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为中国量身定做农产品
2018-05-23郑风田
郑风田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互补性。中国是人口大国,几亿步入小康阶段的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需求旺盛,短期内我国又很难完全满足这种需求,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出现“代购潮”的主要原因。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农业大国,拥有天然的农业生产优势,也是全球主要农产品出口大国,两国合作的空间很大。
美国农业生产一直走价低量大之路,“高大上”的农产品出口少有美国的份儿。但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其质量品质还是整体上比我国农产品高。尤其是肉蛋奶,本身就从粮食转化而来,可以大规模地多进口一些。随着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步入小康阶段,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肉蛋奶需求的大幅度上升。近年来我国大量进口的大豆除了榨油,其余也基本上用来生产肉蛋奶了。除此之外,肉蛋奶生产本身会带来很大污染,去年国家通过禁养区、限养区与宜养区的划分,关闭大量涉污养殖场。适度从美国进口肉蛋奶既可以满足我国消费者快速增长的需求,又可以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来自美国的农产品能不能很自然地填补中国消费者这个巨大缺口呢?这当然要看美国人的努力程度。目前,美国农产品品质与新西兰、澳大利亚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与美国农业生产更爱使用新技术、农业机械、化肥农药、添加剂、抗生素等有关。比如美国与欧盟曾就肉牛生产过程中该不该使用生长素战斗了很多年,欧盟认为不能人为地改变动物的生长规律,在肉牛生产过程中滥用荷尔蒙既违反动物福利,也可能带来健康安全。美国人却认为没有证据显示这些添加了荷尔蒙的牛肉有问题。
因此,美国要想扩大中国农产品市场,应努力争取中国消费者的心,从而为失衡的中美贸易做贡献。
其一,应该按照中国的需求与标准来生产。美国过去曾经为了把水果出口到亚洲,专门生产亚洲人比较喜欢的口味富士苹果。应以这个标准衡量中美农产品贸易。比如美国在生猪养殖中使用抗生素及瘦肉精,这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因为猪肉并不是美国人的主肉,在百姓的食物结构中占比不高,与此相反,猪肉占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80%以上。另外美国人即使吃猪肉也很少吃内脏,而我国几乎把猪肉的每一部分都派上用场。美国要想让猪肉端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必须改变这些养殖习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来量身定做。
其二,美国应改变以农产品作为武器的做法。要想让别国进口本国产品,美国就应善待贸易伙伴,不能动辄动用禁运手段。比如在冷战时期,由于苏联经常需要进口粮食,美国就以粮食作为武器,动用禁运手段进行限制,虽然以失败居多。但这些行为很容易让贸易伙伴丧失信心。美国必须放弃这些卡脖子的行为,并在协议中注明,方能增加自身信誉。
其三,美国也应允许中国人到美国买地种粮。美国农场主在巴西等国买了不少土地从事农产品生产,在美国我也见过不少外国人买地种粮。美国也应让中国投资者享受这些待遇,开放其农产品市场,允许我国投资者到美国投资,从而可以精准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要。▲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