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中医思维”是传承中医学术的关键所在
2018-05-23刘志学
刘志学
戊戌岁前,本刊记者获悉,由山西省人社厅、省卫生计生委主办的“第二批山西省名中医”表彰大会于2017年11月21日在太原举行,大同市中医院的郭雁斌教授因其享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行业认可、群众信赖”的盛誉,与山西省其余的104位名老中醫一起,共同受到隆重表彰。
在此之前的一次中医学术会议间隙,记者曾偶然目睹了郭雁斌教授为另几位与会的同行诊病的过程。凭着多年观察积累的经验判断,记者当时真切地认识到郭雁斌教授在整个诊断过程中基本恪守了“望闻问切”的中医传统手法,并遵循中医阴阳五行生克变化以及经络脏腑学说而辨证辨病的,其当时的临证结论,备受与会同行认可与赞誉,很多同道感叹:这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检查仪器已将人体最细微处历历可辨的今天,非常难能可贵。戊戌岁首,郭雁斌教授因事莅京,记者终于有缘和他做了一番长谈。在一上午的交流中,记者听他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汇是“中医思维”……
中医看病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郭雁斌,就学之前已经是大同市矿区商业职工医院的中医师、副院长了。4年的高校学习生活,使他在以往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和升华了中医药理论,为以后的执业生涯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郭雁斌教授回顾说,事实上,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具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传统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因为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渐渐涌起,在利益驱使下,中医药界的从业者日渐一日地迷失自我、丧失自信,“中西医结合到最后,把中医结合没了,是很多人的叹息”,郭雁斌说。
在郭雁斌教授的履历表上,他后来的职位和学位几经变迁:1991年10月至1998年1月,他在大同矿区中医院任主治医生、副院长、院长;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他在大同市中医院任副主任医师、院长助理;2003年1月至2014年9月,他在大同市城区人民医院任院长、主任医师。1990年1月至1991年5月,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内科高级进修班学习了一年半;2000年1月至2002年7月,他在读山西医科大学中西医专业研究生;2009年12月至2012年7月,他就读暨南大学EMBA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在这些职位和学位的变化过程中,在业务方面,他从内、外科到妇、儿科,从沉疴老病到疑难杂症一路潜心研究,所获颇多。“搞好业务,是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收获再多,也没什么可自满的。在业务之外,关于整个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传承问题,始终是悬置于我内心的一个大问题。对这个问题,我观察、思考、探寻了近30年的时间……”郭雁斌教授说这些话时,一脸的凝重。随后他说:“中医的看病思维与西医是迥然不同的,它是一个涉及到诸多学科的思辨过程,其中有六个要素必须完整,即:理、法、方、药、量、效。在从一名中医生到一名中医师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这六大要素,并且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坚守中医思维,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把握,都决定了中医治病的最后结果。而且,辨识关键病机为关键之一,据证选择方剂为关键之二,而药物剂量的个体经验积累,则是临证认知升华的第三个关键因素……”
“术者大同”的前提是坚守中医思维
1985年,刚刚20多岁的郭雁斌出任大同市矿区商业职工医院副院长,这促使他在临床医疗和业务管理方面得到了宝贵的历练。1991年,他被调到大同市矿区中医院中医内科,1994年出任该院副院长,主持全院工作;1998年年初,他又被调到大同市中医院任院长助理,分管医技类科室。2000年,他主持成立了大同市中医院中医肿瘤科,填补了大同市的学科空白。在此期间,他深刻认识到了中医思维在中医肿瘤科的学科意义和临床价值,因感受到社会公众对于中医治疗肿瘤缺乏认识,便成功主办了山西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邀请到了省内学术权威40多人,成为当时山西省该领域最高端的中医学术盛会。
2003年,大同市城区人民政府在全市公开招聘城区人民医院院长,郭雁斌通过岗位竞争,成功当选。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口气工作了11年,直到2014年9月调离。郭雁斌教授在回顾这段人生历程时总结说:“在这11年间,我认为有两项重要工作还是值得一提的:一是大抓社区医疗,二是广泛组建社区服务中心。这两项工作,在现在看来也许不足为奇,但了解我国医疗卫生发展史的人都明白,在2008年之前,我们即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因此,我们的社区医疗服务被评为全国77个中医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单位之一。”
