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当我死时》看余光中的乡愁文学

2018-05-25李沁濛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余光中

李沁濛

摘要:从甲午战争后被迫割台到国民党退居台湾,乡愁文学一直是台湾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余光中作为台湾乡愁文学诗人的杰出代表,以《乡愁》《春天,遂想起》《五陵少年》《听听那冷雨》等多篇诗歌散文而著名,在其诗作中总蕴含着浓浓的乡愁情感,本文以《当我死时》为线索,探求余光中乡愁文学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余光中;乡愁文学;《当我死时》

乡愁文学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学现象即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文学的所有现象。乡愁文学即是有关怀念家乡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总和。何谓乡愁?“乡愁是人类家园文化与离散现实的矛盾冲突并人生羁旅心灵诉求所触发的带有悲剧意味的普遍情思与深刻感想。”

一、相关文献综述

台湾乡愁文学产生的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日据期间,台湾就曾于1930年爆发“乡土文学论争”,主导人黄石辉即力倡台湾文学应是描写台湾事物的文学、可以感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学,以及用闽南语描写事物的文学。此呼应获得了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全力支持,以此与日式教育文化相抗衡,虽然在战争体制和日本全面皇民化的政策下,未能继续发展,但也推动了台湾乡愁文学的进一步发展。1949年后,国民党败退台湾,随着“反攻大陆”的失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生了乡愁文学,又称“怀乡文学”或“回忆文学”,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例如林海音、聂华苓、白先勇、琦君、于右任、余光中、覃子豪、纪弦、洛夫、席慕蓉等,而余光中正是这些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37抗日战争开始,随母亲从常州到苏州,辗转到上海,再绕道香港,最后进入昆明抵达重庆。1950年到达台湾,1954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人创办“蓝星诗社”,1958年前往爱荷华州立大学进修,1964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再度赴美讲学。1969 应美国教育部之邀,出任科罗拉多州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余光中既有移民的身份,又有海外留学、讲学的经历,因而其笔端的乡愁既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历史语境,又孕育在西方民族的文化的冲击下。通过时间脉络,我们也更可以理解《当我死时》所作的时间背景。

二、《当我死时》分析

余光中在《敲打乐·新版自序》中这样评价这首诗:“《当我死时》这首诗曾经收入许多诗选;我在香港的时候,发现大陆也有好些刊物加以转载。香港作曲家曾叶发先生,早在一九七五年,曾将此诗谱成四部混声合唱曲。这首诗,上接《五陵少年》,下启《在冷战的年代》,通往我六十年代后期的某些诗境,形成了我中年诗生命的一个过渡时期。”

关于“死亡”,诗人的话题总是沉重的,“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但是在诗人眼中,死亡的最终归宿却变得温暖而美好。“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诗人用名词“母亲”代替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诗人把死亡当做是一种坦然的睡眠,只有在整张大陆上,诗人不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反而静穆地接受永久的沉睡。在祖国“最纵容最宽阔的床”,我们读出诗人将祖国拟作自己的母亲,爱意满满地纵容着自己的孩子,诗人将死亡写到此,读者不仅读不出固有的虚无和黑暗,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游子的回归而颇感安慰。

诗人展开回忆,对自己多次赴美经历进行梳理,以及对1950年后再未重返大陆的神伤,《当我死时》将诗人自己深沉的乡愁情结和爱国之情通过精巧的构思具体可感的表现出来。“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诗人将视觉与味觉互换,“饕餮”一词,更形象地写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像一个饥不择食的旅人,大口咀嚼思乡的心酸。诗人活用了“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古诗句,解释了自己“欲葬长江黄河之间”的愿景。余光中是这样解释《敲打乐》的,“有感于异国的富强与民主,本国的贫弱与封闭,而在漫游的背景上发为忧国兼而自伤的孤吟”。而作为《敲打乐》里的名作《当我死时》自然也深受了这种情绪的影响。

《乡愁》《乡愁四韵》《当我死时》等作品,使余光中在大陆扬名。在《白玉苦瓜》诗集序中,余光中写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的无非是1842年的葡萄酒。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触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到那片大陆,去蘸汨羅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这是余光中给我们带来的乡愁。而对于更多的人,乡愁情结或许一方面反映了追随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知识分子的大陆“原乡”情结,另一方面则是台湾知识分子对60、70年代台湾岛内社会政治制度不满与岛外国际地位式微的反省有关。而余光中也是这些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

三、结语

乡愁不仅是一个时空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故乡不仅是狭义上的籍贯地,更是广义上的精神家园。余光中用其一生诠释乡愁,他笔下的乡愁涵盖了不同层次的乡愁形态,为人类构筑起一个美丽而忧伤的乡愁世界,而现代人可以从那里获得心灵的救赎、找到迷失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出版社.水是故乡甜:台湾乡愁文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刘鹤.台湾文学“乡愁”叙事的遗民意识论[D].语言文学,2015(2).

[3]刘正伟.论余光中诗中的乡愁及其解构[J].武陵学刊,2012(6).

[4]余光中.余光中自序:绣口一开[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5]向立.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书写[D].重庆师范大学,2014.

[6]章亚昕.二十世纪台湾诗歌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余光中
寻李白(节选)
三不去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星之葬
民歌
余光中说文言是白话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