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路上的红军舞蹈

2018-05-24何立波

党史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剧社红四方面军骑兵

何立波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中,造就了军事题材文艺的空前繁荣,舞蹈艺术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民军队的文艺史册里,舞蹈艺术书写了璀璨夺目的篇章。长征途中,红军能够在艰难险阻中战胜敌人、战胜自然,除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战士高度的革命觉悟外,包括舞蹈在内的文艺活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征路上的宣传鼓动棚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中国革命家赴苏联学习,回国后把十月革命后的舞蹈带回了中国,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努力。

在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传播苏联舞蹈的代表人物,正是李伯钊、危拱之等从苏联留学归来的一批革命者。1931年秋,李伯钊、危拱之等先后从苏联回国,把《俄罗斯舞》《海军舞》《乌克兰舞》《农民舞》《团结舞》等苏联舞蹈带入中央苏区。《海军舞》音乐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歌风味,《农民舞》与俄罗斯民歌《找朋友》基本一样,《团结舞》也带有明显的俄罗斯音乐色彩。苏联舞蹈活泼健美、热情奔放,深受苏区军民喜爱。这些舞蹈对繁荣中央苏区舞蹈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条件的限制,红军时期的舞蹈具有质朴、短小精悍的特点,大多借助民间曲调、外国乐曲编排伴奏,或采用民间小戏、歌舞形式加入新的内容。演出时用一两把口琴、二胡,加上点打击乐器伴奏。只有在大型的演出时,才能集中一二十人的小型乐队。舞蹈编排虽然比较简单粗糙,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感召力,并与革命理想、革命斗争生活紧密结合,起到及时、简明的宣传群众的作用。

在长征路上,红军部队首长十分重视宣传队的工作。即使环境再艰苦,部队再减员,他们也要调一些具有文艺特长的战士充实到宣传队去。宣传队员的工作格外辛苦、忙碌,战前他们要宣传鼓动、组织演出,战斗中他们要抬伤员、运弹药,打完仗他们要编演节目表扬英雄模范,抓了俘虏他们就讲解红军的俘虏政策,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使一批批俘虏兵掉转枪口参加革命。到了宿营地,他们要编排节目、组织演出慰问部队和老乡。在行军途中,他们要提前到达重要地段和山头,搭起鼓动棚,竖起小红旗,敲锣打鼓呼口号,唱歌跳舞说快板,有力地激励了士气。部队路过市镇、村寨,他们就忙着刷标语,画宣传画,宣传群众,动员扩红。在战斗频繁的日子里,红军宣传员的“超强度付出”是可以想见的。因此,长征中红军部队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宣传员,宣传员,克服困难走在前,唱歌演讲吹弹跳,笔杆腿杆不得闲!”

红军宣传员黄星(曾任徐州军分区副政委)是红军舞蹈骨干,不仅在中央苏区向李伯钊、危拱之学习过舞蹈,而且在红军时期与抗日战争中长期担任剧社的舞蹈骨干。晚年谈起自己的文艺工作和舞蹈经历,他感慨万千、激动不已。黄星回忆说,在长征路上每天都设鼓动棚,宣传员不但一路宣传、鼓动、贴标语,还要帮助伤病员背行李(毛毯和枪)、烧开水、煮稀粥。一到宿营休息的时候,战士们就拉着他:“小班长,跳一个!”他这时虽脚面肿胀,脚板疼痛,但仍强打精神,跳了几支从苏区学来的《儿童舞》《红军舞》等让战士们高兴。那时,黄星只有不到1.6米的个子,不仅跟大家一样迈开双脚走过雪山草地,而且是“跳着舞”到达陕北的。战友们忘却疲劳的喝彩声,是对他最好的奖励和安慰。长征途中,敌情复杂,宣传队员随时有险情发生。过湖南宜章时,黄星执行任务不慎摔下山,伤了脚掉了队。在坚持赶队伍时,他被一个便衣特务发现,一把从背后搂住。黄星个子小,身体灵活,用头往后猛地一磕,磕掉了特务的牙。当那个特务狼狈地捂着流血的嘴时,他机智地跑掉了。

