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是花椒原产地

2018-05-23李后强

当代县域经济 2018年5期
关键词:汉源摇钱树花椒

李后强

野生花椒原生于喜马拉雅山脉,后沿江河移植到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四川盆地等进行人工驯化培植,所以叫“蜀椒”“川椒”,而“汉椒”“黎椒”指汉源花椒。汉代已经记载“蜀椒”药用和食用。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群出土的920多支医学竹简在《六十病方》中记载了蜀椒入药治痛风。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大建中汤”中用蜀椒治寒痛和饮食不振。三星堆出土的“摇钱树”,其原型就是花椒树。四川是花椒的故乡,花椒是四川的特产,汉源县、茂县是花椒人工驯化地。《汉源县志》记载,在唐朝元和年间,汉源花椒就作为贡品送往宫中,称为“贡椒”。在汉源出土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物和大量汉砖,证明这里种植花椒历史悠久。应该认真规划,深度开发,把四川建成中国花椒第一省。

川菜的特点是麻辣,其中的“麻”属于四川特有,世界独一无二,这是花椒的作用。花椒(学名: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芸香目 ,历史上又称檓、蜀椒、川椒、汉椒、黎椒、秦椒、椒聊、大椒、凤椒、丹椒及山椒。花椒是中国特产,种植面积、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花椒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全国约有花椒属植物45种,12个变种,2个变型,大多数处于野生散生状态。花椒的特点是无融合生殖,使其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这样就为花椒的选择育种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加之人为因素的作用,花椒在由野生向栽培驯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品种(品系),分类依据各不相同,叫法也很多,存在著品种杂乱,名称混淆等问题,给生产和销售带来不便。花椒果皮可作为调味料,并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药,种子可食用,也可加工成各种生物制品。四川花椒含挥发油(为柠檬烯、枯醇、香叶醇等)、淄醇,不饱和有机酸,营养物质含量大大高于其他省。

花椒最早以地名记载叫“蜀椒”

秦汉文献记载花椒叫“蜀椒”原产于四川。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争抢花椒原产地、发源地的名称和荣誉,都有一定依据。但是否为原产地?关键看史料和文物。最早以地名记载花椒的是“蜀椒”,其他别名如川椒、汉椒、黎椒、秦椒、凤椒、丹椒等,都是汉代以后的事。在成书于秦汉的中国第一部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蜀椒生武都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蜀椒入药,最具有代表性的药方是“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大建中汤是医圣用来治疗腹痛的一张药方。可见,花椒最早产于四川。从花椒别名蜀椒、川椒,就知道产自四川。汉源古称黎州,因此有黎椒、汉椒别名。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黎州,汉源郡,今汉源县,土产:红椒”。汉椒,是蜀椒的别名,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蜀椒》。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他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武都是指秦巴山地结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是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这里的秦椒是指秦岭附近(陇南)生产的花椒,是由四川传播移植过去的。花椒的主要栽培人是远古的黄帝、颛顼、大禹,据考证他们都诞生在四川。

民间传说,在上古之时,蜀地有女名为花娇,村中诸人身得怪病,花娇上山采野树红粒治好了众人之病,为了感念花娇,村人把这棵树称为“花娇”,日久传讹,便写为了“花椒”。关于神农氏和大禹与花椒的故事很多,多用花椒为民治病。

历史记载花椒用于祭祀活动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花椒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作为男女定情之物,所谓“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说明中国人于两三千年前已经利用花椒了。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宫廷,用花椒渗入涂料糊墙壁,这种房子称为“椒房,是给宫女住的。后来就以椒房比喻宫女后妃。《曹操文集》及《红楼梦》都有记载。 花椒树结实累累,是子孙繁衍的象征,故《诗经·唐风》称:“椒聊之实,藩衍盈升”。又班固《西都赋》载“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尔雅》是汉族辞书之祖,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花椒在《尔雅》上被称为“檓”或“大椒”。

对上古人民而言,野生花椒数量稀少,可用作药物,又能产生特殊的香味,这使得花椒充满了神秘色彩,因此让花椒登上了王侯的祭祀台,成为了敬神享神的物品。西周时代,祭祀中使用“椒”已是普遍现象。《诗·周颂·载芟》记载了周朝丰收之后,在祭祀祈福的时候说道:“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在贡品中摆上花椒来祈求家族安宁,风调雨顺。花椒沿长江传到楚国,在描写楚国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屈原喜欢花椒,在《离骚》中有“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王逸曾经注释道:“椒,香物,所以降神;糈,精米,所以享神。”也就是说,屈原大夫请这位巫祝吃了一顿花椒陷儿的粽子,这一点在汉朝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得到了验证。在发现的四个香囊和六个绢袋内,就盛放着辛荑、肉桂、花椒、兰花等芳香植物。 除此之外,楚国人还发明了两种影响深远的花椒用法,一是以花椒入酒,开椒酒之风;二是将花椒拌泥涂在墙壁上,以求辟除邪气。《九歌·东皇太一》中写道:“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是祭祀东皇太一时的情景,其中祭祀使用的酒便是椒酒。到了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载:“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孝敬自己的长辈也开始使用椒酒。在后来的历史中,“椒酒”作为一个名词便经常出现在诗词文章中了。将花椒作为调味品,首见于三国陆玑《毛诗草木疏》,其中写道:“椒聊之实……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最佳香。”说明在三国之前,巴蜀地区湿气凝重,益于辛辣,人们需要辛香调料来满足食品需求。花椒作为中国主流调料的历史在唐宋达到了高峰。

