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阅读之表现手法

2018-05-23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白龙公鹿画线

【技法指津】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由于其考查形式的灵活性和命题角度的多样性,近年来备受命题者青睐。考查的角度主要有:表现手法的效果、表现手法的赏析以及表现手法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下面结合高考题分别来谈其答题思路。

一、表现手法的效果

【解题指导】

所谓“表现手法的效果”是指文章的语言在介绍对象时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在语言上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技巧,达到了作者的目的。解答此题,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看题干涉及的是文章作品的整体还是局部。若是整体就先从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等入手;若是局部(一段话或一句话)就先从修辞手法入手。二是看题干所涉及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因为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当然,这其中有交叉现象,如联想、想象、衬托等就不只用于一种表达方式。三是分析表现手法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文本。

【真題回放】

(2017年山东卷)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

20.本文第13-18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题干既然说“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那么“表现手法”就应该从描写的手段和方法去思考。“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等都是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鹿与狼搏斗的过程。“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狼的狼狈败落进行描写,表现了鹿的勇猛。“真有一手”“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这只狼真坏”等是“我”的心理活动,展现了“我”的感情倾向,表达了对鹿的赞美,强化了鹿的形象。

【参考答案】

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

二、表现手法的赏析

【解题指导】

凡是试题中提到“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或“赏析文中××表达方式”,就主要是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首先,看该句(段)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判断表现手法。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也不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虚实等。其次,看该句(段)中的关键词(句),尤其是动词和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双关)的词、反复出现的词等。再次,看修辞手法。凡是让赏析的句子,多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熟悉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及其效果是解答此类题的前提。最后,要熟悉此题的解答步骤:先点明手法,然后指出手法何在,最后写出效果。

【真题回放】

(2017年浙江卷)巩高峰的《一种美味》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试题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指出画线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示意”“卸去了笑容”是神态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不安而沉重的心理变化。“出神”重复出现,具有强调作用,强调了母亲的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黑糊糊的夜空”既是景色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写照,衬托出母亲内心的沉重与忧虑。

【参考答案】

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三、表现手法与人物形象

【解题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中,最常见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考查不外乎人物、情节与环境等方面。“表现手法”也往往与这三者密不可分。常见的题型是“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真题回放】

(2014年江苏卷)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之死》(节选)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作用”实际就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另外,题干中所涉及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从相应的语境看是属于“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外乎“衬托(烘托)”,这样再去作答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答案】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阅读训练】

船 魂

◎王海群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而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河对岸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沉默,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的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了桑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地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看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良久,他才转身,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得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船啊。”

我哽咽着点头,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我把头埋在他的肩上:“大伯,您叫我一声儿子吧!”

(选自《儿童文学》2010年第12期)

1.下列對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烘托了凄凉的氛围,奠定了悲凉基调,也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

B.故事讲到何大伯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何大伯为了救“我”,却失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我”心怀感激,也为故事埋下了伏笔。

C. “再干6年,我的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这句话既写出了何大伯的期盼,也照应了下文“我”判的白龙的案子。

D. 小说中的主人公何大伯,是一位为他人摆渡的艄公,一生饱经风霜,一身正气。晚年仍坚强并对人生充满希望。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语段。

答:

3.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猜你喜欢

白龙公鹿画线
Group the words
我是“高速公鹿”,快跑
变色龙
配花朵
千与千寻
如何对“画线部分”提问?
句型转换专练
南通市白龙庙举行白龙娘娘升座圣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