巍巍雪山,茫茫草地,也有宣传队员在跳《红军舞》

在长征中,宣传队是宣传与文化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宣传鼓动棚是中央红军宣传队在第四次反“围剿”之前创造的一种行军途中的宣传方法,《红星》报介绍经验后在全军推广。每当队伍经过长途跋涉感到疲惫不堪时,或者是在战斗进行前后,宣传队就在路旁用布扯起一个棚子,插上红旗,喊口号,敲锣鼓,说快板,唱歌。这时,行军队伍立刻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和巨大的战斗力量。长征途中,仅见于记载的鼓动棚,就曾经设立在湘江边、老山界、乌江渡口、金沙江边、雪山顶、草地中、腊子口等众多地点或战场。

在长征途中,徐特立的“捉虱舞”别有风格。长征出发后,徐老被编入干部休养连。1935年农历除夕,干部休养连在贵州猴场(今草塘)举行文艺晚会。李伯钊跳了《海军舞》,蔡畅唱了《马赛曲》,李坚真唱了山歌。而将晚会推向高潮的,却是徐老的舞蹈。徐老缺门牙,调皮的红军女战士偏要他唱歌。徐老就跳了一个自编自演的“捉虱舞”。他把羊皮袄翻过来,左手一举,右脚一抬,身子一歪,右手一举,左脚一抬,身子又一歪,摇摇摆摆地出场。他两手交替在衣服的羊毛里搜索,捉住一个“虱子”,捏着“虱子”靠近仔细瞧瞧,自言自语道:“虱子?”然后,他将“虱子”送进嘴里,咬了一下,肯定地说:“虱子!”接着,徐老又反复地做,反复地说:“又一个!”徐老的动作虽然简单,但表演非常生动。他那风趣的神态、滑稽的装扮,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徐老的“捉虱舞”,成了他的“保留节目”,一直演到瓦窑堡。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与大自然搏斗书写的最壮丽的篇章。由于斗争的复杂,有的部队甚至“三上雪山、四过草地”。雪山海拔常在3000米以上,终年积雪,气候严寒。部队长期征战行军,大都体弱多病。宣传队员的任务就是要鼓励部队迅速通过,不能滞留。他们在山顶、山腰、山口设立鼓动棚,敲起锣鼓,说快板,呼口号,手舞足蹈,尽量把形式搞得生动活泼。战士们看到远处雪山顶上飘扬的红旗,精神顿时振奋起来,互相招呼着:“快上啊,听歌去,看节目去!”宣传队员趁机鼓动:“同志们,听我言,坐下休息有危险!同志们,齐努力,翻过雪山是胜利……”战士们加快了速度,相互搀扶着爬上了山顶。到了山下,宣传队又分散到各个连队去跳舞、唱歌、演活报。舞蹈在红军中一向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指战员们都很喜欢,尤其是在部队劳累的情况下,似乎更能唤起战士们的“生命活力”。大家总要欢迎小宣传队员“跳一个”,“再来一个”。宣傳队员用嘶哑的嗓子唱着,战士们鼓着掌,敲着节拍。战士们感激地说:“难为你们了!休息吧。”宣传队员们才高兴地离去。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最严峻考验。红军走进草地时,遇到的是茫茫无边的水草沼泽,晴雨难测、瞬息万变的天气。在草地上,战士们想宿营又怕宿营。睡眠能舒缓疲劳,但许多战士正是在宿营后永远无法醒来。宣传队员大多数年纪小、体质弱,在生死考验面前,他们不忘自己的职责,哪里有部队,哪里就有他们的歌声舞步。他们用“凤阳花鼓”“兴国山歌”编上歌词来鼓舞大家:“红军强,红军棒,千难万险无阻挡,行军路上逞英雄,北上抗日打东洋。……”“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用做牛皮汤。一菜一汤好花样,还留两寸战友尝。”在草地上,宣传队员跳起了欢快的《海军舞》《乌克兰舞》,博得大家阵阵掌声。红军战士和宣传队员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让外国人震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热情赞扬了红军文艺战士:“他们的设备这么简陋,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社会的需要。他们的道具和服装都很少,但就是能用这种原始的材料演出逼真的戏剧。……他们像所有的共产党员一样天天学习。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在为中国和中国人民工作。他们到哪儿就睡在哪儿,给他们吃什么就愉快地吃什么,从一个村子长途跋涉到另一个村子。从物质享受来说,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报酬最可怜的演员,然而我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愉快的演员了。”

