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室内乐之舒伯特弦乐重奏作品赏析

2018-05-25陶晶晶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鳟鱼室内乐

陶晶晶

摘要:弦乐四重奏是巴洛克时期以后最为重要的室内乐重奏形式。

舒伯特的室内乐兼具古典主义的形式完美均衡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代表作《A大调鳟鱼五重奏》,《D大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C大调弦乐五重奏》赏析。

我们为什么要听室内乐?室内乐不愧为最精致和细腻的音调艺术,它清晰地织体、严谨工整丝丝入扣的笔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磨练你的耳力,使你的乐感变得更为敏锐和完善。

关键词:室内乐;五重奏;“鳟鱼”;“死神与少女”

一、什么是室内乐?——精致的音调艺术,细腻的音响极致

如果仅就乐器规模来说,室内乐(Chamber Music)可以看作是规模庞大的交响音乐的缩减版。

虽然室内乐作品在形式上的确比管弦乐作品要简约一些,这恐怕也是室内乐给人的最初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室内乐是一种简约和单调的艺术形式,恰恰相反,室内乐常常要求比大型器乐曲更为严谨的表达和更为精湛的演奏技术、更为丰富的细节、更为细针密线的织体和更为细腻的力度变化。室内乐是一种精致的室内音响艺术——与音乐厅、教堂和歌剧院等庞大空间的艺术不同的是:在室内乐的相对较小表现空间内,任何细微的声音变化(无论是音色、和声还是力度)都能够为人耳所察觉,并且转化为音乐中的对比性因素,作曲家在进行室内乐创作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更为丰富的对比性因素创造出趋于无限复杂和细腻的音乐形态——这就是室内乐的魅力。

当复调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第一次辉煌之时,从早期的以骑士音乐为代表的城市和世俗音乐发展而来的器乐音乐也愈加成熟起来。歌剧的诞生是巴洛克时期开始的标志,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音乐面貌,它的影响是强有力和深远的。那个时代虽然还没有像今天的交响音乐会那样在大型的专用音乐厅演奏纯器乐音乐的音乐会,但毫无疑问,协奏曲、乐队组曲之类的器乐形式倾向于在较大的建筑内演奏。而独奏乐器的无伴奏奏鸣曲、独奏奏鸣曲和三重奏鸣曲之类的形式是为普通贵族人家的客厅和卧室这样的空间而作的。

这种情况几乎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在此之前,室内乐也一直是小圈子欣赏的形式,甚至多半都带有自娱自乐的性质,像舒伯特那样的作曲家的许多室内乐作品在当时仅限于供几个好友私下演奏和赏玩。演奏者自己得到的乐趣要大于聆听者,或者是音乐根本就是为自己而作的,供自己演奏和娱乐之用。在现代音乐生活中,室内乐也多半是在音乐厅这样的大型场合演出的,尽管在声音细节上必然有所损失,但每位听众只要付钱便可以听到任何精彩的室内乐演奏,事实上,现代的大部分音乐厅的优秀的声学设计能够大大减小在庞大空间演奏室内乐时声音的衰减和细节的损失。

弦樂四重奏是巴洛克时期以后最为重要的室内乐重奏形式,由海顿确立,并由莫扎特和贝多芬完善,特别是在贝多芬手中达到一个历史的高度,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四重奏以及相关的形式便成为每一位作曲家研习室内乐形式的必争之地。门德尔松的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op.20)可以看做这一形式发展的一个极致。进入20世纪后,肖斯塔科维奇的15部弦乐四重奏堪比贝多芬的创作,就像他的交响乐创作可以比照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他以现代主义的音调和大胆的结构创意将这两种形式彻底终结。

二、舒伯特《A大调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的室内乐兼具古典主义的形式完美均衡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奥地利度过,他与所有同时代的有名作曲家都不一样,他更像是一个传说,在贵族的客厅,在富家小姐的钢琴谱架上,在沙龙的舞会上……都有他零星的曲目流传。他的音乐基本延续了古典传统,音乐真挚亲切,有较强的抒情性。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虽然感觉不到贝多芬式的深刻、强力、气魄和进取精神,却饱含着舒伯特宽广的抒情风格的魅力。他将自己全部的幻想与热情注入传统形式中,使贝多芬之后的德奥音乐继续沿着优秀的传统向前发展。他最喜欢的室内乐手段是弦乐四重奏,舒伯特的作品中有19部弦乐四重奏及其他许多室内乐作品。

