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一定要打回去?
2018-05-22袁坚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在学校里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打回去”,不能被别人欺负。但是,这样教孩子真的好吗?
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里被小朋友打,是他们年纪还小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好,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弱,而且还不太会预测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下手不知轻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小孩子之间特别容易发生冲突,并且很容易就升级到肢体冲突——直接打架。
这时候,被打的一方或者比较弱而落于下风的一方就会显得“吃亏”了。从前的家长可能会教孩子“别太计较”“吃亏是福”什么的,以忍让为主。现在的家长,一方面心疼孩子,另一方面也担心同样的问题会再次重演,怕孩子习惯性“被欺负”,就可能会教孩子:“被别人打的时候,你要马上打回去。”可能还会说:“咱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但是,这样教就一定对吗?
被“打”,原因有很多种
小孩子之间的冲突最常见的是利益之争,比如“抢东西”。但这里面又有好几种不同的情况:
◎孩子A想抢B的东西,B不肯,B就打A了。
◎孩子A想抢B的东西,B不肯,A就出手打B。
◎孩子A和B都想搶某一件东西,两人撕扯着打了起来。
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让孩子“打回去”,碰到上述的第一种情况,是不是就不太合理?可能接受这种“打回去”教育的孩子还觉得自己非常有道理,却无法认识到自己“抢东西”的错误。
此外,利益冲突并不是打架的唯一原因,言语嘲笑、小孩子本身的攻击性倾向等等,也可能引发肢体冲突。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打人”并不是有目的性的,比如我前面说的: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好,遇到他觉得有麻烦、又说不清的情况,很可能就会直接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也就是“打过去”。
◎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也不太会预测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跟小朋友交往时的推推搡搡也有可能把其他小朋友弄疼、甚至弄伤。
以上种种,如果放到成年人面前,我想大家应该会仔细分辨:究竟“打”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哪些是真正恶意的,哪些其实是无心或者至少并没有那么恶劣。
有很多家长教孩子“打回去”,其实是害怕“被欺负而不反击,之后还会继续被欺负”,但是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某个孩子单方面“被欺负”的情形其实并不占大比例,更多的还是孩子之间的小冲突。如果一味教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有些原本可以轻易化解的小冲突会因为不恰当的应对方式而升级。
太“计较”,可能代价更大
关于教小孩子“一定要打回去”的说法,我再问个问题:我们成年人平时遇到冲突,而且很明显、百分百就是对方的错,我们会不会百分百“打回去”呢?
答案肯定是:不会的。我们会从多角度分析情况,然后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
◎我们遇到的问题用“打回去”这个方法能不能获得解决?有些时候可以,但更多的时候恐怕不行。这时候我们要思考的不是“打”这个行动本身,而是它背后的那个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问题本身,才有可能避免更多的麻烦。
◎我们跟起冲突的人,关系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跟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不必太计较;而跟长期相处的人,则需要尽力去确立让自己舒服的边界和相处模式。
◎对方的力量是否比自己强?看着对方比自己强悍,还要打回去,那肯定会更麻烦啊……
事实上,不管我们成人遇到哪一种情况,都不会随意出手。因为我们会评估事情的结果和代价,会用较小的代价去获得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结果,虽然未必是最优结果。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那么走极端,跟他说“就是要打回去”呢?包括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被打”以后,反应很强烈,比如批评孩子不反击,说他懦弱;甚至恨不得自己冲上去帮孩子“打回去”。这时候我们有没有停下来想:这样做真的对孩子是最好的吗?
还有,我们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有可能孩子认为对方太强大,回击反而会受到更多伤害,而且常常于事无补。这时候如果家长责怪孩子懦弱,反而伤害了他,让他学会避让也许更恰当。
◎有可能孩子很看重跟对方的关系,或者觉得事情不大、没必要计较。这时候如果家长一概而论地让他“打回去”,孩子反而会陷入矛盾与两难,不知如何是好。
◎有可能孩子的性格就是如此温和,有避免冲突的倾向,宁愿息事宁人,这也是他的处世之道。这时候如果家长跟他说,必须正面对抗,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解决冲突的方式不当,会给孩子带来现实的麻烦,而且会造成其心理和情绪的问题。如果“打回去”的过程中造成对方或者自身受伤,那就更麻烦了。这些问题,孩子可能根本考虑不到,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如果也想不到,那就是不尽责了。
解决冲突,方式不止一种
简单地教孩子“打回去”是容易的,但要教会孩子分辨各种情况、做出恰当的判断、选择恰当的行为,是困难的。事实上,很多家长真的希望能有“一键搞定”的教育方式。但我想说:简单的方式从来就不存在。因为世界是复杂的,孩子的成长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捷径,我们只能见招拆招,不怕麻烦地每遇到一个新问题都具体地去思考和讨论。爸爸妈妈不妨这么做——
◎耐心地听孩子讲话,让他把所有的细节、包括自己的感受,全部都表达出来,而不是孩子刚开个头,家长就用“那你打回去啊”来打断他。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该怎么办”的行动建议,而是情绪上的接纳和安抚。有时候,孩子自己说着说着,就觉得“没事了”或者自己想到了解决的方法。
◎要跟孩子讨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给一种。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如果只有一种可能性,那你是很不自由的;拥有的可能性越多,你的自由度就越大。我们跟孩子充分讨论,找出所有可能的办法,孩子不论是选择其中哪一种,还是尝试其中的几种,都会更从容。
作者简介:
袁坚,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多年媒体人,儿子7岁,现为多家媒体专栏作者、“喜阅馆”课程总监、“沪江网”在线课程讲师,推出面向孩子们的《思维导图》系列、《绘本阅读》系列在线课程,已出版《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及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
微信公众号:猫博士创意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