朱德、萧劲光也是舞蹈积极分子。朱德跳起了《雅西雅舞》,萧劲光参加了《乌克兰舞》的演出

在长征途中,凡是部队打胜仗,解放某个城镇或与友邻部队会师,就像是遇到了盛大的节日,都要欢庆和借此宣传群众,这时宣传队和部队多采用联欢会的形式来犒劳部队、联系群众。1935年6月,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北上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达维地区胜利会师。14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到达达维镇,当晚两支部队举行了联欢晚会。18日,中央机关、红一方面军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举行了长征以来最隆重的联欢会。在一座天主教堂里,红一方面军战士剧社、各军团宣传队和红四方面军新剧团联合演出了精彩的节目。晚会上,首先演出了红一方面军宣传部长陆定一编写的《两大主力会合歌》:“万岁,万岁!我们的会合轰动了全球全中国。……”曲调高昂,激动人心。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享有“三大赤色跳舞明星”之一称号的李伯钊,和红一方面军宣传队员一起跳了《红军舞》《海军舞》《乌克兰舞》《农民舞》等。李伯钊婀娜的身姿,轻盈的舞步,令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大开眼界。他们啧啧称赞道:“中央红军的能人真多。”对此,《红星》报有这样的评述:“边章五同志的京调,李伯钊同志的跳舞,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会场空气盛极一时,为反攻以来第一次!”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李伯钊又唱又跳,观众反复要她再来一个。她跳的苏联《水兵舞》,受到热烈欢迎,这是她在莫斯科学会的。大家不让她停下来,她也好像精力特别充沛,跳上一整夜也不在乎。”红四方面军宣传队表演了《高加索舞》《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晚会的节目受到了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战士们高兴地说:“打了一次丰富的精神牙祭。”

1936年7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经过长途征战跋涉,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5日,中央电令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改编为红二方面军。为庆祝两军的胜利会师,红四方面军的工农剧社举行了专场晚会,欢迎和慰问红二方面军的领导机关和部队。红四方面军自李伯钊任工农剧社社长后,业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剧社人手多了,还挤出时间在芦山进行了短期的舞蹈、声乐和表演方面的训练,传授了从中央苏区带来的歌、舞、戏剧作品。红二方面军来甘孜会师,工农剧社上下备感振奋,准备了精彩丰富的会师节目。晚会演出的节目有川剧《打倒刘湘》,歌剧《波巴依德瓦》,话剧《一只草鞋》,歌曲《扩大红军百万歌》《妇女总动员歌》。舞蹈节目丰富多彩,《雅西雅舞》《工人舞》《农民舞》《水兵舞》《打骑兵舞》等,受到红二方面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甘泗淇等观看了演出。贺龙观看演出之后非常高兴,立即委托李伯钊为红二方面军组织培训一个歌、舞、剧全面发展的文艺团体。这样,红二方面军宣传队经过扩充后,正式被命名为战斗剧社。在李伯钊的执教下,战斗剧社很快学会了《海军舞》《乌克兰舞》《工人舞》《红军舞》等节目。在行军途中,战斗剧社深入部队进行宣传鼓动,在休息时表演歌舞节目,组织“十分钟娱乐会”,在艰难的行军途中为官兵们带来精神食粮。9月,当战斗剧社走出草地到达岷山时,已经有3/4的社员牺牲了。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10月下旬,周恩来率领人民剧社(原陕北列宁剧社,危拱之到陕北后任社长)深入前线慰问红二、红四方面军。人民剧社社员多是娃娃兵,他们和其他战士一样,长途跋涉,顶着暴风雪,徒步穿过沙漠,赶到洪德城。一路上,他们忍饥耐寒,用歌声互相鼓舞。到了洪德城,由于部队仍有战斗任务,敌机也不断轰炸,剧社只能白天分散演出,晚上集中组织专场慰问演出。11月,红军取得山城堡战役的胜利,给胡宗南部以沉重打击,壮大了军威,迫使敌人停止了对陕甘根据地的进攻。为庆祝胜利,红军总部在阿莲湾召开祝捷大会,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十五军团的领导和部队出席了大会,人民剧社举行了隆重的演出活动。第一个节目就是歌舞活报剧《红军大会师》,它融合了《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等抗日名曲作为主题歌。演出开始后,三支红军从三个方面奔跑而上,在“二、四方面军好英勇”的歌声中融为一体,滚滚向前。然后,工、农、兵、学、商踏着《救亡进行曲》歌声,簇拥着迎接红军,通过刚健有力的舞蹈和丰富的队形变化,表现红军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气概。最后,在高昂的歌声中表现红军和全国人民“组成抗日新长城”的主题。整个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极大鼓舞了广大红军官兵。晚会还演出了《锄头舞》《儿童舞》《乌克兰舞》等舞蹈作品,歌剧《亡国恨》以及话剧、山歌等。整个晚会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反映了紅军战士“长征不止”的决心和“东进抗日”的斗志。许多红军战士激动地说:“看了这样的演出,再来一次长征也不怕。”

