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城市需要“共同记忆”

2018-05-22赵胤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记忆文化

赵胤

【编辑寄语】

文化的影响力和承载力是巨大的。因此,城市的发展绝不应该以“共同记忆”的消亡为代价,掌握城市未来的青年一代应该对文化的归属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的美好愿景在网络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成现实,两地相隔再远,问候也可瞬间而至。通讯的发达,让天涯成为了比邻,可你是否曾扪心自问过,自己真的了解身处的这个城市吗?对这个城市你与身边之人又有着多少的“共同记忆”?

  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一部分。或许有人会说,现代城市不过是一台校准的精密机器,人与人的交往不过是冰冷齿轮间的咬合,真情实意尚且难以寻得,又何谈什么“共同记忆”。其实非也,依我所见,“共同记忆”乃城市的根与魂,迫切需要我们自觉地去发掘、去创造。

  “共同记忆”对于城市而言,能够提升其知名度。它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倘若缺失,就不能很好地担负传承文化的重任,就会丧失人们难以割舍的乡愁。纵观古今,哪个著名城市不是给人们留下众多的共同记忆呢?谁能忘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谁能忘记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秦淮河、福州的三坊七巷?沧海桑田,城市变迁,北京的现代高楼,阻挡不了老城胡同糖葫芦的飘香;中外游客云集周庄、乌镇,追寻的是江南民居小巷的幽然。“共同记忆”早已存留于我们脑海之中,唯有如此情结,才得以夯实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共同记忆”对于个人而言,能够密切人际关系。人作为典型的社会性动物,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一次难忘的踏青,一场精彩的报告,一次思想的交锋,一件日常的小事……均能化作“共同记忆”,更勿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种种事件的发生和仪式的进行,是當代人“共同记忆”的根源。融洽的人际关系正是夯实城市文化的基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共同记忆”不是一个人文噱头,更不是一句空谈,它蕴涵在每一座城市之中,镌刻于每一位市民的脑海。作为庞大城市中渺小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我们市民所缺失的只是一颗发掘与创造“共同记忆”的心。社会转型期的人际关系湍流不仅弱化了网际关系的联结,更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冷漠而不愿交际,造成“共同记忆”的时代性缺失。但人作为一切精神文明和交际关系的直接载体,应主动担起维护城市“共同记忆”的责任,不应将其归为“不治的时代病”而漠然视之。

  “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社会才能和谐;新文化与旧文化也需要碰撞,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身为市民,我们都应出一己之力,与“共同记忆”相联结,使城市的发展,向“大美”迈进。

【评点】

  文章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一千古名句开篇,提出当代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到底拥有多少“共同记忆”的问题,新颖且准确切中论点。接着阐述了个人与城市的关系,进而提出了观点:要自觉地去发掘、去创造城市的“共同记忆”。接下来作者又围绕“共同记忆”这一中心论点从两个方面来谈其拥有的作用并简析了当前“共同记忆”缺失的原因,观点全面,颇有见地。最后则是提出了希望,“共同记忆”的根源在于人,认识到这一点,文化才不至于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消亡。

  纵观全文,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但第四自然段阐述“共同记忆”对于个人的作用,说理不够透彻。而如何自觉地去发掘、去创造“共同记忆”在文中未论及,这是遗憾之处。

黄泽新

猜你喜欢

记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夏天的记忆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