李斯特第六狂想曲八度技巧解析
2018-05-25林南
林南
摘要:作为匈牙利的著名作曲家,李斯特在其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尤以《匈牙利狂想曲》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称颂。这组由十几首钢琴曲所组成的音乐巨作,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作为“乐器之王”的深厚表现力,更让狂想曲这样一种特立独行的音乐体裁树立了永久的珍藏。
关键词:李斯特;狂想曲
一、《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情怀
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时期,无数音乐人以其为窗口,宣泄情感、彰显思想与态度。处在青年时代的李斯特由于受到匈牙利革命思潮的强烈影响,其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表达出李斯特本人浓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民族解放运动必胜的信心。在《匈牙利狂想曲》中李斯特使用了大量的匈牙利本民族的音乐元素,比如查尔达斯、威尔本科什,以及一些在匈牙利当地非常流行的城市歌曲等,他将这些看似突兀的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现出一个热情、友好,奔放、诙谐的吉普赛民族。而从此首狂想曲的音乐结构来看,各个段落中的力度、速度以及音色都呈现出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这不仅是对匈牙利民族音乐反复研究、精心挖掘的结果,也表达出李斯特对祖国的一腔热血与赤诚之心,更留给世人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二、第六狂想曲的音乐结构
《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即通常为人所提起的第六狂想曲,它是李斯特在1845-1850年前后创作的、也是李斯特所有作品当中被演奏最多、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从结构上来说,第六狂想曲是由四部分组成的、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组曲属性的自由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的“柯罗皮茨基之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在匈牙利民间广为流传的Verbunkos,这些原本在招募新兵的时候频繁使用的歌舞乐曲,成为第六狂想曲中的开篇元素,李斯特用丰满而明亮的和弦式伴奏、拍上重音,酿造了这一部分富于生气的快板主题,表现出明朗与热情之间所潜藏的威武与坚强。
第二部分是建立在C大调上的、富于舞蹈性的活泼急板,这段音乐的主题来自于1843年匈牙利出版的《日光照射出来了》,最早是由吉普赛人引用中国新疆歌舞当中的元素结合匈牙利民间的“佛利斯”而形成的,呈现出奔放和迅疾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典型的慢板乐段,带有鲜明的吉普赛风格,其建立在降b小调上,节拍自由而又饶有几分即兴的味道。在悠远、凄凉、婉转的旋律当中,一副古老的吉普赛游牧的画面呈现在聆听者的面前,恍若穿过历史的尘埃、走到每一位想与第六狂想曲展开对话的演奏者视野中。
第四部分是建立在降B大调上的单二部曲式,风格与弗利斯卡相近的舞曲,快板,在第六狂想曲中,这一部分是最为出彩、也是最受观众喜爱的段落,大量的跳音和快速八度,彰显出吉普赛人性格浓烈奔放、活泼热情的特点,而整首乐曲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欢呼雀跃、热情鼓舞的氛围当中落下帷幕。
三、李斯特第六狂想曲中的八度技巧呈现
第六狂想曲以连续八度开始,随即进入同音反复,它用音符刻意渲染出一个激烈的场面、渲染出一股铿锵浓烈的气息。接着第一部分的第24小节出现的左手八度的和弦递进,其致力于表达铿锵有力、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再以第四部分为例,这一段的乐曲是整首组曲当中最为出彩,也是最受欢迎的一段,持续快速的八度在表现吉普赛人热情活泼的同时,其在八度技巧的呈现上,更加注重其于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切分节奏的交替出现。严格意义上来说,“八度”就是这一部分的演奏主题,演奏过程中两次转调到D大调,不仅让重复的主题不会单调,还让情感色彩更为丰富。同时每次重复呈现的主题,伴随着旋律速度的不断加快,其不断被强调、不断被升华,当左手的和弦不断由单一的分解和弦演变为柱式和弦,同时低音也变为八度,整个乐曲的结尾阶段呈现出异常高昂的情调,最后出现极高难度的反向极速八度半音,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达到自身速度的极限,才能让组曲在欢腾的气氛中落幕、升华。
四、李斯特第六狂想曲中的八度技巧表达
第六狂想曲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弦技巧和八度技巧,尤以第四部分为代表,这不仅是李斯特本人拥有超高级别八度技巧的最深层次、最为充分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这首甚至被世人称之为“李斯特八度”的钢琴曲在近乎两百年的钢琴发展史以及音乐发展历程当中,令无数人望而生畏,成为顶级钢琴演奏家技巧训练的“试金石”和“鬼门关”。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第六狂想曲當中所涉及到的和弦技巧和八度技巧分别属于不同的动作体系,只是当其大量而连贯地出现在同一首钢琴曲当中,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和弦与八度所需要的发力动作是共存的,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过程。演奏者必须根据某一阶段音乐演奏的需要,基于乐曲不同风格的呈现,相应地采取某一发力部位作为主要的演奏表达载体,而不是孤立、僵化和分解每一个动作来实现对于钢琴演奏技巧的表达,如此才能让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的诠释协调而统一。