舒伯特22岁的时候,在一位贵族的鼓励下,写就了一首钢琴五重奏,在这首五重奏中引用了他的歌曲《鳟鱼》的旋律,它代表着舒伯特典型的创作手法,并且是他的室内乐作品中最经常演奏的几首之一。完成于1819年夏季,此曲不仅在乐曲组合上与众不同,而且在乐章上也突破了室内乐四乐章套曲的常规,共有5个乐章,采用不太寻常的乐器配置:一架钢琴、一把小提、一把中提、一把大提和一把低音提琴。“鳟鱼”五重奏也是室内小夜曲音乐,这些充满可爱的音调的作品只有舒伯特才能够写出来。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都是歌唱性主题,舒伯特作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器乐作品同样具有歌曲旋律优美的特点。以一个宣示性的有力的和弦开始,在钢琴上有一个向上的分解和弦音型,在其后成为重要的平行声部,低音提琴缓慢地演奏持续的低音,就像嗡嗡作响的教堂风琴的低鸣——这是赞美诗化的春意盎然的开场。弦乐器和钢琴越来越紧密地缠绕,不知不觉中,小提奏出明媚可爱的主题,并和钢琴互相交换声部,钢琴接过主旋律,带有清脆的装饰音,愈发显得优雅。在低音区,大提琴缓缓的歌唱,然后过渡到小提琴,钢琴上若隐若现的流水般的音型再次由大提琴开始陈述,并变得越来越清晰,这就是舒伯特,经常会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奏出一段美妙的旋律,给听者带来此起彼伏的新鲜感受。在大提琴旋律之后,钢琴上三音型开始奏出一个略带矜持的安静素雅的主题(第二主题 ),然后移到小提琴上复奏……舒伯特的音乐中,丝毫感觉不到其内在的技术运用,也没有音响的厚重堆砌。他的乐感天生带来的便是清澈如水一般的音响。

第二乐章行板,采用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题是真挚亲切的大调,副部主题是哀婉凄恻的小调,形成鲜明对比,一共有三个美妙明媚的主题轮番交替呈现。

第三乐章是令人兴奋的谐谑曲。采用复三部曲式,这是一个纯粹的古典风格的乐章,三部曲式的第一、第三是一个生气蓬勃的谐谑主题,具有模仿复调的特点;中间部音乐轻歌曼舞、风姿洒脱,近似古典时期的小步舞曲。

第五乐章是生动活泼的终曲,音乐气势奔放,不受形式的约束。展开主题时音乐更加气势恢弘,一泻千里。这个部分不断扩展,调性也频繁转换,并采用了大段的移调手法,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作曲技能。

第四乐章是采用《鳟鱼》主题的一个变奏曲,更像是在原本已很完整的四乐章作品外,后来附加的部分。《鳟鱼》的旋律是如此吸引人,作曲家以自己的这条旋律再写出一串华丽的变奏,“鳟鱼”的主题就像歌词中那样,游游停停,好似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在水中觅食、游戏。后面五个变奏,前三个变奏基本保持着主题的旋律,只是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不断改变和丰富他的织体。第四变奏色彩由大调的明亮转入小调的黯淡,第五变奏则又转回了大调,起到了连接不得作用。尾声中,主题的一段旋律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一问一答,钢琴上出现了歌曲中描写鳟鱼戏水的伴奏音型,全曲完美地表现出鳟鱼在水中自由活泼的形象。

三、《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C大调弦乐五重奏》

舒伯特器乐创作的连续性取决于旋律的扩展性,他成长在部分意大利化的环境中,这一环境甚至影响了通俗音乐;他的基本乐思或是延伸的旋律,或是变化和自由地扩散的旋律片段,很少是原始的动机。它有时是戏剧性的,舒伯特室内乐创作全盛期的特点不仅在于更精彩的旋律创造,而且在于这种“抒情戏剧”的升华以及主题和调性扩展的非凡的组织和控制。

