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女人,最温柔的重建
2018-05-23余驰疆
余驰疆
她们做遗址讲解、跑马拉松、重制边关古茶、推广应急教育,抚慰汶川人内心深处的伤
这是另一种重建故事,主人公是4个住在汶川的女人:坚守震中遗址10年的讲解员、带着残疾女儿寻找幸福的母亲、重制边关古茶的手艺人、推广应急教育的外来客。
她们的重建,与钢筋水泥无关,与马路隧道无关,与抗震房屋也无关。
她们的重建,与爱相关。
连华玉:“更好地生活,是为了自己和逝去的亲人”
汶川县映秀镇前有一条国道,往西走是四姑娘山,往北走是黄龙、九寨,但凡来阿坝州旅游的人都得在镇上停下来吃顿饭。所以地震前,映秀镇上饭馆多,旅游商品店多,被称为阿坝州的“小香港”。映秀湾、华能太平驿等水电站带来了许多常住剧民,虽然是山区,可每到晚上依然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当然,这都是地震前的事儿了。
“算算2008年都过去10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想到地震,会哭,我表弟和侄女都被埋在漩口中学的废墟下面。”身穿少数民族服装,漩口中学地震遗址讲解员连华玉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这10年,我觉得自己变得太多了。”
地震前。连华玉在旅游购物中心上班,专门接待日本团和韩国团。“那时我特别小女人,每天早上要给老公热牛奶、煮鹌鹁蛋,在外面,别人一说我我就哭。现在,我已经成了女汉子。很多人说我太强悍了,没办法,都是被时间推着变的。”
连华玉的丈夫马伟是在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当时,马伟被震到马路上保住一命,与他一起避难的人全部葬身乱石。那个场景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令他变得特别躁郁。地震结束后的一年多里,马伟总说活着了无生趣,然后就开始暴怒、动粗,经常对连华玉大喊:“我要掐死你,整死你,把你丢到遇难者公墓里埋了!”到了晚上夜深人静。他又在板房里一直说对不起,说自己控制不了,太难受了。地震后一两年,是连华玉最艰难的时间。
“我老公以前性格特别好,下雨时我没带伞,他会特地带伞来接我,脱下衣服给我披着。”地震后马伟突然间变了一个人,连华玉想离婚的心都有了。“但我心里知道,我绝不能放弃他,我们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患难夫妻,他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他还能陪着我啊!我只有一个信念:人在,就什么都在。”
连华玉去咨询心理志愿者,慢慢学着开导丈夫:每天吃完饭带他散散步,他发火时努力安慰他。2009年的“5·12”后不久,连华玉第一次给丈夫过生日。她对他说:“今天不是你30岁的生日,是你1岁的生日,我们让人生重新开始好不好?”夫妻俩瞬间觉得,那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生。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地震后,连华玉有了一个新工作,一千就是10年。2008年底,汶川的游客突然增多,政府就组织5个村的10个年轻人,专门给游客义务讲解。“我们说的是感恩讲解,在汶川的救灾、重建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太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和鼓励。”当时,连华玉也很想找点事做,脱离胡思乱想的状态,也许忙起来就好了。
培训了几个月后,2009年。第一批讲解员正式上岗讲解。那时人特别多,太阳又大,连华玉就带着队从镇这一边讲到那一边,讲地震的发生、伤亡的情况、救助的过程,讲一次哭一次。游客看到她哭也接受不了,一个个哭得更厉害。后来,连华玉就学着把情绪压住,避开那些伤心的话题,游客问家里怎么样,她就说:“好!一切都好!”
