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月”
2018-05-23曹明雄
曹明雄
2018年1月31日,时隔152年的“超级月亮”与蓝月亮、红月亮再度“喜相逢”,上演了一场难得一见的旷古奇观。实际上,早在古代,中国的文人骚客就将一份特别的情怀给了月亮。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脍炙人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古诗词里有不计其数的咏月名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诗词中的“月”。
月亮的别称
曹老师: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古代,人们把月亮分为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分别说一下古诗詞中“月亮”的别称。
丁紫涵:月亮的许多别称是根据它的形状产生的。初月像钩子,所以又称银钩、玉钩。陆游《月下作》中就有“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这样的说法。
贾彩:在辛弃疾的笔下,月亮又被称为“玉兔”。他有一句诗是这样写的:“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月亮还被称作“玉蟾”“蟾蜍”“蟾宫”。晏殊的《中秋月》中就有“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一句。贾岛的诗《忆江上吴处士》写道:“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金人李俊民在《中秋》一诗中把月亮称作“蟾宫”,诗句是:“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
张海波:我再补充一点。根据吴刚伐桂的传说,月亮又称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把月亮称为“夜光”。实际上,月亮的许多别称都被诗人写进了自己的诗中,它不仅悬挂在我们的头顶,更悬挂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上空!
与月亮有关的习俗
曹老师:中华民族有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的。哪位同学来具体说说呢?
张雨瞳:《礼记》中有“秋暮夕月”的记载。夕月,即祭拜月神。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可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主要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有些地方甚至还有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习俗。
万艺蕾:唐代诗人林杰写有《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相传,每年七夕的夜晚,牛郎和织女相会,凡间的妇女对着月亮穿针引线,乞求赐给自己一双巧手。因此,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
月亮的情怀
曹老师:众多诗人(词人)对“月”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借月亮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下面,谁来说说,古诗词中的“月”都有哪些情怀呢?
贺奕妍:在众多咏月的古诗词中,抒发思乡情怀的最多。夜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游子,沐浴着如水的月光,很容易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下的故乡和亲人。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都是借月亮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杨济铭: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句则通过咏月,渲染了清幽气氛,抒发出一种悠闲、喜悦的情怀。
唐莺阁:在失意人的眼中,月亮寄托着诗人的哀思,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唐代诗人张继名落孙山,在船舱里看到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了下去,听到远处的钟声,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抒发出自己的孤独与失意。
小结
千百年来,面对亘古不变的月亮,因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感受,便涌现出了不同的吟月诗词。
请同学们背诵、积累有关“月”的古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并将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写成综合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