花椒树是“摇钱树”原型

花椒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成为中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种植面积也日益扩大,还成为了重要的出口物资,明朝郑和下西洋便将花椒带到了西洋地区。法国潜水员曾在毛里求斯附近海域发现一艘三百多年前的荷兰沉船,并在其中发现了花椒、豆蔻等香料,打捞上岸之后,仍然带有特殊的香味。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群的发掘中,3号墓地出土了920多支医学竹简,记载了蜀椒入药治痛风,在《六十病方》中有“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以蜀椒作为药引,带有明显的四川本土特征。这是成都汉墓出土文物对蜀椒的记载,说明张仲景记载蜀椒入药根据充分,并相互印证。有专家指出,“蜀椒是可以入药的,可以治疗痛风,现在有些中药药方中还在沿用。”

由于花椒能治病又有特殊香气,在西周以前,花椒就作为敬神的祭祀物品,因此在随葬品和重大祭祀活动中,都能见花椒踪影。在四川出土的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船棺里,也有花椒的影子和印记。最为著名的是四川特产“摇钱树”。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铜树,被称为摇钱树的渊源,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树即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宇宙树、生命树,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宇宙树、生命树的最早形态。实际上,摇钱树的原型就是花椒树,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用品,与雪铁芋(学名:Zamioculcas zamiifolia Engl.)又名为金钱树,完全不同。“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装银。”这首民谣从古流传至今,说明摇钱树是四川盆地(聚宝盆)的特产。关于摇钱树的文化属性,主要有两派说法:一说摇钱树是西南地区文化的产物,此种意见持有者占大多数,理由是摇钱树这种器物只在西南地区发现,绝无仅有。第二种说法是摇钱树为汉文化产物,使用者为移民到成都平原的汉人,该说法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提出。目前发现的摇钱树共计189例,主要分布在四川为中心的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北等地。最早的摇钱树年代是东汉早期,数量稀少,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东汉中期和晚期该器物迅速流行,覆盖今天的四川、重庆以及周边地区;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摇钱树数量锐减;西晋时彻底消失。这充分说明,花椒树是摇钱树的原型,因为二者都是四川独有。四川盆地是聚宝盆,是花椒和摇钱树的原产地。

地理环境决定四川是花椒的故乡

花椒喜光,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强,隐芽寿命长,不耐涝,短期积水可致死亡。花椒生长发育期间需要较高的温度。花椒对土壤适应性强,尤喜深厚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在中性或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在山地钙质土上生长更好。花椒生长快,结果早,一年生苗可高达1米,栽后2年即开花挂果,3年大量结果,延期15—20年,寿命30—40年,衰老后可以萌芽更新。

中国花椒主要生长在北纬20°至40°,东经90°至120°之间。北起东北南部,南至五岭北坡,东南至江苏、浙江沿海地带,西南至西藏东南部;台湾、海南及广东不产。在青海,海拔2500米的坡地也有栽种。如今,花椒主要产于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西、云南等省,以四川产的质量最好,以河北、山西产量为高。花椒原野生于我国喜马拉雅山脉,后沿着江河流域移植到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人工驯化栽培,与古老的羌族活动有关。有文献指出,彝族和藏族是古羌的分支,黄帝、颛顼、大禹也是羌人,他们都食用药用花椒。黄帝出生在阿坝茂縣一带,大禹出生在汶川、茂县、北川等一带,颛顼出生在雅砻江、大渡河一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1610页记载,“沫水发源牂广柔县境外,广柔县有石纽乡,是大禹诞生的地方”。几代蜀王,蚕丛、鱼凫等都是羌人,三星堆纵目人应该是黄帝或蚕丛的造型。茂县营盘山遗址证明那里人类活动很早,现在的花椒质量不错。有人说“陇南是花椒出产最早的地方,也是花椒原产之地”,依据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但缺乏考古文物支撑,不可信,因为这种说法出现在汉代以后,比蜀椒记载晚多了。 没有羌藏彝民族的地方,一般不是花椒原产地,只是移植地。

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等。其中,四川盆地是世界著名的紫色盆地,约26万平方千米,海拔300至700米,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冬暖夏热,最适合花椒生长。四川是花椒的原产地, 2017年12月1日发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规定,花椒标准英文名为Sichuan Pepper,实至名归。

汉源县是花椒的核心区

全国最大羌族聚居县——茂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州、汶川、理县、松潘8县相邻。茂县花椒栽培历史悠久,主栽“大红袍”, 是“西路花椒”代表品种,质地优良,国内驰名,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但汉源的地理和阳光优势更加突出,花椒知名度更高。汉(漢)字,表示水多、人多的地方,也指天河、银汉。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汉族,表示生活在江河边的民族。大渡河、流沙河是藏汉民族融合之河,也是古羌主要活动之地,造就了川菜的核心元素——花椒。在汉源出土的汉砖中,刻有“后人千万”字样,表示人口繁衍昌盛,如同花椒果实一样,与古代皇室思想高度一致。据说此砖仅有一块,现在收藏于市博物馆。中华书局影印,宋代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太平寰宇记》第三集第1559至1560页记载“黎州,汉源郡,今汉源县,土产:红椒”。汉源县是花椒人工驯化地,是花椒的故乡,是中国花椒第一县。《汉源县志》记载,在唐朝元和年间,汉源花椒就作为贡品送往宫中,被称“贡椒”。皇家对花椒的欢喜影响着社会各界,对历代菜谱进行统计,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全国22%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而在唐朝花椒食用比例达到37%,花椒进入鼎盛时期。

猜你喜欢

汉源摇钱树花椒
乌斯河汉源
花椒铺就致富路
科学家确认的“摇钱树”
花椒用得好医生不用找
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摇钱树
第六届阳光汉源赏花旅游文化月开幕
如何识别假花椒?
猪球球想要“摇钱树”
我家有颗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