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业师资现状分析与建设思路
2018-05-23张霞珍许哲铃
张霞珍 许哲铃
师资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号召的重要前提条件。基于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的调研,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数量紧缺、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创新创业经历和经验及系统培训的问题,提出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络教育的优势,政府、高校及全体教师都应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
自从“互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教育”随即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 “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后,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各高校也响应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根据《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高校学生超过60%,如何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其中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直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創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0年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这给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方向和具体建设要求,同时也充分说明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
一、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同时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近年来,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各高校通过采用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在短期内没办法培养出足够的师资来满足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庞大需求,这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高校创新创业师资数量紧缺
在调研中发现,许多高校都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建立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这直接导致高校创新创业师资数量的紧缺。《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 9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 4万人选择了创业,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比文件发布之前的2009届(1.2%)高出1.8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可看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这种高需求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在数量上明显供不应求。目前,有少数高校设立了创业学院,然而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者辅导员承担,从数量来说远远不能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巨大缺口。
2.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首先表现在缺少“双师”素质教师。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多为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或辅导员、行政人员担任,一般都不是“双师”素质教师。目前,大部分创新创业教师既不具备创业的经历和经验,也不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很难做到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经验实际教学,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调研中许多大学生指出,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为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缺乏教育吸引力,对于创新创业指导力度不够。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明确要求解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问题。所以,缺少“双师型”教师也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第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表示“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调研中发现,极少高校由专业教师兼任创新创业教师,而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者辅导员承担,这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培训,教育教学质量可见一般。可以说,许多创业教育教师既缺乏创业教育学的知识基础,也缺乏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必要对接。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少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同时缺少相应的职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主要是选派教师去参加如KAB(know aboutbUsiness)、 SYB(sTart your bUssiness)的培训。据广东首批部省属高校、省属技师学院创业培训( SYB)数据,全省一百多所部省属高校、省属技师学院的262名教师参加培训。对比起全省庞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需求,这个数字实在是凤毛麟角,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培训需求。然而,这些培训都不够专业、系统和全面,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同时,缺少相应的职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对于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缺少吸引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互联网十”的热潮给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解决
师资队伍数量紧缺、素质参差不齐的困境,须从政府、高校、教师三个主体去找到突破口。
1.政府承担起创新创业的主导责任
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基本都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政府干预行为。大力
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举措。由此,教育主管部门须转变职能,尽快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政府可发挥牵头作用,融合各地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创业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形成持续的多元化投入体系,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建立大型综合的创新创业网络学习平台,。同时,也要对学生加强互联网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高效学习。此外,政府还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倾斜,以及在资金、制度建设上给予支持和扶植。
2.高校承担起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责任,成立创新创业師资中心,负责配齐
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
高校必须承担起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责任,培养专门的创新创业专业人才。高校应该把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纳入到教师发展的整体规划。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佐治亚大学、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等在培养创业学博士方面起领导作用。而美国高校是国际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的主要提供方。如美国大学创业指导中心为在校学生与企业建立了沟通的平台,并且通过创业中心联盟,各高校加强了创业教育交流和联系,使得高校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及各高校创业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整个国家的创业教育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我国各高校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应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尤其重视与创业企业家的交流与合作,聘请创业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高校应成立创新创业师资中心,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另外,顺应“互联网+”教育潮流,与企业合作多开发创新创业网络课程,建立大型的创新创业网络学习平台。
高校是学生从事创新创业的最直接的支持主体,应该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第一,加强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第二,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的事务。第三,开放校内的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源的支持。第四,设立和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孵化机构。第五,,根据自身能力设立校友会创业基金或与企业联名设立创业基金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六,具体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建议有条件的高校与国际名校合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过程
要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的庞大缺口的困境,必须要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高校一线教师应该成为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力量,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进行教学和学生创业指导。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要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就必须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的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学生线上和线下的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补充与拓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模拟仿真教学方面的应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体验,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公开课等手段,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分享,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实战学习,鼓动学生开展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这也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然选择。
4.在社会层面,应更多宽容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全面支持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缺乏,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风险,社会应更加积极地看待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对于成功的案例应当更加理性,避免夸大宣传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出现误区。对于失败案例,也应给予更多的宽容与鼓励,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同时,在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应做好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保障,比如,面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群体实施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补助等措施,设立心理辅导和引导基金,帮助创新创业失败学生重新就业或继续开展新一轮的创新创业等;最后,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辅助设施,包括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非盈利的社会组织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全链条的辅助与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