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呈坎:水墨画就的乡村

2018-05-24陆建华

科学之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徽州豆腐

陆建华

呈坎位于黄山南麓,距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西10千米,是皖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八卦风水古村落。这座古村落依山傍水,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古村而过,因自然恩赐与人类智慧的结合而熠熠生辉。

呈坎是一本底蕴十足的书,打开它,没有聒噪和繁杂,映入眼帘进入内心的,是足以穿越时空的智慧。

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

呈坎村冬無严寒,夏无酷暑,无论从哪个方向步入古村,都给人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由于选址审慎、布局合理,古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整个村落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

连绵的马头墙,随风飘荡的农家烟火,烟雨细柳旁的小桥流水,如丹青水墨般,醉人心脾。这里有迄今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等古建筑150多处,论数量和完整度在徽州独树一帜。除了水墨画般的宁静悠远,对地理学、环境学的完美实践,对徽派古典艺术的高度弘扬,让呈坎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圣洁之地。

呈坎五街大体平行众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与大街垂直,呈东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岗条石铺筑,两侧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排列有序,青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漫步街头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人在画中其乐无穷。这里的水沟通联到每家每户,早晨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是作为饮用水的;到了中午这里的水质有所变化,会作为洗衣服与淘米用的水;而到了晚上这里则是作为污水沟排出一天所用废水的。

呈坎从前叫龙溪村,先有金、孙、吕,后有二罗(弟文昌居于前村曰前罗,兄秋隐居于后村曰后罗)、程。据传东汉名将吕蒙就出生在呈坎。唐末黄巢之乱,豫章(江西、南昌)罗氏兄弟文昌公、秋隐公“仰慕黄山、避定来游”,两兄弟通晓风水理论,见此地万物中和,于是来到龙溪村定居,并易名为呈坎。罗氏兄弟住下后,便开凿河道、垒筑堤坝,引众川河水由北向南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村而过,成“∽”形。然后用 “坎”字定村名,用“水”来克“火”使整个呈坎村阴阳调和。村里的两条水圳引众川河水穿街走巷,现仍发挥着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

一进呈坎,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永兴湖,长堤和石拱桥与周围白墙黛瓦的古建筑,意境不亚于宏村的南湖。在永兴湖畔有道青石门坎,两边立有一对神兽,被称为“平安坎”。当地有“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的说法。呈坎村被河水环绕,故而呈坎村桥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优美的环秀桥。环秀桥上的环秀亭,是村人歇息聚会的场所。

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呈坎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呈三街九十九巷,长街呈南北向,纵贯全村,是主要的交通要道,短巷呈东西向,宽一米左右,又称一人巷。这些横街、横巷自然穿插在长街之间,把古村切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地块,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消防分区;呈坎村内还有许多的十字路口,建有许多更楼,目前还幸存三座,成为徽州不可多得的一个亮丽风景点。

小小的呈坎古村于1996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2处。呈坎现有宋、元建筑各一幢,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虽遭大量破坏,但仍占黄山市首位,这里也被称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长着碧绿苔藓的青石板、窄窄的小道、木制的大门在岁月的侵蚀下,用苍老的声音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后街有座“程雪琪宅”伫立高处,让人大老远就能见到它那“鹤立鸡群”般的雄姿。它原为一连五进三层楼,从东边小巷一直耸立到西边后街。解放后,靠近后街的二进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东边三进,但仍不失雄伟,这样高大的明代三层楼民宅,全中国都少见。

面积不大的呈坎古村却拥有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罗东舒祠和呈坎古民居建筑群,其中呈坎古民居建筑群又包括罗嗣海宅、环秀桥、钟英楼等22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在古徽州地区,村落多是聚居的血缘村,宗族组织庞大,村落的布局以祠堂为先,祠堂位于村落的中心。而罗东舒祠却非如此,它建在了村落的北首。之所以如此布局,一方面是从中原陆续迁入皖南山区的士族一直遵循他们原来的“礼制”,来到徽州后在营建村落时仍然奉行“周礼”所规定的“左祖右社”的结构布局形式,于是在呈坎村中就形成了“左祖”(即在村左建家庙宗祠)——罗东舒祠、“右社”(即在村右建祭祀土地神的社屋)——长春大社的建筑布局形式,一祠一社、一南一北,左祖右社,遥相呼应。

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早在199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罗东舒祠被誉为“江南第一祠”,它建于明代,几经风雨仍保持着恢弘的气势和雄伟的姿态,祠内有大量的明代彩绘,十分珍贵。

罗东舒祠坐西朝东,满足了“背山、面屏、环水”的传统理想环境模式。与徽州民间祠堂不同,罗东舒祠是仿孔庙建筑布局形制进行营建的,为“四院四进式”,由照壁、门坦、棂星门、前天井、仪门、南北两庑、中院落、享堂、后天井、寝殿(宝纶阁)以及女祠共同组成,融“古、雅、美、大”于一体。

寝殿(宝纶阁)是整个建筑群最为精华的部分,由三个三开间加两个楼梯间计十一开间组成,其一层放置罗氏祖宗的灵位,而二楼宝纶阁则放置皇帝赐给罗家的皇榜、圣旨、号封等,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皇权思想——君在上、臣民在下。宝纶阁有各种云纹、花卉、兽类的雕饰图案及彩绘珍品,图象清晰,色泽艳丽,可谓极为罕见。