朱德、萧劲光等红军将领,也是舞蹈积极分子。1936年11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保安,中共中央机关举行了欢迎会。中央领导大都表演了节目,但最精彩的还是朱德跳的藏族舞蹈。在会上轮到朱德演节目时,他健步走进会场中央,将羊皮大衣一脱,翻过来往身上一披。接着,他将长袖往腰间一系,欣然起舞,跳起了《雅西雅舞》,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开进云阳镇,红一方面军战士剧社为西安来的一个考察团演出,美国记者斯诺到场并给演出拍照。当时条件简陋,在一个临时搭起来的木板台子上演出。萧劲光参加了《乌克兰舞》的演出,因为他块头大,跳舞时舞台突然坍塌了。演员一时十分狼狈,引起了一阵哄笑。

起到骑兵战术培训作用的《打骑兵舞》

在长征途中,李伯钊、危拱之等是主要的戏剧、舞蹈活动负責人。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帮助红军军事训练也发挥了特别的作用。李伯钊甚至通过舞蹈来教红军战士学习打骑兵的战术动作。

长征期间,国民党军为“追剿”红军,曾动用了数量可观的骑兵部队。在红军长征的两年时间里,有15个月的时间都要面对敌人骑兵部队的袭扰。长征初期,红军对与国民党骑兵作战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面对刀光闪闪、来去迅速的骑兵,不少战士感到很有压力。正如刘伯承在红军大学讲课时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指战员过去主要是习惯于森林、山地作战,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骑兵。因此……遇见骑兵时,很易发生慌张,受到不应有的损失。”1935年6月底,红一方面军到达卓克基。接着翻越长板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到达黑水芦花地区。这一带是川西北高原,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红军决定继续北上,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一军团派遣红二师第六团和第五团一个营作为先头部队,进入草地,侦察北进的道路。侦察草地的道路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任务。当时先头部队驻地的藏民已逃匿一空,战士们对草地的情况不明,口粮准备不足,但抱着“走不动,爬着去,没东西吃,吃野菜、青草”的决心,向草地进发了。第一天走了55公里,第二天刚走15公里,就遇到了国民党藏族骑兵的袭击,红军战士们仓促应战,在草地里同千余名骑兵展开了顽强的拼杀,激战了一天。因敌人在地形、人数上均占优势,红军虽经英勇苦战,最后将骑兵击退,但损失很大。这支先头部队难以继续前进,不得不从草地折回。

1935年8月,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毛儿盖总结与国民党骑兵作战的经验教训,专门发出《关于对敌骑兵战斗的指示》,加强了打骑兵的战术训练。为此,陆定一和李伯钊合写了一首《打骑兵歌》:“敌人的骑兵不可怕,沉着应战来打他。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快放齐射杀。我们瞄准他,我们打垮他!我们消灭他!我们打垮他!无敌的红军是我们。打垮了敌人百万兵,努力再学打骑兵,我们百战要百胜。”“红色战士们,快练打骑兵。立射!跪射!坐射!卧射!前后左右巧连环,天塌地陷也不乱。”