“死神与少女”是舒伯特四重奏作品的典型样本,完成于舒伯特逝世前两年。这首四重奏共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尤其具有深刻的内容,并且具有复杂的技术探索因素。两个主题都不是单一形态,每个主题都不是单一形态,都是由彼此相似的、超过一个以上的旋律组成,这一手法增强了结构表现力,并且丰富了主题展示及发展的可能性,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比早些时候大为深化,更为严谨及更富洞察力。第二乐章的主题来自舒伯特自己的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其后包含六个变奏,是舒伯特将四重奏的特性发挥到炉火纯青之境的佳作。第三乐章谐谑曲,开始的切分音使紧张的音调更显晦涩,显现出小调本身的张力。三声中部转入大调,在平静中带有温暖的色调,偶有不安从心底涌上,整个段落处于无形的压抑中,带有执拗而宿命的感觉。第四乐章是极板速度的附点音型,似乎带有旋转的舞蹈节奏,波西米亚式的音调,令人联想起吉普赛人在街头演奏小提琴。

《C大调弦乐五重奏》在舒伯特的室内乐创作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作品完成于他逝世那一年,創作过程都笼罩在疾病的折磨中。与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弦乐五重奏中采用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的配置不同,舒伯特这部作品采用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舒伯特出类拔萃的天赋帮助他克服了此配置造成的音响平衡的困难,并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感人肺腑的音调。第二乐章柔版具有难以名状的美感。乐章开始是二提、中提和一大提温和的和弦陈述,伴以一提的若隐若现的音型和二大提稀疏的拨奏……声音始终保持平稳的律动和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力度。小提琴断续的旋律被弱化成了线条的形态,像是绘画中的点描。在极为缓慢的速度下,主题却极为悠长,时间似乎凝固,或是进入到无始无终的虚空。主题的附点音型似乎是心灵的悸动,绵延无尽的进行中,将葬礼进行曲化为天堂的赞美诗。其后小提琴半拉半拨,它的拨奏与大提琴的拨奏如同星点,带来晶莹剔透的效果,仿佛是雪后清晨的林间,雪沫不时地抖落……中段转入小调,并历经了复杂纠结的音调变化,无法抗拒的宿命动机虽然并非咄咄逼人般凶险,但无可逃避的步步紧逼尤其令人绝望。终于,第三段返回开始的清明,整个的音响似乎是上界的泛音。

四、我们为什么要听室内乐

一个交响乐团,从来都不是只要拥有一流的乐手就可以等同一流的乐团的,也从来都不是只排练管弦乐曲目就能演奏好这些大型作品的。交响乐团的乐手都必须经历室内乐重奏的训练,拥有深厚的室内乐修养,才能获得细致的灵敏度和对于音响的万无一失的平衡感,以及和深入的了解和训练,但即使是单纯的聆听和欣赏,室内乐都是你必须要经历的听觉之路。

室内乐不愧是最为精致和细腻的音调艺术,它清晰地织体、严谨公正的笔法和丝丝入扣的笔触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磨练耳力,使乐感变得更为敏锐和完善。当逐渐习惯室内乐的音响之后,再去听交响乐,会惊叹发觉自己能够听到更多的隐藏在内部的音符,一切感受都变得细腻起来,能够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欣赏体验。

巴洛克时期那些深沉静穆或是高贵迷人的室内乐作品,尤其能够涤荡心灵,获得纯洁的意念和超越尘世的欣悦。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尤其富于优雅的气质,堪称典雅风范,感情的表达和均衡的形式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丰富的感性和思辨的理性相得益彰……如果说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完善人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经历,那么室内乐无疑是最为合适的音乐形式。事实上,丰富的聆听室内乐的经验和感悟,也能够使你的音乐听觉拥有深厚的“室内乐修养”——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2.

[2]高屹.室内乐欣赏十八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冯新平.中外器乐作品欣赏[M].西方音乐简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单位:安徽乐团(安徽省合肥市))

猜你喜欢

鳟鱼室内乐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室内乐比赛初赛圆满结束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室内乐的发展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年年有“鱼”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闽南山区养殖鳟鱼的技术要点
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小号的演奏和室内乐发展
聪明的鹰
同课异构:协作区教研的“催化剂”——以初中音乐欣赏课《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