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训教练对体操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
2018-05-25姜素纯
姜素纯
对于体校的业余教练员来说,体操运动的选材工作首先是要解决教练员的思想问题,不能为了应付比赛而去培养和输送人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体操选材的标准主要是参考体操运动员所应该具备的各项经过统计方法处理后制定模型从而提出构成运动成绩的因素作为参考标准的,体操运动员的体形、生理、生化、心理、身体素质等都可作为体操运动员选材的标准,这些标准为体操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了科学依据。能够达到标准的少年儿童自然就可以在教练员的引导下,按照教练的训练方法,通过其自身的不断努力,被培养成优秀的体操运动员。
1. 选材过程中教练员需具备的素质
1.1 正确的选材指导思想。
教练员在选材过程中,是单纯为了应付一般性的比赛,还是为给上一级专业队培养与输送后备人材,对专业队而言,完成一般性全国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是它的一项主要任务。一般情况下,早熟的孩子经过训练,要比同龄孩子体能增长快,成绩也会突出一些,但长远看这种运动员的成材和输送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忘记专业队的任务,为上一级国家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材。
1.2 注意选材的深度与广度
教练员要有意识地深入各地,选材的广泛性除了到各个学前班挑选外,甚至节假日到公园,平时在街上,到娱乐场所也要把精力放在选材上,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注意发现他们的特点和才能,从而才不会放过有希望的人材,有必要的话就随时跟踪家访。另外,通过观察业余体操训练和业余体操比赛,也是选拔体操运动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体操运动发展的普及性不够,有许多有体操天赋和才能到儿童并未能进入业余体现进行训练,所以就需要广大教练员注重起选材的广泛性。
1.3 发挥伯乐之能、重视爱护好苗子
选材培养直至举荐人材,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几经周折。尤其是体操运动员的选材中切忌求全责备,理想中的身体条件好,心理素质及各方面都十分完美的运动员是不可能存在的,就算有也是十分难得的,这就要求教练员要有爱护人材之心,善于挖掘运动员的最大潜力,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才能。对于教练员自己看准的苗子,就要千方百计地爱护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并取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
2. 选材过程中体操运动员应具备的素质
2.1 身体形态
体操运动员的整体形态要达到:身材匀称、五官端正、头顶椭圆、顶部细长、躯干短小、四肢长、关节围度小、臀部上提、手脚较大、腿型正常、足弓较高、皮脂较少。其中,下肢长、小腿直、膝盖小、脚背高,有利于基本姿势和造型美观。髓窄、盆骨扁平可使重心高,腿的开度大,下肢活动轻巧灵活,小腿长于大腿,有利于跳的高,动作幅度大,上肢长、躯干短、肩宽,有利于支撑及悬垂运动。男子的理想身高为1.65米、体重为60公斤;女子为1.52米、体重为40公斤。
2.2 选材测试指标
现代体操运动员的选材必须要依据科学数据来进行,要选好体操运动员,只凭教练员的经验已经不够了,还要用各种有效的测试数据,从各个方面对运动员的先天因素和未来进行评估,(表一)的数据是体操运动员选材的合理指标:
性别/年龄指标项目男4岁男5岁男6岁女4岁女5岁女6岁身高(cm)102108110102109112下肢长(cm)46484946.548.550.5指距(cm)102.5109111103110113三十米跑(s)6.15.95.56.365.9立定跳远(cm)152158165130140160引体向上(次)1-2815161030秒悬垂举腿(次)51015131518体前屈(cm)10162020105
2.3 生理机能
时空感觉、本体感觉是竞技体操运动员所需的重要生理机能。因此,选材时除了要求运动员具备正常的心肺功能外,还要特别重视与时空感、本体感有关的前庭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功能的检查。
2.4 意志品质
体操运动员的意志品质选材多以活泼型,安静型为宜,同时要选取智力发育好、表现力丰富、注意力集中、形象记忆强、勇敢顽强、自我控制力好的运动员,只有这些素质的具备,训练起来才对体操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对体操运动员的早期选材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认真对待,整个选材工作有较多的反复,应多次地进行初选和精选,利用科学数据器材,从中筛选好苗子,在选材中应重点抓好运动员的灵活、协调性、身高均匀和争强好胜的性格。在早期的培养过程中,要抓好基础动作练习,形成正确的基本姿势,发现其特殊的素质条件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选材工作中都要有测试、统计、对比,尽力进行量化,只要这样耐心而细致的工作,才能选出理想的优秀运动员,从而为国家的体操事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秀文.中国竞技体操选材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2).
[2] 钟添发.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3] 俞继英,张健,高健等,竞技体操高等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4] 俞继英.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出路【A】.战略抉择【C】.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