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5-25白建华刘天平宋连久

西藏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意愿劳动力西藏

白建华 刘天平 宋连久

(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一、引言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传统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前者资本投入低,劳动力丰富,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农耕,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较低,甚至成为负数。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农业部门。在城乡存在收入差距的情况下,城市的高工资会吸引农村劳动力的流入[1]。Lee(1966)提出了著名的“推—拉理论”,认为推动转移者离开原住地的因素为推力,吸引转移者流向目的地的因素为拉力,人口流动就由推拉两股力量所决定[2]。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西藏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4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44元,后者仅为前者的32.38%。在城镇非农产业高收入的诱惑下,形成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拉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部分耕地改为他用因素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人地矛盾突出,2015年底,西藏农村人口为234.1万人,耕地面积为236.80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2亩,而在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69亩。人地矛盾突出产生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推力作用。在推拉二者合力的作用下,广大农民已经尝试不再只依赖农业,开始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关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前者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借助计量分析工具研究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Zhu研究发现,耕地面积对于劳动力转移决策呈显著负相关[3];林善浪等研究[4]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有显著的影响,年轻夫妇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较高;周孝坤等研究表明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成为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5];向其凤等从家庭因素出发,认为家庭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心理成本影响劳动力转移[6];苏芳认为地区经济规模、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期望的城市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7]。从宏观层面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代表性文献,程名望等研究结果表明城镇拉力是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8];蔡昉探讨了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9];黄国华等认为城镇失业率、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对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和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影响较小[10];何建新等认为产业结构、农业经济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11],效率因素与人口规模因素对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刘明研究认为,恩格尔效应对劳动力转移起主要推动作用,鲍莫尔效应产生负向影响,资本深化效应从负到正影响劳动力转移[12]。

对于西藏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较少,格桑卓玛分析了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特点[13];郑洲等认为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4];王娜分析了西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15];刘天平等从劳动者的角度,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16];孙前路等研究了西藏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指出缺乏劳动力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家庭因素,找工作难、语言不通等是外在制约因素,变量选取侧重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及工作地因素[17]。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个体、家庭、农业、政策4个维度研究影响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因素,为进一步有效转移西藏农村劳动力提供必要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假设与变量设定

(一)研究假设

1.个体特征假设

个体特征维度选取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汉语水平4个变量。在西藏农村,绝大部分女性对家务之外的事情基本不了解,对男性的依赖性很强。文化程度愈高的农民,视野愈开阔,发现机会、抓住机会的概率就会增加,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就会越大。同时,随着西藏藏汉文化的不断融合,汉语水平高的农民找到新工作的机会更大,更有信心进行劳动力转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民的冒险精神会随之下降,更倾向于选择安稳的生活,转移意愿越低。因此,本文假设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进行劳动力转移,文化程度越高、汉语越熟练、年龄越小的农民进行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烈。

2.家庭特征假设

3.农业特征假设

农业特征维度选取了耕地面积、农作物种类和农作物用途3个变量。耕地面积和劳动力均为农业的投入,要想获得有效率的产出,各项投入要有一个合理的投入比例关系,耕地面积越大,需要匹配的劳动力数量就越多,能够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也就越少。另外,在一定的耕地面积内,农作物种类越多,越不易于进行规模化经营或机械化操作,且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期、耕作期及收获期不同,农业中需要的劳动力也就越多。同时,随着西藏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非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如果农民所种农作物自用比例越大,则其从农业获得的现金收入越小,从而需要寻求其他的途径来获得现金收入,满足农产品之外的其他消费需求。因此,本文假设耕地面积、农作物种类越少,农作物自用的比例越高,进行劳动力转移的意愿越强烈。

4.政策特征假设

政策特征维度主要考虑政府对农民的补贴政策,选取了政府补贴数额和政府补贴的重要性2个变量。前者客观上反映了农民从政策上的直接获益,后者是农民对政府补贴的一种主观感受。政府补贴数额越多,意味着所拥有的补贴资源越多;越看重政府补贴的农民,越依赖于补贴资源。因此,本文假设获得政府补贴数额越多、认为政府补贴越重要的农民,劳动力转移意愿越低。

(二)变量设定

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分别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农业特征、政策特征四个维度选取的12个可测度自变量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进行解释(见表1)。

表1:变量设定与描述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对西藏各地市农民入户调查材料整理而来,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员主要为课题组成员和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调查员均通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由于西藏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调查样本的选取无法按照严格的随机抽样原则进行,主要采用多阶段抽样与非严格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来选取样本。调查区域涉及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5市,每个市依据人口的不同以及调研的实际情况,抽取的样本县有差别,其中,拉萨市抽取了林周、达孜、墨竹工卡、堆龙德庆四个县,山南市抽取了乃东区、扎囊县、加查县、隆子县,日喀则市抽取了桑珠孜区、南木林县、江孜县、白朗县,林芝抽取了巴宜区、米林县、朗县、工布江达县,昌都市抽取了卡若区、芒康县、丁青县,共53个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510份,回收问卷475份,问卷回收率达93.14%。问卷回收后,由课题组成员逐一核对,剔除不完整和无效问卷28份,获得有效问卷44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65%。

