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2018-05-22匡尧
●匡 尧
电力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电力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今我国的总装机容量已是世界首屈一指,总装机容量超过了13亿万千瓦,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电网能有今日的规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可以把我国的电网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电网建设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220千伏的线路为主体,建设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电网线路。然而在那个年代由于系统不成熟、技术落后,当时建立的局部电网能够提供的电力质量较差,同时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其次是电网建设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落后的电网系统显然不能够支撑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对电网进行升级和完善迫在眉睫。于是在这个阶段我国逐步规划和建设了数个跨省电网,为日后的全国电网打下了基础。但是在这个阶段由于过度追求发电量,电力系统的输电和配电无法与日渐增长的发电量适配,导致了大量电网系统安全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电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例如1989年9月,我国成功建成了联通华中和华东电网之间的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这也是我国迈向大区联网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后,我国电网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进入了目前所处的完善阶段。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了具有极高安全性的电网系统,同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我国关于电网的技术研究和管理研究都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准,取得了多项专利,为推动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学习效仿。
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带来了许多变革。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和竞争力,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促进企业发展。如今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本身都十分重视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断投入人力物力来推动这一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有大量学者投身这一领域,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和提高作出贡献。虽然我国工程项目在信息化管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总体而言还属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其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没有达到设想中的预期。例如将建设行业和与其规模相当的制造业进行对比,制造业的管理信息化程度就要远远超过建设行业,在信息技术的投入上,制造业每年大约要投入81亿美元,而建设行业仅为14亿美元,制造业的投入是建设行业的近5倍,显然带来的效应和提升也要远远超过建设行业。除此之外,建设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技术研究也十分落后,国外有国家大约90%的建设工程项目都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管理,而我国则不足10%。一方面是软件水平相对较低,没有一个经过市场认证的通用管理软件,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手段落后,仍采用成本高、管理效果差的人力管理,对计算机的应用极少,更别说运转一套科学有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了。
如今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及“SGERP”系统的建成及应用,电网企业相对落后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发生了改变,信息系统得到了有效普及。在电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内部审计,由于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无论是审计工作的开展还是审计业务的流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因此,了解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所产生的新特点,挖掘信息化带来的影响,对于促进工程项目内部审计进一步提升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三大方向:
一是审计方法和程序。仇海红(2009)认为在程序上内部审计主要包括审计计划拟定 (确定待审计项目和风险因素评估、规划审计流程和计划)、对被审计项目进行设计(编制专项计划、开展审计工作、进行汇报)及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审计报告进行修正调整实施监督。薛洪(2010)则对目前的审计方法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内部审计工作应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监督项目环节、完善审计工作安排和强化审计人员素质培训的建议。
二是应用现状及对策。时现(2011)认为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大量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既源自审计从业人员个体专业素养的差异,也源自我国内部审计模式的不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审计目标的差异。这种不均衡现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和伤害,需要大力重视并针对性解决。张庆龙(2011)则认为内部审计的目标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将内部审计的目标与企业战略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提供助力,同时他提出,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好的专业素养,包括与外界进行沟通表达的能力,这样才能推动内部审计转向增值型内部审计。
三是实施作用及意义。陈新环(2008)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促进管理效率,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对战略实施的风险进行揭示和预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执行过程进行审计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梅达林(2012)认为如果能够采用科学先进的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就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电网企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研究
我国目前对于电网企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应用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上。
熊志群(2009)研究了内部审计在电网建设内部会计中的应用,认为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其在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环节的监督作用以及在其他各环节的控制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用。通过内部审计提前揭示和规避风险,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各环节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规范运作水平和投资效益。
徐霞(2012)通过对当前电网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流程进行全面解读,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解析,认为目前审计过程中主要存在涉及项目多工作量大、招投标存在不规范、结算存在拖延管理不到位审核把关不严三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认为应推动跟踪审计,充分做好对审计项目管理权限以及相关职责的划分,同时在电网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不断完善电网工程项目管理的审计制度建设。
宋猛(2017)分析了电网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勘察设计深度不够、招投标项目存在诸多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缺少系统完善的标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全程跟踪审计、明确划分责任、完善审计制度的解决方案。
(三)电网企业工程项目信息化内部审计研究
我国学者普遍认可信息化对于推动电网企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贡献,纷纷提出了对当前实施方法的改进措施以及根据研究所得出的对推动信息化内部审计的建议:
郭云鹏(2008)认为电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短、时间紧的特点,同时施工难度大、操作复杂,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信息化的审计系统来辅助管理,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审计系统应该能够记录、处理和分析电网工程下所有参建单位的数据,同时应处理好协同作业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文中提出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平台搭载的PDA系统来实现现场数据采集。