罗东舒祠在历史上经历多次修葺,一直完整保存至今,整座祠堂四进四院几经风雨依然气势恢弘,罗东舒的故事亦为后人传诵。这位前罗第十三代后裔为宋末元初著名学者,据说年少时就以博学著称,但却从不参加科举考试,而致力于隐居在乡耕读学业,为乡民的孩子教授知识,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

斗拱、雀替、梁头、叉手等木质构件,或为云浪花朵;或状如花瓶;或形同花丛,图案精美,典雅秀丽。驻足看了好久,美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漫步呈坎街头,看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在夕阳下更显静谧,影影绰绰,撩动着内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美食美宿里的徽州故事

这里没有商业化的喧嚣,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在时光中成就了其娴静独立的美。在如同水墨画一般的徽州美景里行走,自然也要住下来感受属于徽州人家的故事。

在呈坎入口处一个不起眼的茅草矮门前,竖着一块做旧的木牌,上面清晰地写着:“呈坎·澍德堂”。“澍德堂”取自主人祖上延用的名号,“澍”意为及时雨,雨水为大善,与“德”相得益彰。沿着石板路进入院落之中,水天相映,仿佛步入画中。典型的徽州建筑,石板路、马头墙、冬瓜梁,最具特色的是那一片荷塘,无论是坐在长廊、餐厅、茶室或者公共区域的任一处,都是别样的风景。

进入酒店前厅,玻璃地面下是与荷塘相通的潺潺流水,设计师将原先生长在此的古树留在建筑中,前厅绕它而造,任其生长,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酒店共有16间客房:“静思”“时雨”“观荷”“梦溪”“拂柳”??别有一番意境。作为一个“老宅新生”案例,设计师以极简的设计理念结合中式古樸风格,将传统与现代元素搭配至恰到好处,房间内的家具亦是尽量做减法,同时也保留了用户所需。

据说,设计师在老宅改建过程中,无论是白墙乌瓦、屋顶房梁、木门窗格、檐廊天井等都尽可能多展现徽派的元素,尤其是餐厅部分,挑高的屋顶让空间显得格外宽敞,樟木木梁减少了蚊虫蜘蛛的打扰,延伸而出的玻璃房空间,坡面的玻璃屋顶使降雨时的污水沿着屋檐排出,大开面的雕刻木门被保留下来,保证了屋内的采光,别致的灯具被设计成鸟笼的形式,挂在木梁上意趣十足??

为了给“澍德堂”注入“家”的基因,澍德堂从当地及外村请来的员工以家庭为单位,有兄弟姐妹,还有关系很铁的发小、死党等,形成“大家庭”氛围。而不同职能的员工都配备四套不同样式的制服,因为是家,可以显得随意轻松,让客人眼前一亮,避免“审美疲劳”。

“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是古村落的情结,那么徽州美食则是游走四方的徽州人心头无法抹去的乡愁。而对于呈坎人来说,一道毛豆腐便是承载浓厚徽州记忆的饮食文化符号。

“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说的就是徽州毛豆腐,呈坎毛豆腐是徽州毛豆腐的重要传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味出自民间,深谙美食的徽州人将潮湿气候与豆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演变为这道一试难忘的独特美味,豆腐表面长满层层的白色菌丝,没见过的人会以为它是发霉变质的坏豆腐避之不及,爱它的人却是几乎顿顿不离。只消放进油锅里煎至两面金黄酥脆,加上葱花辣椒酱即可,喜欢的也可以在锅内打上鸡蛋,丰俭由人。

关于这道“变质美味”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其中一个说法是乞丐皇帝朱元璋在兵败徽州逃亡饥饿难耐之时吃到这道民间美味,特别高兴,徽州的毛豆腐就这样流传下来;另一种说法则是一位屡考不中的书生转行做豆腐生意,奈何做豆腐的技术不过关再加之炎热的天气,豆腐长了白色菌丝油炸过后却不想味道极其鲜美。

毛豆腐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对于大多数呈坎人来说,青石板街上卖毛豆腐的小摊贩,案上的香油筒、碗碟、置毛豆腐的匣子以及那一边敲着竹板一边吆喝的叫卖声都是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家乡烙印。

传说中“拐弯抹角”成语的由来是:房子的主人为了让过往的轿子顺利通过,把自家房子的外墙修得缩回去一角,可是为了表明自家的地界,地基仍然完整保留这个角。徽州古人做人做事的睿智让人佩服。漫步街巷之中,各种民居、祠堂或者其他建筑目不暇接,偶尔一声犬吠、几曲鸡鸣,或者数只鸭子跺着方步穿街而走,更是为古老的呈坎注入新的活力。呈坎是底蕴十足的,它的内涵不是几小时的驻留就可以体会的,要真正读懂这样一本厚重的书,需要相当的时间去慢慢品。

猜你喜欢

徽州豆腐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二十五,打豆腐
徽州贡菊开采
豆腐睡莲
家常豆腐
走徽州
盛名里的徽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