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种田”,你怎么看
2018-05-25
如今还有什么工作是机器人做不了的呢?机器人走进了田间地头,帮助农户完成采摘、浇灌、收割等工作,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对于农户而言,机器人并不会完全替代他们,最多只是将他们的双手从繁重的农活中逐步解放出来。
机器人可以精准无误地采收到土壤之下的白芦笋
蔬菜界的“白富美”
马克·维米尔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他开在荷兰的白芦笋农场遭遇用工荒,老员工流失严重,新员工培训又跟不上。而白芦笋的种植成本非常高,它见不得光,农户必须在它破土之前采收,否则白芦笋就变成青芦笋,很难再卖出好价钱。为了不受人力因素的束缚,早在2000年马克就将目光转向了机器人,他打算让机器人走入田间地头,替代农户采收白芦笋。
正好,马克·维米尔的弟弟艾德里·维米尔从事半导体材料应用行业,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着不小的建树。看着自己的哥哥因为用工荒而操碎了心,艾德里打算出马和哥哥一起解决眼前的难题。事实上,伴随着高科技农业时代的来袭,艾德里早在十几年前就敏锐地嗅到了机器人的市场先机。不过农用机器人本身造价就高,其高效的生产力又威胁到农户自身的生存,使得农户与机器人不能友好地相处,也给农用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谈到公司所面对的难题,马克谈道:“在我看来,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力,科技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白芦笋需要超细心的培养,有时甚至需要夜间人工采收,人力资源因素的制约有时让我们十分被动,机器人的到来实际上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大解放,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
瓦格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测试一款能够区分水果成熟度的机器人
想要研制出一种专门用于采收白芦笋的机器人也并非那么容易。艾德里说:“机器人传感器在机器人的设计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有了传感器,机器人才能帮人类揽下一大半农活。就拿白芦笋的采收为例,传感器首先要去检测出哪些白芦笋即将破土而出,位置确定后再从根部小心翼翼地切断嫩茎,最后用湿土将采笋口封严拍实,才不会影响下一次的采收。这样的流水线采收作业,我们只需按下几个按钮,美味就这样送到了你的面前,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白芦笋采收机器人的面世
艾德里和他的妻子特瑞莎·范·温肯共同创立了一家名为Cerescon的机器人初创公司。艾德里的妻子说:“马克熟知白芦笋种植技术,而且他还有着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可以保证稳定的客源。而艾德里则是做机器人研发部分,我负责财务这块。”
但就在2014年12月11日,也就是Cerescon公司成立的第二天,马克突然因脑膜炎被送进了重症监控室,他昏迷了好几天。当他醒来时,马克的第一句话,就是向他的妻子安妮塔(Anita)询问白芦笋采收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之后他又陷入了长久的昏迷中,再也没有醒来。
马克的突然离世,让全家人尤其是艾德里夫妇大为痛心,他们甚至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马克未完成的梦想,他们还是坚持了下去。特瑞莎说道:“虽然我们对种植白芦笋一窍不通,但这不是我们停滞不前的理由,就这样我们带着马克未完成的梦想继续前行。”很快,艾德里研制的白芦笋采收机器人在市场中溅起了水花,它的第一个买家是法国的一个农场主,第一代的采收机器人可以节省至少70%人力,显著地提升作业效率。开局逢春让艾德里夫妇更加自信满满,他们也表示看好白芦笋采收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希望有朝一日让更多的农户都能得益于他们公司的产品。“我想,这也是马克的心愿。”艾德里最后谈到。
秧苗栽种机器人的工作效率高于人工
一般来说,农用机器人对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要远高于其他领域,而Cerescon旗下的机器人产品都能很好的服务于高精密的农业时代。像眼前这款白芦笋采收机器人正是利用水浸传感器,也就是利用了液體导电原理,用电极探测是否有水的存在。靠近白芦笋的土壤含水量数值总是略高些,机器人只需通过电流信号就能精准无误地采收到土壤之下的白芦笋。
插秧、采摘……机器将取代人力?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里克·范·德·佐德说:“多年来,随着世界越来越科技化,人类从简单、重复、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机器人的出现则促使人类从事更高级脑力劳动的工作。当下农业领域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并非是劳动力短缺,而是深层次下的新型农民的缺失,我们只有留住知识型、技术型的劳动力,才能助推农业朝着高精尖的发展方向迈进。”
Florensis是荷兰最大的花卉供应商之一,走进工厂你会看到这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机器设备,走近一看,你会看见一个个机械手臂整齐划一地栽种秧苗。栽种秧苗是一件很考究的工作,动作要轻而且要精准,有着极其严格的人工操作流程,而如今只需要一个人同步操纵六台机器人,便可以毫不费力且高效、准确地完成。
这些机器人每小时能扦插2600棵花苗,而一个熟练的园艺工也只能做到每小时2000棵。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外,机器人不需要休息,也不会偷懒。Florensis花卉生产商的负责人说道:“我认为用机器人替代人力是我们实现劳动力管理的最优解,也品尝到了人工智能化所带来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