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影像媒体的“微观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2018-05-24王冰清

大观 2018年3期
关键词:读图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飞快发展,人们已经适应了用手机或者电脑查阅信息、阅读新闻,所以许多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等,都开始涉足新媒体领域,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转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不仅仅宣传面广而且与读者的互动性强,它逐渐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纸媒阅读;读图;视觉感受;浅阅读

一、从“纸媒阅读”到“微观看”

古至今来,人们从识别图示到符号,到创造出卷轴、古超本等记录载体,再到印刷术的发明,人们目睹了文字和文化的发展、进化的过程。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又看到了另外一些变化:文字和文化基于不同的文体媒介,形成了不同的话语,而且每一种话语都有着强大的理由来支持自身的媒体。这样的改变,是在提醒我们,新媒体时代已经到了。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纸质媒体的影响巨大,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停下来阅读大量的文字信息,“纸媒”这一传统媒体形式已经跟不上人们的生活节奏,取而代之的是“读图时代”。图片有着信息承载量大、信息反映直观两大特点,符合当代人们阅读心理的需求,致使图片被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大量运用。这标志着人们阅读方式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浅阅读”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图书馆的国家,《史记》记载,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史之史”,《汉书.艺文志》也记载有老子作“柱下史”,可博览古今书籍,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建立了图书馆。而在近代,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京师图书馆,于1908年,张之洞将一部分个人藏书放在广化寺内,次年上奏申请建馆,民国建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将京师图书馆看成重点工程。二说是湖南图书馆,建于1904年,由长沙知识界、实业界的著名人士梁焕奎、陈保彝等人首倡,经赵尔巽批准建成。三说是韦棣华在武昌开办的“文华公书林”,1909年5月16日正式面向公众,强调“公共、开放、公享”。现如今,各大城市都有许多的圖书馆,不仅有政府建设的城市图书馆,各大高校乃至中小学、社区、私人都有开设规模大小不一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建立,不仅方便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说明纸媒业的发达。图书馆可以最大限度地跨越时空,历史、世界、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都在图书馆里交汇,图书馆是一个让知识和精神在时空中飞驰的地方,它是思想的汇集,是时空的碰撞。但是,在当今新媒体发达的时代,这种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数字化图书馆已经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大多数的人们不再有很多时间静心坐在图书馆里阅读书本,他们更习惯于在手机或者PAD之类的电子化产品中查阅知识更或者是“听书”。这不仅满足了部分人阅读的需求,也弥补了他们无法抽出整时间坐下阅读的遗憾。在这种快速阅读中,读者更希望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那一部分知识,跳过一些看似无味的铺垫,这种阅读习惯,往往会使得知识了解的方面虽广但不够深入,这种阅读形式就是“浅阅读”,而“浅阅读”是伴随着新媒体时代而来的最明显的特征。

有了“浅阅读”的到来,“读图时代”也随之而来,用图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概括“浅阅读”的内容,让阅读者从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示、图解中很快吸收他们想了解的知识,是“读图时代”给当今“新媒体时代”的我们带来的福利。

除了“读图”,更多的碎片化、趣味性、互动和参与性已经成为“新媒体”随身携带而来的产物。人们对于视觉的“观看”比有关文字的阅读更具有依赖性。在这个时代下,《蒙娜丽莎》也许不再是卢浮宫博物馆里的一件挤破头都不一定看得清的珍藏,也不是只有在报纸上、杂志上、书籍上才能看到的不知道有没有被印刷变色的图片,而是在每个人的手机里或者电脑里可以随时随地翻看,可以随意放大或是缩小的世界名画。我们也不需要再去听那些曾经一睹《蒙娜丽莎》“本尊容颜”的参观者叙述它的魅力,而同样可以在每个人的手机或电脑上下载关于这幅画的任何信息,即使是官方介绍,也是花边消息都应有尽有,就连它的外框是何人配的,说不准也能一同被搜索出来。《清明上河图》也不再“沉寂”于博物馆,而是可以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手机上,就连其中“卖菜老伯”的吆喝声,也能被模拟出来。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参观世界各地的名画,今天的一切图片信息被越来越快捷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是一个“浅阅读”时代,一个“读图”时代,一个“微观看”时代。