做讲解多年,经常会遇到心理上的不适。游客会直截了当问:“你家里怎样?死了多少人?”还有人在遗址里嬉笑打闹,甚至口出狂言。这两年又多了个现象,一些人结束参观时停车,看到耍收停车费,就会说:“我们当年捐了那么多钱,你们现在收我们停车费?”遇到这些情况,讲解员们心里很是憋屈,甚至愤怒。
所以,10年来,讲解队伍人来人往,坚持到底的竟然只剩下了连华玉一个人。她有时也想放弃,但当有游客对她说“如果不是你,我不可能了解到这些”的时候,觉得一切又是值得的了。
“一直以来,我有许多想表达的东西在我的讲解里。我想科普地震,漩口中学遗址体现了各强度震波对建筑产生的影响;我能在讲解中告诉大家重要的应急知识;我想展现生命和亲情的重要性,房子塌了可以再建,钱没了可以再赚,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连华玉说,“我还想告诉大家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团结。今天的映秀。所有房子都是8级抗震,轻钢结构的,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帮助,对口省市的援建,这一切都不可能完成。”
如今马伟也很支持妻子的工作,他说这是铭记和疗伤最好的方式。自从连华玉从事这个职业,马伟就成了“家庭主夫”,做饭、带孩子、洗衣服.基本上都是他。最近他笑说,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吃过妻子煮的鹌鹑蛋了。
这两年,映秀镇的发展越来越好,做讲解的鎮民也越来越多了。但连华玉一直坚持一个讲解的原则,就是不要过于渲染,过于夸张,过于悲情。“用10年时间为悲痛画上句号,足够了。不要再哭泣了,不要再停滞不前了,继续前进吧。我们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给大家看。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逝去的亲人。”
前年,连华玉给一群广东游客讲解,后来其中一人就特地带着12岁的儿子再来参观,那孩子听完后说:“生命太珍贵了。”她想,这就是在映秀做讲解最重要的成就。
余琴:“让她学会生活的本领”
余琴10年前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2008年大地震,余琴在废墟中爬起来,满身是血。那一天,她失去了丈夫,她女儿失去了一条手臂。这条丢失的手臂在女儿心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小学时没有爆炸,初中时没有爆炸,到了高中。爆炸了。
去年,刚上高中的女儿放假回家,把自己闷在被子里哭,说:“我不想上学了。”余琴怎么问她也不说话。最后,女儿把门一关,拒绝沟通。无奈之下,余琴只能通过微信和她交流。
女儿在微信中告诉余琴。高中人多,不管去食堂还是操场,总有人在背后说:“你看她没有手?”青春期中的女孩哪儿受得了这些?余琴给她请心理医生,让亲戚陪她聊天,调整了好久。“每个年龄都会遇到问题,所以内心必须强大,不要被别人的一句话打倒。”余琴说。
话虽如此,但余琴心里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非常强大了:她战胜了地震、战胜了死亡、战胜了残疾。地震时,女儿和另外一名同学被老师张米亚用双臂护住,3个人被埋27个小时。她带着同学们一起唱歌,互相鼓励,最后被救出时,张米亚老师牺牲了,女儿的左手坏死,需要截肢。那时在成都医院换药。纱布全部黏在她伤口上,用酒精泡才能撕下来,钻心地疼。“这些她都挺过来了。真的很了不起。”
可余琴却没有挺住。震后三年里,她有几次觉得坚持不下去了。身为母亲,她要在医院照顾女儿;身为映秀小学老师,她要回到学校帮助重建,安抚家长和学生。以前她从没吃过这些苦,一直依靠家里、依靠爱人,瞬间要独自面对生离死别和女儿残疾,常常在下班后崩溃大哭。