(一)第一部分的八度技巧表达
该部分整体调式为降D大调,2/4拍,速度适中,而为了表现出本身所具有的进行曲风格以及蕴含着的刚毅豪迈的情感特征,在进行八度技巧的诠释时要尽可能的采取大臂和小臂相结合的演奏方法,如此才能生成饱满明亮的音色。在进行局部乐曲的演奏时,要采用手腕来进行演奏,通过手腕的点击动作呈现出一种英姿飒爽的风采、传递出潇洒伶俐的钢琴质感。
(二)第二部分的八度技巧表达
该部分的整体调式为升C大调,2/4拍,急板。以所呈现的部分为例,切分音的运用仿佛民间舞蹈音乐当中的顿足动作,为了诠释欢快、轻巧的音乐形象,前三小节当中,演奏者应采用手腕发力的方式,而整个部分中的第44小节中所采用的大量的切分音,则应该用大臂发力的动作来予以诠释。
(三)第三部分的八度技巧表达
该部分的整体调式为降b小调,4/4拍,即兴风格。在进行该部分的演奏时,需要左手利用大臂的力量来烘托出整首乐曲当中所蕴含的高涨情绪,而在此同时,右手则需要在进行八度技巧的诠释时,要演奏得果敢而又富有激情。对于演奏者而言,要想让八度呈现的紧凑而又迅速,则需要加入一定的手腕动作,如此才能体现出乐曲中含有的反抗精神,才能避免让音色和情感的宣泄体现出支离破碎和笨拙的感觉。
(四)第四部分的八度技巧表达
该部分的调式为降B大调,2/4拍,快板。单纯从演奏技巧上来说,第六狂想曲的第四部分无疑是整组钢琴曲中难度最大、八度技巧展示的最为全面的部分,长段落的、几乎没有任何停滞的连续十六分音的快速八度,要求演奏者必须拥有娴熟的八度技巧和超强的忍耐力。
首先,如图谱所示,在第104-159小节当中,右手在进行八度诠释时需要以敏感而轻盈的触键、并结合手腕轻巧的法力方式来进行演奏,从而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演奏体验,同时这样的演奏方式也为后续的段落积蓄了一定的能量。对于演奏者而言,这一部分所要把握的要点就在于对演奏力度的控制,很多演奏者受到音乐情绪的感染,很容易将其演奏的过于强悍,这就导致后续的段落没有充沛的体力去完成,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种诠释音乐情感的正确方向。
其次,从第160小节开始,演奏者就应逐渐加大力度,通过以手臂发力的方式来进行演奏,其目的在于烘托出钢琴曲中所传递出的热烈气氛。
再次,在第 180-191 小节,左手的八度技巧应当通过手臂发力的方式来演奏,其目的在于达到渲染粗犷、轰鸣的效果。
第四,在第192-194小节,此处双手的音乐跨度都極大、而且速度很快,所以需要肘关节和肩关节高度灵敏、伸缩自如,否则此部分的演奏力度和发音准确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最后,从第194小节开始,直至第六狂想曲曲终是整首组曲最为高潮、最为热烈的部分。它要求钢琴演奏者使出全力,来完成最后这一段落中的慷慨激昂和振奋人心。此处的演奏需要演奏者以肩关节为主要的发力点,让整个胳膊都参与到演奏过程中,如此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演奏效果。同时为了增强最后一个和弦的力度,演奏者可以利用腰部前倾来提升整个演奏的动力,将身体力量通到指尖。
通过李斯特《第六狂想曲》可以看出,八度技巧在李斯特个人的钢琴作品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通过八度技巧以及众多有关八度变奏的方法来对钢琴乐曲进行丰富,使之呈现出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如同管弦乐队一般的演奏效果。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领军人物,李斯特在钢琴作品中对八度技巧的大面积运用,无疑为广大钢琴演奏者以及正在从事钢琴艺术教学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种专业化的思路。而这样一种极具难度和深度的钢琴演奏技术则需要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训练,同时对音乐技巧的追逐不应掩埋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特征。在具体的演奏和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技术与审美的高度统一,这样的一种统一又该以一种如何的评判标准去落实和肯定,则有待更多的钢琴艺术表演者在日常训练和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磨合与感悟。
参考文献:
[1]朱延丽.钢琴八度技术研究 [D]. 吉林大学,2009:32.
[2]李佳.民族元素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创作过程中的反映[J].艺术研究,2012(02):20-24.
[3]李明强,总校译.李斯特钢琴全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16.
[4]曹莉芳.钢琴艺术总论[M].长沙:华南文艺出版社,2008:15.
[5]程超.初探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的民族性和交响性[J].北方音乐,2011(03):78-80.
[6]沈弘.八度技巧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15(31):102-103.
[7]安鲁新.谈李斯特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的演奏[J].齐鲁艺苑,1998(03):37-39.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