(二)样本特征描述

在调查样本中,70.4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选择劳动力转移,29.53%的被调查样本选择无转移意愿。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样本的性别中,男性占59.06%,女性占40.94%,性别比例分布比较合理。被调查样本的年龄中,30岁及以下占36.24%,31—45岁占49.66%,46—60岁占12.75%,61岁及以上占比为1.34%,年龄分布总体呈较年轻化,以45岁以下的人为主,他们多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对家庭情况更为了解,使得调查数据更为准确。被调查样本的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的样本占比为44.30%,初中占比为31.54%,高中及中专占比6.04%,大专及以上占比18.12%,农民文化程度总体较低,符合西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另外,大专及以上样本占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调查时间多为寒暑假,很多在外上学的学生回家,成为被调查对象。被调查样本的汉语水平方面,12.08%的样本表示很熟练,25.50%的样本表示比较熟练,36.24%的样本表示不太熟练,26.17%的样本表示不会,可以看出,农民比较重视汉语的学习,这也为他们从事二三产业提供了便利。被调查样本的家庭规模方面,5人及以下的小家庭占比为51.01%,5人以上的大家庭占比为48.99%,二者比例基本持平,反映了近些年来农民家庭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核心家庭生活。从家庭年收入变量特征来看,10000元及以下的样本占比为3.36%,10000—50000元的样本占比为48.32%,50001—100000元的样本占比为32.89%,100001元及以上的样本占比为15.44%,样本数据呈现较好的正态分布特征。从耕地面积特征来看,10亩及以下的样本占比53.69%,11—20亩的样本占比31.54%,21亩及以上的样本占比为14.77%,从中可以看出,西藏尽管地广人稀,但其地处高原地区,真正能作为耕地的面积十分有限,一半以上的农民家庭只有10亩以下的耕地。从耕种的作物种类来看,2种及以下的样本占比18.79%,3—5种的样本占比71.14%,6种及以上的样本占比为10.07%,可见,大部分农民选择耕种3—5种农作物,这也与其大部分农作物自用有很大关系。

表2:样本基本特征统计表

(三)研究方法

由于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这一因变量是离散的两分变量,在借鉴已有关于意愿选择问题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依据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数据类型,选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这意味着协同治理将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治理模式。它所蕴含的妥协理性不但使“效率”这一科学技术价值得以彰显,同时,也在整个社会管理系统中有效排除了人们“感到受压、非人化和被疏远”[1]的心理。可见,妥协理性在社会和谐的实现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设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为因变量y,其取值1表示愿意转移,取值0表示不愿意转移;影响劳动力转移意愿y的自变量分别记为x1,x2……,xi。

设愿意进行劳动力转移的条件概率为P(y=1|xi)=Pi,可以得到如下的Logistic回归模型[18]

其中Pi代表在第i个观测中愿意进行劳动力转移的概率,1-Pi代表在第i个观测中不愿意进行劳动力转移的概率,它们都是由自变量xi构成的非线性函数。

愿意进行劳动力转移与不愿意进行劳动力转移的概率之比Pi/(1-Pi)被称为事件的发生比,简记为Odds。Odds一定为正值(因为0

由于因变量为两分变量,故不能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本文在模型参数估计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

四、结果与分析

(一)模型估计结果

通过运用SPSS23.0软件对447份问卷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回归过程中对自变量的选取采用“向前:LR”(似然比)。模型估计结果,-2对数似然值为385.587,Cox and Snell R方值为0.294,Nagelkerke R方值为0.418,可以接受该模型。分析结果见表3,在5%显著性水平下,性别、年龄、汉语水平、劳动力人数、家庭年收入、耕地面积、农作物种类、农作物用途、政府补贴的重要性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有显著性影响,而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政府补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

(二)结果分析

1.个体特征变量

在农民个体特征变量中,性别、年龄、汉语水平三个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三个变量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性别和汉语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其与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男性的转移意愿要高于女性的转移意愿,汉语越熟练的农民越愿意进行劳动力转移,其与前文的研究假设相一致。年龄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该变量与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年龄越大,劳动力转移意愿越低,年龄越小,转移意愿越强烈;该指标也与前文研究假设相一致。受教育程度变量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农民见识更多,视野更开阔,这将会导致两方面结果,一方面,认为非农产业的发展空间更大,倾向于进行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看到或经历了打拼的艰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转而发现了农业的发展空间,愿意选择留在农业。对文化程度低的农民来说,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没文化,农业之外并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愿意冒险;另一部分人则会受到其他转移人员的影响,愿意尝试劳动力转移,从而导致受教育程度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影响不显著。

