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小说的发展与诸葛亮形象神化研究

2018-05-25解容涵王一帆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神化诸葛亮

解容涵?王一帆

摘要: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部分人物形象被一步一步奉上神坛。诸葛亮就是一个地位被逐渐抬高的典型代表,逐渐成为能力非凡、智慧超群、无所不知的代名词。其中,明清时期承接前代对于诸葛亮的敬仰,将其进一步神化为一个通晓天地的神人形象。本文将尝试解释这一现象与明清小说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诸葛亮;神化;明清小说;市民阶层

诸葛亮的形象是层累形成的。在从魏晋至明清,他从一介凡人不断被抬高和完善,最终在明清时期超凡入圣。每一时期的诸葛亮的神化对于之前形象有所承袭,同时又在其中增添了时代性的新特征。在明清时期,新兴文学小说的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推动,将诸葛亮最终捧上神坛。

一、通俗小说的发展与诸葛亮的神化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作者根据真实的历史人物,渗透个人审美理想所造的一位贤相。[10]而由于《三国演义》具有通俗易懂、读者接受度高的特点,因此传阅度极高,如明代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之「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特别受到下层读者的欢迎。[1]又有杜纲从正史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受众来显示小说传诵读度之高:「史之言质而奥,人不耐读,读亦罕解。故唯学士大夫或能披览;独<三国演义>虽农工商贾、妇人女子,无不争相传诵。」由于正史语言深奥难读,读者群体限于士大夫,市民阶层倾向通过阅读通俗易懂的《三国演义》来了解历史,[1]因此坊间对于诸葛亮形象的认知体现了小说的价值观,即「维护正统、报知遇之恩」的个人价值及整体的儒家价值观。[3]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鼻祖,诸葛亮是「神化」的「智」、「忠」典型形象。[8]鲁迅曾提出中国小说人物形象的演变特点是「从神演进,出现的大抵是半神」,且由于作者罗贯中将起义失败的知识分子之理想投注于诸葛亮,充分表现并夸大诸葛亮的智与忠,使之脱离真实的人而成为「半神」,[7]体现了小说发展进程与作者主观情感的浇筑。另外,文学性的历史演义体小说强调虚实结合,这亦是增强艺术效果和塑造「军师」类型化人物的手法。[5]

《三国演义》情节跌宕,人物形象鲜明,开历史演义小说之先河,而明清时期对于《三国演义》做出的发行工作加速了其传播过程。[2]清政府多次翻译小说文本,如顺治皇帝时期就曾颁行清字《三国演义》,宣传诸葛亮忠、智「军师」的形象,传播掀起高潮,奠定了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士大夫对于《三国演义》的点评,增强了文本的崇高地位。例如毛宗岗评《三国演义》乃「文章之最妙者;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6]通过评点为读者提供了文学审美标准,宣传了包含诸葛亮在内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市民阶层的兴起

元末明初开始,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土地的减少等因素,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这为当时蓬勃发展的民间小说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和广泛的受众。然而,与城市经济状况相吻合的制度政策并未完善,导致了当时大量的民间矛盾的爆发,艰难的生活环境使人们越发想念历史上那些能给百姓带来安定富足生活的贤君能臣。

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开始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围绕书坊这一文化产出地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不断增加的市民人口为书坊内精细化分工提供了可能,出现了受雇于书坊主的高层次作者,高度发展的印刷业使得文学作品得以传播的速度加快。这都推动了明清小说世俗化的发展:传播内容极大地丰富,作品数量急剧增加。与此相对应,城市人口即文化受众也在同期大量增加,赖于市民阶层这一读者群的发展,《三国演义》这一部小说得到了能够充分传播的客观条件,这也为诸葛亮这一形象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国内的面临的情景如同《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对内需要发展生产,对外需要抵御异国或者异民族的侵略。然而当时的两个政府并未满足人民对于这两方面的要求,故而市民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蜀国民生安乐的景象心生向往,百姓希望「诸葛亮」出现,为他们带来安稳和平的生活。[4]

在诸葛亮统治蜀期间,外部连吴抗魏的战争没有停止,蜀国内部也一直维持着稳定繁荣的状态,这得益于他保障民生的各项政策。蜀汉建国前期遭遇天灾,诸葛亮特意颁布限酒令以节约粮食,并且压缩军队和官府编制,以削减财政支出。提倡军民屯田,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设立专门机构,积极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通过长期的努力,蜀地达到了和保持了内部「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的状态,百姓生活得以改善。[9]

明清虽然是中国古代商业社会发展的最高点,但百姓对于城市生活并不满意。明代初年面临民生凋敝的状态,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11]但在之后逐渐折返抑商,压制了城市人口的经济发展。而这期间由于粮食不足和雇佣关系等引发的城市人口暴动的现象不断出现,尤其在明中叶之后,江南的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发生「城市民变」的事件,体現了当时城市中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于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12]

对外,蜀军训练有素,在对外战争中能够保障内部百姓较为安定的生活状态。诸葛亮在《诸葛氏集·斩断》 (1)和《诸葛氏集·教、兵法、论》 (2)中均有提到关于治军和兵法的不同方略。在治蜀期间六出祁山,多次主动发起对于魏国的战争,虽然获得胜利不多,但功败垂成,确保了蜀地内部的居民可以长期处在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中从事生活生产。

反观明清,社会中有着很多的伤害到民众利益的不稳定因素。除了普通市民暴动之外,还有来自于不同的民间组织以及外来的侵略,除去明清政权更迭时的战争,在两个王朝统治期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都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及不时地受到外国势力的滋扰。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百姓不能长期进行稳定的生产生活。

三、结语

诸葛亮形象的神化与明清小说的传播密不可分。[13]虽然斯人已去,但是他作为一个存在过的原型人物,明清以来在民间的地位渐渐上升,故事也愈来愈多,其形象开始逐渐偏离史传中的记载,《三国演义》的成书与传播以及市民阶层对于历史人物的接受传承,极大推动了诸葛亮形象的神化,使其成为一位超凡入圣的完人。

注释:

(1)(晉)张澍.《诸葛亮集》,中華書局,1960版

(2)(晉)张澍.《诸葛亮集》,中華書局,1960版

参考文献:

[1]蔡亚平.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陈学文.明代一次市民意识的新觉醒——万历十年杭州兵变和民变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6(02):63-66.

[4]高日晖.诸葛亮形象和<三国演义>的价值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02).

[5]路仕忠,叶文宪.明代“农民起义”的甄别[J].探索与争鸣,2013(12):43-46.

[6]贺文锋.《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近妖”效果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学报,2016,(01):14-21.

[7][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毛宗岗评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彭智.试论诸葛亮形象类型化现象[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33-36.

[10]徐林.明吏为政心态与吏治腐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61-68.

[11]徐君慧.中国小说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12]于少海.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9-42.

[13][晋]张澍.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作者单位:香港教育大学)

猜你喜欢

神化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诸葛亮隆中决策
诸葛亮喂鸡求学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先秦“神”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