郭雁斌教授强调说:“我觉得我这11年的最大的成就是提出了‘从医为善,和者生存;医者仁心,术者大同的中医临床医疗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我在城区医院制定的‘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办院理念。在那11年间,我秉持这种理念,把一个缺医少药、只有几十张床位的小医院发展成了一家设施完备、专家阵容整齐,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特检科、住院部等14个科室,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医院。”同时,他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作为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他既要从事医院日常管理,又要带研究生,还要搞临床,工作繁杂而又充实。在多年的研究生带教工作中,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那个“中医传承和发展问题”时时萦绕在心,他对此归结说:“大部分人学习中医,都要走过四个阶段:一是初识中医阶段,经历中医基本功训练,在此阶段要能够熟记中医药性、方歌,以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识别;医学生在此阶段临床应用中医思维时常感到迷茫。第二是熟识中医阶段,此阶段一般的中医生都能熟读二三十本经典,并能够结合临证应用,对西医的专科知识有所了解,但不连贯。第三阶段是‘精中融西阶段,执业者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医学诊治理念和中医思维对疾病进行诊治。最后才是自身中医特色体系的形成阶段。”
再次谈及“中医临证思维”,郭雁斌教授说:“中医思维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熟悉中药方剂,因为熟悉中药方剂是一个中医师的基本能力。你熟知的方剂越多,中药药性熟记的越清楚,越能得心应手地开方加减。但是辨识选方能力不是熟记方剂就能解决的,必须熟悉疾病中医属性之病性和病位,还要熟悉方剂的作用特点和加减变化特点,才能在开方时紧扣病机和病机演变给予辨证施治,才能获取药到病除的中医学临床实效。”
据记者了解,在近30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郭雁斌教授对中医老年病、肿瘤、心脑血管病、肾病、呼吸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等各种疑难杂症以及中医妇科杂病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独特的诊治经验。
关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思想,在急性期,郭雁斌教授以活血化瘀,祛湿祛痰,排毒驱邪为主,以二陈汤、四物汤组方加减治疗;缓解期以活血养血,补肾活络,扶正为主,方选补阳还五汤组方配以加减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依据《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道出了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是发挥“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生理基础,现代医学建立侧支循环的认识,根据四诊合参结合影像学观察,考虑到是否血脉的通畅与否,真正达到了以“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在中医妇科杂证的治疗思想,郭雁斌教授认为,妇科疾病多以经血来潮前后为治疗的主要程序,月经前期以疏肝理气为主,月经期以活血化瘀为主,经后期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即:调理、活血、补益三步走,绝经期以调理、补益为主,针对妇女性激素的变化再加减用药。
在中医肿瘤治疗领域,郭雁斌教授同样建立起了独到的治疗思想。他认为,中医治疗肿瘤疾病,多以中医的特点去针对肿瘤放化疗以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治疗;也就是说,一般恪守没有手术者,以驱邪为主,手术者以扶正为主的原则,未术者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疼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二陈汤加减治疗;手术者以补益气血,温肾益肝,活血化瘀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
从1993年参加“风湿宁”疗效观察,开始临床研究之后,在20余年间,他先后主持或参与了“肾衰康”疗效观察;“扶正一号”胶囊治疗晚期肺癌的研究;百邦胶囊治疗乳腺病及乳腺肿瘤的疗效观察;尼莫地平、丹参注射液对缺氧缺血性新大鼠狼细胞凋亡的影响;非大黄类中药治疗尿毒症期水潴留、高钾血症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氮质血症期透析前后肌酐、尿素氮变化的疗效分析;药物对慢性咽炎动物模型药效观察等的重要临床研究课题,对此他的感悟是:“这些中医科研课题无论怎么变化,无论以什么研究方式出现,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源自中医方剂。在传统的中医实践中,一个名方一般都源自于名家的经验,源自于临床实战,不管是经方、时方,都是中医发展史上的明珠。它们源自于哪位名家、原书记载、方剂分析、方药配伍要素、原书记载治疗何病,更重要的是核心病机与病机传变特点,以及与现代疾病中医辨识治疗如何融合?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我们开展的中医学临床观察和研究课题,不管在研究中采用多么先进的现代科技,实际上都无法脱离原汁原味的中医思维……”
坚守中医思维并非故步自封
