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要点
2018-05-22唐惠忠
唐惠忠
一、侧重人文性、思想性,突出理性思辨与文化传承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相比,“课程目标”方面的变化显而易见。2003年版设置了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2017年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其中“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等提法令人耳目一新。可以预见,201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将落实“新课标”要求,更加侧重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突出时代精神;讲究理性思维与生活感悟,注重材料内容、含意的广度与深度,加大思维力度,让不同思维习惯的考生尽量发挥其才能;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文化热点切入,引导考生激活人生体验和知识积淀,展示真我风采。
二、强化对“多元矛盾”即开放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里不能不提的是2017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两道作文题。以全国卷Ⅰ作文题而言,考题有创造性要求——选好的关联词要“形成有机的关联”。何为“有机”?简单地说,“有机”就是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或者本是相反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事实上,考生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关联”并不难(如“高铁与大熊猫——中国的两张名片”“共享单车与移动支付——低碳时尚的中国”),但要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则又不那么容易。命题者显然希望考生能在繁芜杂乱中抽丝剥茧,找到彼此间真正的关系和逻辑(像“开放与落后”“成就与反思”“传统与流行”等)。事实上,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全国卷Ⅱ作文题也基本如此——“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需要的是从感性向抽象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分类。例如《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鲁迅的“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在“励志”这一点上可以逻辑化地贯通起来:“自强不息”的表现是什么呢?至少应该从“正视”、从“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开始。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依旧能够形成有机关联:在偏爱一隅(故乡)之明和“受光于天下”之广阔胸怀方面,二者是相反相成的。由以上两题(全国卷在题目命制上有标杆性作用),不难看出作文命题新的趋势:
1.内容关乎中国的时代发展(其中全国卷Ⅰ作文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空间,启发考生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2.文体以议论为主,但不直接提供论点,而是把原生的、“无条理”的现象摆在考生面前,重点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素养。要做到这一点,考生就要从无序的对象中找到其内在联系,才能形成论点,让文脉有序地展开。
三、从泛泛评议走向“具体说理”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谈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时指出,通过近乎真实写作情境的创设,给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这在考场上要求考生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写作。该题型有利于纠正考场作文的“假大空”倾向,包括近年来议论文体写作愈演愈烈的空思辨、伪思辨的现象。改变“假大空”“空思辨、伪思辨”靠什么?靠的是“真实写作情境的创设”,靠的是真实而具体的“任务”。“任务”越具体真实,就越难放空炮,才越可能有思维的深度与说理的强度。
从泛泛评议到具体说理,这在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小陈举报老陈”、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中国关键词”,以及上海卷作文题“评价他人的生活”“预测充满变数的生活”这几道题上表现相当明显,如作文题“预测充满变数的生活”就是一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命题。大数据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同主体、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途径的预测,其客观效果可能截然相反,而社会效应也可能大相径庭,因此,一刀切地肯定与否定、接受与反对,都难以合理解释预测的复杂。思考角度之多,价值判断之细微,都需要考生作深度分析与理性判断。
再来比较下面两道题:
①扶危济困
②一老人倒地,痛苦不堪。年轻人正要上前搀扶,有好心人提醒说,这个老人以前曾经在马路上碰过“瓷”。年轻人犹豫了……
显然,前者容易导向“一元性”的是非决断,导致“假大空”;而后者强调的是议论文的“说理”功能,着意引导考生在“说理”上下功夫。
事实上,“任务驱动型”与“具体思辨型”命题所倡导的思维方式具有相通之处——它们从实质上否定了抽象的、空洞的、教条的思维方式的用武之地,而将思维的具体性、逻辑性、思辨性与批判性推到了台前。空洞的命题,只会产生空洞的作文;只有当命题自身做到了“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考生的“文体意识”与“功能意识”才能被激发,考生才能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有用之文。相信2018年高考作文中,此类“具体说理”性命题将占据绝对优势。
四、强化“两种文体”(即议论文与记叙文)
1.议论文写作的注意点
首先,要尽可能提出一个“独特的判断”。南京师大骆冬青教授指出,“讲理”对高中生而言是一个难题,我们要遵循规则;在此基础上,又得注意,我们不能讲别人已讲过的“道理”,必须在人家已讲过的“道理”上哪怕变动一点,展开充分的论述。确实,在一篇议论文中,如果我们论证的是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而没有自己的体会感悟,从立意上讲就已然失败。为了提炼观点,为了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我们必然要把自己带入,从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找到这个“点”,从这个“点”扩展、发展开来,得出自己独特的判断。
其次,在“就事论事”中学习分析论证。议论文的核心是“说理”,“说理”的核心则是“分析论证”。分析论证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分析论证能力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能力,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分析、合理论证与理性建构,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常规模式。在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训练分析论证的能力?笔者的建议是,从“就事论事”开始。在我们的语汇中,“就事论事”似乎意味着眼界狭隘,思路封闭。如果换个角度看,“就事论事”不仅是一种力求公正与理性的人格素养,也是一种具体分析、谨慎断言的思辨能力。面对一个事物或一个事件,如果就事论事,你就不得不深入分析它的各种因素、结构、功能、背景、价值……有了深入的分析,才会有全面的理解,也才可能有充分的论证,断言才会有理性的力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白了就是“就事论事”。当然,“就事论事”也不排斥“生发开去”,关键是“就事论事”要“论”得在理,这样“生发开去”才不会无中生有。
此外,就高考议论文来讲,考生还应有自己的观点会被人反驳的意识,就是说,你所有的观点都有一个对立面,而你头脑里有没有这个对立面,呈现出来的文章是很不一样的。考生必须给自己设置一个“假想敌”,如果意识中有一个“假想敌”,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头脑简单地直线往前推进。当能想到自己所有的观点都会有人来反驳、攻击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去考虑怎样来打倒这个“假想敌”。
2.记叙文写作的注意点
写记叙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把哲理性的思索蕴含在生动的故事之中,表现出深刻的主题。当然,考虑到考场作文阅卷时间有限的特殊性,篇末点题(最好还有“画龙点睛”的升华)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要精心裁剪,巧妙构思,努力避免平铺直叙。我们一方面,需要调动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择叙事的角度,看从哪个角度讲故事最合适。以2017年江苏一考生的《转弯口的车》为例,此文以女儿的视角来讲述母亲与外公的往事,然而开篇并未点出母女关系,直到后半部分才交代“故事中的杨小茉是我的母亲”,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作文先写母亲不懂事、虚荣心强,对外公破旧的电动车心存芥蒂,埋怨、嫌弃外公,然后写母亲生养了“我”之后,慢慢理解了父爱,为当年的无知、不孝感到惭愧、后悔,通过前后变化,将文意不断推进。整篇作文构思新巧,内容感人至深。
最后,集中到叙事的核心——人物、情节、场景,注意少叙述,多描写。叙述的特点在于陈述“过程”,着力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描写则注重具体描绘人物或景物的状态、样貌,尤其是事情发生发展的细节和特征。考生在写作中应当把力量集中到主要的、关键的人物以及情节与场景的描写当中,對其进行细致的刻画,这样作文才会变得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