表3: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

2.家庭特征变量

在家庭特征变量中,家庭劳动力人数和家庭年收入两个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变量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家庭劳动力人数回归系数为负,说明该变量与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劳动力转移的意愿越小,反之,家庭劳动力越少,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烈。这一结果与前文的研究假设恰好相反,可能的解释为,家庭劳动力越多,通过对农作物进行精耕细作,或通过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在农业中同样获得可观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回归系数为正,说明该变量与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即家庭收入越多,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烈,反之,则转移意愿越小,该结果与前文研究假设相一致。家庭人口数变量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解释为,在西藏农村,有不分家的传统,认为分家将会导致财富的流失,因此,即使儿女成了家,一般也会和父母同住,导致家庭规模一般都较大,但也有个别思想先进的年轻人,选择独立生活,与父母分开过,因此,家庭人口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影响农民对劳动力转移的意愿。

3.农业特征变量

在农业特征变量中,耕地面积、农作物种类和农作物用途3个变量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进入了方程,说明这3个变量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有显著性影响。其中,耕地面积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该变量与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耕地面积越多,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弱,耕地面积越少,转移意愿越强烈,该结果与前文假设一致;农作物种类和农作物用途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其与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种植农作物种类越多,农作物用来出售的比例越高,越倾向于进行劳动力转移,这一结果与前文研究假设刚好相反,可能的解释为,愿意出售农产品的农民,市场意识更强,视野更开阔,越不容易受到农业的局限,更愿意进行劳动力转移。关于农作物种类与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原因尚无合理的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

4.政策特征变量

在政策特征变量中,政府补贴的重要性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进入了方程,说明该变量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有显著性影响,由于该变量回归系数为负,说明该变量与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认为政府补贴越重要的农民,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弱,反之,则越倾向于进行劳动力转移,该结果与前文研究假设一致。政府补贴数额变量没有进入方程,其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解释为,西藏地域广阔,不同地市地域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性大,导致各地政府补贴项目及标准不一致,从而导致政府补贴数额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影响不显著。

五、结语

本文基于447份有效问卷数据,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农业特征、政策特征四个维度,选取12个变量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70.4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进行劳动力转移,29.53%的样本选择无转移意愿,可见,大部分西藏农民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在5%显著性水平下,性别、年龄、汉语水平、劳动力人数、家庭年收入、耕地面积、农作物种类、农作物用途、政府补贴的重要性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有显著性影响。个体特征变量中,男性的劳动力转移意愿要高于女性,年龄越小,汉语越熟练者,转移意愿越高。家庭特征变量中,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劳动力转移的意愿越小,家庭收入越多,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烈,反之,则转移意愿越小。农业特征变量中,耕地面积越少,农作物种类越多,农作物用来出售的比例越多,越倾向于进行劳动力转移。在政策特征变量中,认为政府补贴越重要的农民,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弱,反之,则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而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政府补贴数额3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认为其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

综合上述分析,西藏农村七成以上的农民有劳动力转移意愿,但西藏滞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数量仍然偏高,劳动力转移成效不是很明显,为了更有效的促进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扫清转移过程中面临的体制障碍。个体层面,在鼓励男性转移的同时,兼顾女性转移的比例,这样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同时,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重视农村教育,鼓励农民学习汉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逐步引导农民进行耕地流转,由多业化、分散化向专业化、规模化过度,从农业中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拓宽农民视野,可以通过树立当地成功转移的农民为典型,对未转移者形成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总之,影响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因素复杂,除了本文所涉及的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吸引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等,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279.

[2]Lee,E.S.A Theory of Migration[J].Demography,1966.

[3]Zhu,N.The Impact of Income Gaps o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

[4]林善浪,王健.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1).

[5]周孝坤,冯钦,廖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6).

[6]向其凤,石磊.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水平Logistic模型的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6).

[7]苏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11).

[8]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4).

[9]蔡昉.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论前沿,2009(8).

[10]黄国华.成本与市场双重约束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0(1).

[11]何建新,舒宏应,田云.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

[12]刘明.基于宏观视角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12).

[13]格桑卓玛.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点[J].中国藏学,2007(2).

[14]郑洲,杨明洪.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基于扎囊县德吉新村的调查分析[J].西藏研究,2009(1).

[15]王娜.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西藏研究,2013(1).

[16]刘天平,谢春花,孙前路.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劣势分析[J].西藏研究,2015(1).

[17]孙前路,爱华,自保等.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研究——基于西藏农牧区6县的调查[J].西藏科技,2014(4).

[18]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59—62.

猜你喜欢

意愿劳动力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西藏:存在与虚无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