在毛儿盖,李伯钊还创编了《打骑兵舞》。她之前在中央苏区就创作过类似题材,如《马刀舞》。《马刀舞》在红军战士操练马刀格斗的“大刺”“小刺”动作基础上,进行提炼而产生,表现红军战士对敌斗争时,劈、刺、砍、杀的战斗情形,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展现出英武、雄壮的红军战士形象。《打骑兵舞》继承了《马刀舞》刚健有力的风格,李伯钊在舞蹈中运用了战斗动作的素材,如立射、跪射、坐射、卧射、打排子枪等。由于《打骑兵舞》既有实战的针对性,又体现具体的战术运用,很快在部队中流传开来,成为直接为军事服务的舞蹈,是红军舞蹈在长征路上的创造,体现了红军舞蹈强烈的战斗性。当时红一方面军政治部通知各单位宣传队,都要派人在毛儿盖学习《打骑兵舞》。由于《打骑兵歌》和《打骑兵舞》的推广和普及,战士们不仅获得了战胜敌人的信心,而且在战斗中获得了直接的指导经验。当红军士兵再次遭遇敌人骑兵时,能够沉着应战,临危不乱,“四面八方一齐开火,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

有歌又有舞,歌舞结合,欢快热烈,红军战士们学打骑兵的兴致更浓了。后来,在打骑兵的战斗中,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曾任红一方面军战士剧社社长的潘振武回忆道:“《打骑兵歌》及其舞蹈的推广普及,的确发挥了应有的效用。以后红军遇到骑兵,再也不感到惊慌失措了,一排子枪打过去,打得敌人人仰马翻。”后来,红军在甘肃青石嘴、陕北吴起镇等地的战斗中,都成功地运用了打骑兵的战术,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红四方面军驻在四川懋功时,有位19岁的藏族姑娘九香看了李伯钊表演的《千人当红军》后,坚决要求参加红军,最终获得批准,可见其文艺宣传的极大魅力和效果。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西康甘孜藏族地区。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及敌人的反动宣传,藏族同胞对红军产生了敌对的情绪。经反复宣传加上红军的纪律严明,藏民的态度才逐渐改变。4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成立红场委员会,在红场上举行了军民联欢会。李伯钊与宣传队员们教藏族同胞跳《海军舞》《乌克兰舞》,藏胞教宣传队员们跳“锅庄”“弦子”。红军文艺战士在藏族舞蹈的基础上,编了《雅西雅舞》,舞蹈中红军与藏胞手拉手,肩并肩,以整齐划一的节奏和步调一致的步伐共同起舞,表现了红军与藏族同胞的团结与友谊。

在长征途中,危拱之活泼健美的舞姿,总是赢得战士阵阵掌声。她的“凤阳花鼓”尤为精彩,载歌载舞,享誉部队。在战斗间隙、行军途中,危拱之不顾劳累,有求必应地为大家表演:“红军强,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长征路上打老蒋,北上抗日打东洋。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危拱之的精彩演出,驱走了战士们的疲劳和艰辛。此外,危拱之还起早贪黑为大家烧洗脚水、扫院子,把自己很少的干粮省给病号吃。这一切都是在“左”倾教条主义影响,她被打成“托派嫌疑分子”,“永远开除党籍”的情况下,她自觉坚持这样做的。到陕北后,危拱之担任了陕北人民剧社社长。1936年夏,周恩来亲切接见了人民剧社全体社员。他说:“我看过你们许多的演出,有民间艺术的风格,有乡土气息和朴素的作风。你们要更好地运用艺术武器,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党所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从此,红军各剧社宣传队都先后创作、演出了以抗日为主题的舞蹈和歌舞活报,如《东渡黄河舞》《抗日舞》《统一战线舞》《红色机器舞》《摇船舞》《统一战线歌舞活报》等。这些节目不仅振奋了红军的抗日斗志,还为东北军、西北军将士和周围群众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战士们高呼:“打到华北去,杀出山海关,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老家去!”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

长征时期的舞蹈展示了红军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红军宣传队员们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为红军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长征这一伟大历史壮举中,红军宣传队员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演绎的红色歌舞活动,为中国的革命文艺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红军舞蹈在革命中产生,在斗争中发展,不仅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长征路上、抗日前线、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打击敌人、促进革命胜利的作用,为革命胜利和全国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猜你喜欢

剧社红四方面军骑兵
骑兵政委 邓永耀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骑兵之败
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冲锋剧社在唐县
秦代的骑兵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