一天,余琴在病房门口,听见女儿和其他小朋友聊天:“幸好老天爷把妈妈留给了我,不然我就真成孤儿了。”一听到这句话。余琴震撼了、惭愧了,她下定决心要保护自己,好好活下去,她说:“我要守护我的女儿。”
余琴努力调节自己的状态。她去找志愿者医生做心理辅导,听张靓颖的歌发泄情绪。那时候她最喜欢听《如果爱下去》,听完就大哭一场,哭完就舒服了。有人和她说跑步是很好的办法。她就尝试了一下,1公里也跑不完。跑步中,余琴认识了一群马拉松队友,在他们的带领下,她慢慢地从1公里跑到7公里,最后跑到了20多公里。他们不仅坚持运动,还经常组织活动。爱运动的人特别积极阳光,跟他们在一起,余琴慢慢敞开了心扉。
余琴坚持跑步有两个原因,一是疏解郁闷,二是强身健体。“我必须要身体健康。才能陪女儿更久。”
“但我知道,我不能溺爱女儿。以后的路,她总要自己去走。我必须让她学会生活的本领。”女儿有绘画兴趣,就让她好好学,希望她将来至少能开个设计小店;余琴买了一个专门的洗衣盆,里面嵌着搓衣板,让女儿学着自己洗衣服;还有洗澡、穿衣,都得学。女儿总是完成得很好。“我曾经劝她不要买系鞋带的鞋,她偏不,她不停练,最后竟然练成了单手系鞋带。”那时候,女儿的坚强是余琴生活的动力。
地震过去两年后,余琴遇到了新的爱情。一名云南的军人在报纸上看到了她和女儿的照片,竟然跑到成都来找母女俩。军人说:报纸上余琴的眼睛打动了他。那就是一见钟情。“可那时的我真的又丑又没精神。”余琴笑着对记者说,“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坐三轮车,讲好价,三轮车师傅说5块钱,下车时他看到师傅有条腿残疾,给了10块钱说不用找了。我觉得他是个很善良的人,值得依靠。”
交往了两年,他向她求婚。男方是没结过婚的军人,而余琴是个单亲妈妈,一个在云南,一个在四川。余琴说:“我以为我们不可能的。没想到他竟然通过各种努力调到了成都。成功那天,他对我说:这下没有理由拒绝了吧?”
现在,余琴的家庭有4名成员: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弟弟7岁,长得很高,总是争着帮姐姐提东西。“我们说好了,以后,弟弟一定要好好照顾姐姐。”
如今,余琴已经可以跑半马了。她一直记得第一次跑都江堰全国摇滚马拉松,跑了5公里就坚持不住了,突然身边伙伴跟她说,再坚持一下。再跑5公里……就这样走走跑跑,没想到跑完了全程。对她而言,震后10年何尝不是这样,有时候跑得很累,有时候上气不接下气。但总有志愿者、好心人、家人的鼓励,让她坚持到底。
“10年过去,我依然会在看到地震照片时流泪,依然不敢同到映秀小学坍塌的原址,但同时,我也学会了继续前进。”
刘渠波:“把茶马文化恢复了”
±生土长的映秀人在震后经历了艰难而坚强的10年,也有一些人,他们并未亲身经历过汶川地震,却在震后的时光里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
2012年3月,刘渠波和丈夫蒋维明穿过长长的隧道,来到了汶川映秀。她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那么长的隧道,感觉像进了黑洞。天还下着雨。下车时心情像天色一样阴郁。
那时的映秀镇,刚刚重建不久,镇民大部分没有回迁。远处的山上还是白色的岩石,植被也没完全恢复,感觉随时有泥石流的危险。镇子上风特别大,吹得刘渠波头疼,她心想:来这,应该不是个好选择。
来映秀的起因是汶川大地震,当时,蒋维明的父亲在青城山避暑,差一点被砸,被好心人救出才得以安全到家。从此,夫妻俩就懷着一颗心,想同馈好心人、回馈汶川。后来,刘渠波听说重建中的映秀想恢复茶马文化,便决定来映秀重制古茶:映秀自古有汉族与藏族、羌族、回族等民族交错届住,茶文化历史悠久,西路边茶就是其中代表。
原本,夫妻俩的茶园在雅安蒙顶山,如今到了映秀,一切就得重新开始了。刘渠波知道这是个内心有伤的小镇,人心的复苏远远赶不上房子的重筑,她从来不会去询问镇民们身上的故事。
制荼需要茶叶,就得向镇上的老乡采购,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山上的茶树依然稀稀拉拉……有一天,刘渠波茶馆来了一位朱大娘.84岁。她说看到茶馆里在做荼,就跑去几里地远的山上采茶来。大娘采的茶不是很标准,叶子太长。质量不太好,但刘渠波都会额外给她钱,因为“敬佩她的勤劳与执着”。刘渠波茶馆一开始实验的几号荼,原料都是朱大娘的叶子。
