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写作顺序 展示内心情感
2018-05-22
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重在过程性,因此,一定要有一个顺序,才能叙述得完整且有条理。为了叙事的完整,常常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
顺叙即按时间顺序来写,能使作文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与顺叙相对的叙事方法是倒叙,或者把结局提前,或者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或者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前提都应是服务于作文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的条理性,服务于作文主题表达的需要。
范文示例
陪老母亲回到从前
老母亲经常坐在阳台上发呆,有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目光呆滞。这是他们新搬的家,房子很大,住着很舒适,可楼下走过的人全是陌生的身影。他带老母亲去医院,医生诊断,老母亲患了中度老年痴呆症。开了很多药,但医生说,药物很难根治她的病。
每天一下班,他就匆匆赶回家,陪伴老母亲。做她喜欢吃的饭菜,和她唠嗑,陪她听收音机里的老戏,希望借此唤回老母亲的记忆,可收效不大。
一天,他翻出老影集。老母亲坐在他旁边,看他翻着影集。忽然,老母亲指着一张照片,兴奋地对他说,这个地方我去过。那是他们家的老房子,他们住了三十多年,拆迁前,他拍了这张照片。他抽出照片,递给老母亲。老母亲双手捧着照片盯着看,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他轻声对老母亲说,这是我们以前的家。老母亲颤巍巍地说,我记得。
他喜出望外,老母亲还没有完全糊涂。他找出全家在老房子前的合影,那时候老父亲还健在,那是他们家最后一张全家福。老母亲拿在手中,一会儿正着看,一会儿倒着看。尽管老母亲什么也没说,但他隐约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过去生活的影子。
他意识到,老照片可以打开老母亲的记忆之门。于是,每天晚上回到家,他就搬出一本本老影集,和老母亲一起翻看。老影集很多是老母亲精心保留的。他欣喜地发现,老照片一点一点地唤醒了老母亲的记忆,过去的生活仿佛又回来了。
他忽然闪出一个念头,带着老母亲去她住过、生活过、工作过或是常去的地方走走。
周六,他将老母亲搀下楼,扶上车骑出家门。老母亲坐在车上,很兴奋。他带着老母亲,骑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以前的老房子。老房子和邻居家的房子早就拆光了,盖起了高楼,但老房子前的河和桥还在。在桥头,老母亲要下车,她走下车站在桥头,抚摩着桥墩上的石狮子,眼里噙着泪。这个情景把他拉回到了过去。那时候老母亲常站在桥头,等待在乡下劳动改造的父亲;他上学后,放学回家晚了,老母亲也是站在桥头等他回家。那天,老母亲说了很多话,虽然很多话、语无伦次。
此后的双休日,只要天气晴朗,他就会骑着车,驮上老母亲去她工作二十多年的工厂,那家工厂如今已被改造成了农贸市场。他驮着老母亲,去他就读过的小学,小学除了教学楼重新建设过之外,基本没有变化。他驮着老母亲,去他们以前常去的早餐店,吃了两碗馄饨。几十年了,早餐店的馄饨还是那么好吃,以前家里穷,只有遇到大事的时候,父母才会带他上这儿,奢侈地叫两碗馄饨,他吃一碗,父母合吃一碗。他很快将馄饨吃完了,惊讶地发现,老母亲只吃了半碗,还剩下半碗。那习惯性剩下来的半碗,是老母亲留给另一个世界的父亲的。他的心里,泛起一股酸酸的、温暖的滋味。
人生不可能再来一次,但我们可以将爱重温一遍。
(作者孙道荣,选自《时代青年》2013年第1期)
寫作借鉴
文章思路清晰,叙事条理,篇末点题,耐人寻味,按时间顺序,如聊家常般娓娓道来。老母亲开始患病——他每天下班陪母亲,可收效不大——老影集牵出母亲的回忆——陪老母亲去曾经住过、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找回记忆——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真谛:人生不可能再来一次,但我们可以将爱重温一遍。
文章语言朴实,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有许多动人的细节,唤起读者内心的温暖回忆。他很快将馄饨吃完了,惊讶地发现,老母亲只吃了半碗,还剩下半碗。那习惯性剩下来的半碗,是老母亲留给另一个世界的父亲的。“习惯性剩下半碗”,这个看似普通的细节中包含了父母怎样的相濡以沫啊。读到此处,我们又怎能不动容呢?
佳作亮相
那个难忘的瞬间
宋克凡
那个傍晚,办公室前,我犹豫了,心里乱糟糟的,脑中却一片空白。
下午的数学课,老师组织考试。有一道题,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用眼角的余光向同桌的试卷扫了一眼,那道题目的下方密密麻麻——他显然已经做完了这道题。怎么办呢?纠结了好久,我终于忍不住把手伸了过去……
再多谋的将士也有“大意失荆州”的时候啊!就在我拿到“战利品”准备快速撤离时,刚才还背对我的老师突然转过身来。我快速收“兵”,低头在草稿纸上胡乱地划着,背后隐隐发凉,潜意识里觉得老师正在一步步向我走来。
老师终于在我身边停下了脚步,我铅块般的心像被一根细丝悬了起来,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被老师锐利的目光刺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的样子,好像五脏六腑都要裂了!
可老师只停了一会,便离开了。可这短短一会儿工夫,在我心里却像熬过了亿万年。我睁开眼,桌上不知何时多了张纸条:放学后到我办公室。
……
现在,我就站在办公室门前。进去后怎么说呢?等待我的将是什么呢?“老师……”沉闷的心情,让空气也变得死气沉沉的,竟让我忘记了喊报告。“今天下午,是怎么回事儿啊?”老师放下手中批改试卷的笔,抬起头来问我。
“我……”那一大串提前编造好的“伸冤”理由像被投进了忐忑、焦虑的火舌中,化了,只留下难言的灰烬。
“你应该知道,那是考试!”老师注视着我。
……
“你一声也不出是什么意思呀!”老师的脸上已有了几分怒意。长时间的沉默,让一向和蔼可亲的老师扬起了手,是要打我吗?也好,让我清醒清醒吧。我慢慢闭上了眼睛,等待着那“啪”的一声响。这等待没有紧张和害怕,反倒有一种期望甚至喜悦。我为我的过错承担了责任,我的心灵得到了解脱。
我紧闭着眼,等待,等待,等待。奇怪的是,我没有等来想象中的疼痛。
“回去吧!”嗯?我有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睁开眼看到老师正用手心搓着手背。“时候不早了,回去吧。以后要记住,在学习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能进步。”老师又拿起了那支批改试卷的笔……
这件事情已过去了很久,但在经历了无数次记忆的冲刷后,变得愈发坚硬,散发光彩,成为我生命中一颗璀璨的钻石,激励着我不断成长!
(山东寿光世纪学校)
点评
本文采用插叙手法,借助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条理清晰地记叙了发生在“我”与老师之间的一个故事,很好地表达了作文的主题。小作者由站在办公室门口犹豫的心情入笔,开篇设置悬念,很自然地引出心情矛盾的原因——考试作弊无法面对老师;既而通过老师的谅解与引导,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最后交代这件事对自己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细腻的心理描写、灵活的插叙处理和爱的细节诠释是本文的亮点所在。作文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字里行间饱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