二、不同媒介的微观看的视觉差异

在这个“微观看”的时代里,用不同媒介看到的影像媒体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会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以参观世界博物馆为例子。其一:数字电视,数字电视上呈现的内容一般为动态有声的,视觉与听觉同时感受,几乎没有需要人们自行阅读的内容,以旁白介绍的形式引导观看者参观或者以纪录片的形式介绍博物馆内容。其二:移动电子设备,移动电子设备带给人们的是相对静态的文本相对多一些的视觉感觉,在介绍博物馆方面会有一些适量的文字介绍,但这里的文字也不会有很多。所以重点部分需要格外的醒目突出,无论是手机还是PAD,屏幕大小都有局限性,所以,在此类移动电子设备中获取知识,人们更注重标题化形式的阅读方式。另外,也可在博物馆的官方APP中设置全景导航功能或者蓝牙文物介绍,通过蓝牙自动搜索参观者身旁的文物,并加以介绍,或者需要参观者自行扫文物下方的二维码,就可听到语音介绍,这一点,如今在各大博物馆都有所普及。移动电子产品的传播媒介下也分为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既可以是微信公众号,也可以是APP。相对于微信公众号的简短概述,APP的内容就比较丰富,并且形式可以多样化,分类明确,层层递进,也可以图、文、声、像并存,生动有趣。除此之外,还有户外媒体广告这种媒介。户外媒体一般都为城市繁华地段的大LED屏幕或者车站站台的橱窗。LED大屏就如同电视广告,但与电视广告的受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受众群体几乎都为在路上匆匆而过的路人,他们一般不会驻足观看完整的宣传片,从屏幕前走过的几秒是吸引他们唯一的机会,所以广告的节奏相对比较快,画面更具有冲击力,语言也需要更有煽动力和感染力。这种户外LED大屏广告,能给人们带来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只能简单介绍最近的活动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此外,还有一种户外宣传:车站站台的橱窗。车站的橱窗相对于LED大屏广告而言,它有一个很突出的优势,这个优势为:等车的人,有时间会把宣传橱窗里的广告一字不落的看完,并且也有可能反复看,如果遇到感兴趣的,也可能会进行手机拍摄,并形成一个小范围的传播。但车站橱窗也有它的短处,橱窗的空间有限,所以可以介绍的内容就更加有局限性了,文字需要精炼,准确且只能介绍一期活动内容。没有了感染力强的“语气”助阵,车站橱窗栏更需要用视觉感吸引人,所制作的海报的形式就不容马虎。如此看来,不同媒介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可以读到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三、微观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微观看”符合当下人的需求,简洁直白的信息输入,是如今快节奏的时代所需要的。这样的一个阅读模式,加大了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要求。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需要体现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图形的内涵,它是文字与阅读者之间的桥梁。数字媒体的出现,逼迫视觉传达不断改变自己的传达方式,从静态传达到如今的交互传达。如今的视觉传达由以往的平面化、静态化逐渐转化成了动态的、综合的,到如今的虚拟信息的表现。它使人与人之间利用“看图”的形式行进交流,消除文字的阻隔,凭借对“图形、图像、图案、图画”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所以,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要体现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还要与其他领域互相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新领域。

四、结语

由于电子媒体的兴起,传统纸媒受到极大的冲击,许多报刊杂志都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APP,力图用新的媒介引起读者的关注。但是纸质媒体具有属于它特有的功能价值和本土价值,“微阅读”虽然兴起,但是,深入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仅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更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进行反思,用“纸媒”和“慢生活”消除身上的浮躁。“新媒体时代”并不是“传统媒体”的克星,在一些方面,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需要正确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传统媒体”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邵亮.“浅阅读”与“微观看”当下艺术必须面对的目光变迁[J].美术观察,2015,(11).

作者简介:

王冰清,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插图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