最初的9个月,刘渠波夫妇白天在制作实验茶,晚上就招呼镇民来茶馆喝免费的功夫茶,教大家荼文化、泡茶技巧等等。等课上完了,镇民走了,他们就会继续翻阅古籍、资料,希望能找到西路边茶的制作古法。闲暇的日子,他们还会走遍映秀茶山,寻找年长的师傅学习制茶工艺,不断改进制茶方法。
也许,茶的确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东西。渐渐地,这座小镇的回迁民越来越多,茶馆的喝茶人、听荼人越来越多,给刘渠波送茶叶的茶农也越来越多。他们骑着车从山上下来,用四川话问着:“要收茶不?”然后拿来一堆不算上乘的叶子。刘渠波夫妇就教镇民采茶的标准和方法,等到他们下次再来,采来的叶子就越来越好。茶馆里制作的茶葉也越来越好。
去年,89岁的朱大娘去世了,她直到88岁时还在帮刘渠波采茶。每次,她的茶叶合格的不多。但刘渠波夫妇都会单独制作,留着自己喝。到今天,整个镇上已经有170多户镇民给茶馆送茶。他们因为采茶平均一年可以增加1.5万元收入。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映秀考察,来到刘渠波夫妇的制茶坊,这对制茶手艺人对总书记说:“映秀把茶马文化恢复了。”
潘皓:“我要的是悲痛之后的进步”
2015年,潘皓第一次来到映秀,感到了生命的可贵。“好像每个镇民看起来都很幸福,但实际上我不敢问他们,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那时候潘皓已经是母亲了,当她听到映秀小学校长为了抢救学生一夜白头的故事时,心里特别揪心、难受。“当时我就想我要做点事儿,为映秀做点真正有用、而不仅仅只是抖情怀的事儿。”
潘皓是学安全教育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映秀推广应急教育。“为什么地震时老师只能救出3个学生?为什么一个幼儿园有那么多孩子遇难?这一切,都是应急教育缺乏的原因。”在潘皓看来,经历过“5·12”大地震的汶川。在应急教育上依然不够完善。
佐证这个观点的是她招收的老师。在方案得到政府批准后。潘皓在映秀建起了汶川城市应急体验中心。由于需耍教职员工,潘皓就在汶川当地招老师。“这些老师很多毕业于成都、都江堰的师专,亲身经历过2008年那场地震,却都不愿意去回想这件事,因此,他们对于应急没有任何概念。”
为了培训这些老师,潘皓和几个同伴自己制作教材,策划课程;为了推广应急教育,她存汶川的两所学校开课,设置了许多新颖的情景模拟课程。“比如,教学生如何在户外用有限工具发出SOS求救信号。”潘皓说,这些项目,很大一部分是自己在“吃老本”运营。
为了在映秀做应急教育,潘皓把映秀当作了家。把北京的家当作客栈。“儿子快两岁了,我基本没怎么管过他,很愧疚。”
最近。潘皓的应急体验中心正在举行“汶川地震十年展”。她找了一个名气很大的策展公司,希望展览主题是“进”,“要展现出汶川这10年真正进步、前进的方向”。但最后,策展公司给出的依然是那些2008年大地震时吸引眼球的,戏剧化的图片和影像。潘皓拒绝了这个方案:“我不要悲痛的东西。”
真正的强者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化悲痛为智慧。潘皓举了两个例子。去年,茂县泥石流,一整个村庄都没了;上个月,汶川两次泥石流,安全撤离没有一人伤亡。这就是悲痛之后人们思考得来的进步。
潘皓的努力与付出,也得到了映秀人的认可。如今汶川县或者阿坝州开安全相关的会议,她总以映秀镇代表的身份参加。前两天,她的车出现问题。停在了高速公路边上。之后来了俩警察,特别亲切地说:“你不就是体验中心的吗?我老看你在村子里走!”那一刻,潘皓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新 映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