在采访中,郭雁斌教授感慨地说:“孙思邈曾经说过,‘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句话道出了做医生的甘苦。事实上,中医是一门实用医学,必须靠临床实践不断学习提升才能进步升华。如何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兴趣,如何结合现代疾病诊治研究手段做好中医、提升中医疗效?掌握现代医学诊治理念再做好中医,是最佳途径,中医人需要拓展格局。”
“那么,掌握现代医学诊治理念和诊治技术,与坚守中医思维的理念是否矛盾?”郭雁斌教授自问自答说,“坚守中医思维并非要我们中医人故步自封。在现实中,中医看病需要看化验单和CT、核磁、超声检查吗?换句话说,中医师需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吗?自古中医悬壶济世,一张桌子、一个脉枕即可开业。现在的中医受百余年西医冲击,则需要认知疾病本质。我个人观点是:中医师不能故步自封,应该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理念,但不能在西医的包围下迷失自我。中医师需要秉持的态度是:用西医而不唯西医,用西医而不改变中医思维,这才是一个好的中医师。”
郭雁斌教授强调说:“坚持中医临证思维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不懂现代医学诊治理念和技术,中医就会陷入近150年发展缓慢的困境之中难以自拔。所以,‘精中融西是现代中医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中医临证思维的精髓在于,既要独立自主,又要开阔胸怀,必须应用中医理念去解决临证问题。”
话题回到郭雁斌教授个人的学術思想,他再次解析说:“在我提出的‘从医为善,和者生存;医者仁心,术者大同的中医临床医疗思想中,‘从医为善‘医者仁心是强调执业者的个人修为、强调医德的;在学术方面,其重点在于‘和者生存和‘术者大同的理念;因为中医治病的终极目的,是解决人体‘阴阳失调‘五行离散等的失衡问题,最终促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的健康状态;因此,医道的‘和以及‘大同理念,是传统中医的精髓,也是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融合的至高境界;但‘和者生存和‘术者大同的前提是固守中医思维。从医者无论在医德、医术还是更高境界的医道方面,如果失去‘和者生存和‘术者大同的追求,都将步入歧途……”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目前,郭雁斌教授还担任着大同市中医养生保健学会会长,对此他介绍说:“‘和者生存‘术者大同的中医理念,与中国自古就有的‘未病先防‘治未病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在长期的中医临床研究中,逐渐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五行养生法”。他对此解释说:“这是一套基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的养生方法,参照隋代养生大家萧吉的《五行大义》、宋朝徐大升的《五行相生相克宜忌》等典籍,看寒热阴阳表里,用升降散补之法,佐以梳理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痰湿淤血,辅以调畅情志神心,参五行生克,究天人相应,基于五行数术思想而创立的一套根植于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哲学思维的养生方法。2018年,我们大同市中医养生保健学会计划召开‘中医五行学术研讨高峰论坛,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医养生的学术问题和产业发展问题。”他最后说,“在当前,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认识到了中医药学在养生保健领域独特而又巨大的优势,而且,《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家近期出台的关于中医药的诸多利好政策,都说明现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不然,作为一个中医执业者,不仅有愧于先贤,更有愧于时代!”
专家简介
郭雁斌,主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获暨南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任大同市中医院院长助理、大同市城区人民医院院长,系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广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曾主持、参与“扶正一号”胶囊治疗晚期肺癌等十余项科研课题研究,独立编撰《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与人合著《常用验方集锦》(天津出版社)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心脏病中西医诊疗规范及新进展》获大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5获得山西省“赵雪芳式的好医生”称号;2003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二等功;2003年被评为大同市劳动模范;2004年被大同市委市政府授予“2002~2003年度精神文明先进个人”;2012年5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郭春园式的好医生”称号;2016年获得大同市名中医称号;2017年被评为“山西省名中医”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