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企业梦想要有新举措新作为
2018-05-24于亚卓
文 本刊记者 于亚卓
如何落实好十九大提出的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重要部署?国有企业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用什么样的新举措、新作为来实现中国企业的企业梦中国梦?现将部分国企管理者的精彩观点摘编与读者分享。
刘烈宏: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离不开一流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模式
国与国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因此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具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世界一流企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世界一流企业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三是世界一流企业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主力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模式的中国企业才能具备对西方一流企业的弯道超车的实力,这种超越不能简单复制西方已有的技术、路径和思维,必须突破,否则只能取得暂时的超越,因此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战略一定是自主的、差异化的和中国特色的。
刘烈宏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离不开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一流的适应IT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创新能力而言,加强中国电科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五个维度加强:拥有一流的科技创新的平台、拥有一流的产业布局、拥有一流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以及拥有一流的成果。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应该有一流的治理模式。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一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二是坚持现代企业制度,在实践中理顺党组、董事会、经营层之间的权责关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锋:“双轮驱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创新不仅是当前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要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轮驱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是进一步深刻领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提高对创新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中的原动力作用,在创新的力度、深度、广度和速度上下更多、更足的功夫,大力依托“无中生有”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升级,形成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产业链,提升经济增长内涵,持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
二是牢牢把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战略导向,统筹抓好创新驱动的各个环节。中国航天加快建设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着力推动航天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化应用,大力推动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打造一批经济效益显著、竞争优势强的航天特色核心产业群。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轮驱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调整完善科研生产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有机衔接、协调运转机制。要从“自成体系”向“开放共享融合”转化,与社会优质资源、优势力量融合,加快构建深植于国民经济基础的、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融合的先进开放的航天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四是必须切实激发创新人才内生动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发展历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论断,以钱学森等“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不断涌现也生动地诠释了人才驱动发展的核心要义。在新的历史阶段,要有更强烈的人才意识,牢固树立事业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理念,注重人才队伍结构和梯次的合理布局,创新人才的成长通道和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求贤若渴发现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俞曾港:中央企业“走出去”要坚持自身发展与互利共赢相结合
中央企业“走出去”,既要把握机遇,扩大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又要优化结构,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广度和深度,提高质量和效益,这需要坚持自身发展与互利共赢相结合。
中央企业‘走出去’是要站在更高的平台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积极探索境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途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主业和产业链的延伸进行项目选择和业务领域的延展。
中央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依法诚信经营,还要注重与当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积极推进属地化经营管理,提高外籍员工的归属感和业务水平。二是重视外部沟通。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央企业近年来“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世界上好的资源、市场大多已被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占有,留给我们的多是一些风险大、成本高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学习借鉴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开发国际市场的经验,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走出去”规律的认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突破观念上的束缚,深化与东道国的政企合作,加快本土化进程,实现利益共享。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
陈奋健:“五个坚持”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伟大构想,也是坚定不移与世界同行、合力开创美好未来的重大举措。
一是要坚持走责任担当之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一带一路”建设、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主动作为,为强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降杠杆减负债、“两金”压降、提质增效、防控海外风险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为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经济根基。
三是要坚持走创新“走出去”之路。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也是应对全球竞争的制胜法宝。中交集团始终将创新摆在战略位置,愿与社会各界及中外企业进行广泛合作,为推动创新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四是要坚持走开放融通之路。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大海外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大力提升在全球资源配置、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发挥企业在公共外交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进“五通”,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五是要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要创新企业之间、政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完善信息、资源、资金、人才、管理共享机制,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同时,以“亲、诚、普、惠”为原则,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与所在国、所在地区及海外合作伙伴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全力推动友好合作、互利共赢。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薄满辉:多措并举推动国有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互联网+、双创、供给侧结构改革等国家顶层设计,不仅使得创新创业深入人心,极大地激励了技术人员在使命愿景下的行动自觉,同时也激发了传统企业的求变意识,为企业的转生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明显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企业的线性发展模式与战略新兴产业指数型发展要求不匹配。传统企业经历长期发展,大多已形成较为稳定线性增长的发展态势。而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不同,作为全新的增量市场,所有企业都必须经历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创业式发展路径,只有发展速度足够快,保持指数型增长,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深处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注定要与传统企业有较大不同,不能简单复制或平移。
第二,战略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素与传统企业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有资源、资本和人才三者来构成,不同类型的企业三者占比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最为主要的来源是资源。但由于资源的价值发现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处在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大都无法采用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而必须通过人才加资本来构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机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壁垒,否则在战略新兴产业难以取得成功。
第三,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风险与传统企业存在差异。大多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马太效应明显,胜则赢者通吃,败则一无所有是所有竞争者需要面对的常态。因此与传统企业相比,身处在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更大,对决策风险的容忍偏好程度明显不同。同时,由于大多数新兴企业发展初期即使处于亏损的情况下也需要大量投入,与传统企业追求中短期确定性收益的模式存在较大矛盾。
也正是因为上述几点原因,虽然互联网正在迅猛地向社会方方面面渗透,但国有企业在这些新兴领域尚处于系统性缺位的态势,甚至国有企业无法在互联网、数字经济等竞争性领域取得成功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认知,在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眼中,国有企业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难以吸引高素质新鲜血液,内部人才也在不断快速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称谓,更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全新的数字空间的概念,未来企业的经营不能仅仅要停留在传统的物理空间范畴,必须向数字空间延展,否则将被迫陷入了用低维与高维竞争的不利局面。解决国有企业无法在互联网领域有所作为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因此,需要多措并举推动国有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是坚定国有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共识。对于涉及大国重器、国家战略发展方向领域,对于涉及国计民生或国家安全的基础信息服务领域,对于必须向数字化等领域延伸以支撑其传统核心业务模式的领域,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必须要有所作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向上述战略新兴方向发展。
二是赋予国有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参与市场中的通行做法,建立市值增长为基础的激励设计机制,参考科研院所建立企业员工创新产品成果、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等转化为股权的通路。
三是引导国有企业数据类新型生产要素资料在国有体系内流动,从超越企业的层面界定数据权属,从国家层面统筹,避免资源要素局部弱化、僵化、固化,集中力量实现国有资本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突破。
四是发挥国有企业资源的撬动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平台与创业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实现国有资源与创业者的双赢。(中航信移动公司总经理)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