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文学思想成因研究
2018-05-25吕靖雪
吕靖雪
摘要:本文以晚明时期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袁中道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主要就其文学思想成因展开讨论。全文共三章,第一章简述袁中道所处的政治环境。第二章简述袁中道的人生轨迹与人生态度。第三章简述袁中道的哲学与政治思想。
关键词:袁中道;文学思想;环境
袁中道,字小修,公安“三袁”之一,湖北公安人,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三袁”反对拟古,标举“性灵”,主张文学要有独创精神,掀起了一个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高潮,为问题重重的明代文坛带来了一丝生机。“三袁”是一个有着共同文学追求的创作团体,与此同时,“三袁”的三位文学家又是各自独立的创作个体,因其脾性各异、经历不同,他们身上显示出了不同特色的创作风格。袁中道在早期与其兄长并肩努力,为“三袁”理论的创立做出了独有的贡献。在当理论走向没落之际,晚年袁中道又担负起总结和修正理论的任务,是“三袁”理论完善上必不可少的一位关键性人物。因此研究袁中道文学思想成因对研究公安派文学思想,乃至晚明文学思潮的研究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袁中道所处的政治环境
公安派是万历年间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明代万历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各种矛盾的现象并存,从社会和政局来看,一方面,商品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裕,整个社会风气追求奢靡和享乐;另一方面,皇帝不过问政事,朝臣存在激烈的斗争,明王朝潜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其中对士人心理影响最大的当属神宗怠政和晚明党争。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使明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气象。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神宗亲政,大权独揽,但不久即发现在现有体制下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神宗的执政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不上朝的日子。神宗的麻木引发士人不满,万历朝臣不断上书劝谏,但无论朝臣采用何种激烈的言论来提醒神宗,神宗始终以冷漠麻木的态度应付。神宗屡屡否定大臣建议,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造成国家政局混乱。加之当时明王朝外患严重,面对如此现实,朝臣劝谏无果,只好清醒地看着明王朝走向崩溃。《明史》中就有对许闻造针砭朝政的记载,他指出神宗长期的不分黑白造成国库亏空,吏治混乱,试图进谏的臣子因惧怕神宗变本加厉而缄口不言。神宗的举动无疑消解了士人的价值观。无奈、狂躁、绝望、焦虑,成为了万历一朝士人的典型心态。
晚明党争也对文人影响深远。党争肇始自高拱、申时行任首辅时期。但此时还没有形成朋党。沈一贯担任内阁首辅时期是明代党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党争逐渐趋于激烈和复杂化。对士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党争造成了士人的分化以及大臣不安于位,许多士人辞官。
二、袁中道的人生轨迹与人生态度
袁中道晚年的的文学创作、人生轨迹、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显现出一种与前期迥异的特点。这其中最重要的节点无疑是其两位兄长的病故。其中袁宏道病故给袁中道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最为强烈的,因此我们大致以此为界限,把袁中道的一生分为两个时期。
三袁兄弟都天赋异常。袁中道少年时极为聪颖,十余岁就写下两篇五千余字的《黄山赋》和《雪赋》,16岁即中秀才,但此后却屡次落选,仕途不顺,因此,袁中道心中难免郁结着深深的不平之气,这种不平之气必然在他的人生态度及人生体验的选择上产生影响。袁中道性情豪放狂狷,三人中,他的身上侠义之气最重,喜好结交善饮之士,借饮酒来排遣对运途不畅的愤慨。少年时期,袁中道的主要活动就是随宗道游学,结友豪饮,纵情山水。
青年时期,袁中道放纵自己,甚至自毁自弃。如他在《携酒登清凉台》中说“醉死便埋我,江山足万年。”但是,袁中道沉溺于酒色,并不能摆脱内心的苦闷,随之带来的是更深的寂寞和空虚。酒色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快乐,并不能掩盖他内心深处壮志未酬的悲伤。袁中道的行为给人以狂傲恣肆的印象,但这仅仅是表象,其内心其实非常孤独。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亲情的渴盼,“天涯儿女泪,岁暮父兄情。”
晚年袁中道逐渐看淡仕宦,思想以避世隐居为主,心態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道家禅家不受礼俗所拘束,顺应本心的自然态度。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约有以下四者:一生坎坷的科考之路,万历三十年李贽的死,万历三十八年兄长袁宏道的去世,晚年考取进士。而宏道的去世无疑是对他打击最大的。在宏道逝世后袁中道与朋友往来的书信中,已经不见了少年时的豪爽狂傲之气,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定位和对生命存在方式的重新思考,表现之一是重新思考禅学,之二是开始认真思考心学,并且欲从心学中求得自己的归属感。
三、袁中道的哲学与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上,袁中道确实深受李贽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也表现与不同于李贽之处。袁中道在接触李贽之前,已经结识到了许多心学中的人物,在他周围实际上已存在了一个心学思想的氛围。同时,这些心学中的人物,如左东岭所说,与龙溪和泰州学派有渊源的关系,三袁都认为龙溪和近溪与阳明为一脉相传,认为他们两人指出了“致良知”的正确途径。因此也就决定了公安派文人的兴趣和思想的趋向。“三袁”在接触心性之学和李贽之后,有个自我参悟的过程,必然有自己得力之处,不可能完全地等同于龙溪、泰州学派或李贽。阳明心学对袁中道的影响,主推王畿和罗汝芳。
从禅宗史看,自宋以来,禅宗日趋衰落,至晚明出现了中兴气象。众所周知,晚明佛教表现出“禅净合一”和“禅教合一”两大特征,公安派文人的佛学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只不过他们前期的佛学思想主要受到了狂禅的影响。
此外,《庄子》也是公安派文人经常阅读的书籍。因此,在袁中道的身上,既有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求取功名的入世之心,又有道、佛的不拘礼俗、顺应本心的自然态度。
晚明士人多以道德相标榜,而三袁重视中行,认为执于气节弊大于利。正如小修在《余给谏奏议序》中说的,气节只是君子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执着于气节之人激愤不平,名利心太重,火气旺盛,以至于气血不畅,实在是对自适自得的人生态度有害。他这个看法与当时政局有关,他进一步指出,在唐陆敬舆在朝之时,“激切之说可行”,但在当朝,讽直之道就像水投石上。指出了执于气节的危害。此外,袁中道还重视中行,他认为养心的关键在于至虚至静,如此,气才能受节制。过于压抑就会导致阴气过重,过于高亢就会阳气过盛,所以他主张奉行中行之道。
公安派文人大多初入仕途,他们的政治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但如上所述,公安派文人根据现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儒家和东林党的政治思想有很大差别,反思了绝对道德主义政治思想,表现出了重实际的思想倾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文人的精神世界以追求自得解脱为中心,在客观上刻意保持、维护血气之知的主张。
与其兄长相比,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多元矛盾性在袁中道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其儒士、游侠、道家的多重矛盾心态在他的一生中折射出的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冲突性人格。他的人生经历、人生观念、文学创作等方面显现出一种前后迥然不同的特点。袁中道生活上追求享乐纵情、生活情趣上追求闲逸,通过阅读阐释庄、禅和儒家典籍来表达他“适性”的人生追求。这种人生态度与万历时期的政治环境和世风也有着密切关系。其人生态度和心理后来的变化,除去政治事件和外在思想的影响外,也有自身的因素,反映出晚明文人思想变化的复杂性一面。
参考文献:
[1]袁中道.珂雪斋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84.
[4]任访秋.袁中郎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左东岭.王学与晚明士人心态[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M].上海书店,2000.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