段丽敏(2009)分析了我国电网建设项目当前的内部审计状况,认为目前我国电网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所涉及的领域仍较窄,不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应积极地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扩展内部审计的涵盖范围,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度,通过优化内部审计的业务流程,让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在信息化背景下发挥其效用,将以往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化为如今的动静结合,通过信息化让审计工作能够无时无刻对被审计项目进行跟踪、观察和监督,从而提升审计的作用,规避风险,为决策提供帮助,同时还能够对项目中存在的腐败行为进行监管,有利于工程项目的管理优化,对提高效益也有所助益。
吕伟康(2013)以信息化背景下电网企业工程的内部审计为研究对象,将审计理论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探索了搭建以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平台,通过现代化、计算机化的手段对工程中所涉及的审计工作数据、审计工作流程和审计工作实施进行操作和管理,满足审计转型需要的可能性,并提出建设工程审计数据库、广泛实施联网审计和在线审计、推广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多节点数据云存储技术应用等几点展望。
郭建壮(2015)以国家电网公司所属 L供电公司审计部为研究对象,在对各业务信息系统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了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实现全过程审计的路径和方法,并总结和提炼了信息化背景下全过程审计的实施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审计监督职能在电网工程项目的管理方面的发挥,促进了电网企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陈刚(2016)以国家电网黄冈供电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发现虽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公司建立了信息化审计系统,但由于系统与公司实际情况结合状况较差、数据库缺失、数据录入困难、缺少有效的数据分析手段等问题,导致在实务中审计系统虽然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为审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混乱和不便。针对实务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他认为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使审计系统能涵盖公司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审计人员也应该积极学习审计系统的使用和操作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提升信息化审计的效果。
二、我国电网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及审计信息化现状
(一)对电网企业信息化的定位
虽然我国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年,但是在漫长的电力行业发展历史中仍属于较为短暂的部分,许多人对电网企业信息化并不具有充分的认识,对电网企业信息化的理解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对电网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造成了阻碍。例如有些电网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只是把信息化作为应付政策要求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上简单敷衍,完全没有起到作用;有些电网企业则把信息化简单划入通信或自动化领域,没有投入资源和精力来探索和实践。这些现象的存在大幅度影响了我国电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也影响了信息化所能带来的效应。因此,首先需要对电网企业信息化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目前的研究和大量实务工作都验证了信息化是电网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管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花瓶,而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要支柱。同时,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应该是与电网自动化、通信占据同等地位的二次系统,不能够简单地把电网企业信息化并入两者之中,这样会削弱信息化的专业地位和作用。
(二)电网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电网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一直以来电网企业由国家政府直接管理,但是随着2002年进行的体制改革,相关制度和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厂网分开”和“政企分开”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电网企业积极地引入信息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电力生产、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提供等不同环节,发挥了其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图1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层次结构图
第一阶段,信息化建设初期,这一阶段又被称为电网企业信息化的启蒙阶段。我国电网企业信息化刚刚起步,使用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也相对落后,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一些复杂和困难的运算工作,包括电力实验中所涉及的数学计算、发电厂的数据监测等。
第二阶段,专项业务信息化阶段,这一阶段又被称为电网企业信息化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电网企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计算机成为了企业的标配,同时一系列相关的软件系统也被研发出来。利用计算机技术,电网企业实现了一系列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包括调度、生产控制、负荷控制等等,除此之外,在这一阶段企业也注意到了信息化对管理工作的助益,开始开发相应的系统。
第三阶段,信息化深入阶段,这阶段又被称为电网企业信息化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进一步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推动了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的技术应用,让电网企业能够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审计系统、审计平台,极大地推进了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在管理工作方面更是有了显著改善。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电网企业信息化三个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的成果,电网企业从业人员从中吸取和总结了大量经验教训,如今已经逐渐对电网企业信息化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建立了相对成熟理性的工作观念,扭转了以往信息化工作中往往问题暴露出来,造成了恶劣经济影响后才着手补救的被动局面,转为主动推动信息化的深入和完善。如今,电网企业普遍认识到信息资源和管理效率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应该把信息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来看待,使信息能够被有效利用服务于管理和企业战略。因此,基于这种观念的转变,各个电网公司都纷纷把工作重心调整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着力于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电网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但是当下信息化虽然在我国电网企业中已经取了一定的成就,使得我国的电网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务方面来看,我国电网企业信息化仍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电网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现状
内部审计在电网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辅助企业对工程项目中的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环节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工程项目中各环节进行控制检查,从而有助于电网企业工程项目的经营与运转,提高投资收益。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内部审计的信息化迫在眉睫,是每一个电网企业都需要重视的一大课题。
研究表明,我国电网企业普遍已经初步建立了自身的网络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电网企业的主要工作对象是遍布全国的电网、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等,因此无论是人员还是工作地点流动性都较强,时常会随着不同的项目发生迁移,因此对电网企业工程进行信息化审计也要符合其工作特点。同时电网基建工程项目作为一项较为特殊的工程项目,相对于普通的工程项目而言具有投资要求高、专业技术程度要求高、工艺装备要求高、物资需求高、施工困难等特点,因此对电网基建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审计就更加困难,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涵盖整个流程同时还要运转流畅的系统,才能有效提升电网企业对电网基建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能力。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国家电网公司如今已经成功建立了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效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国家电网公司能够方便流畅地进行信息搜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存储等工作,大大提升了管理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国家电网公司还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在内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了网络安全保护系统、考评系统、技术开发系统等能够充分保障公司经营发展的信息化系统,让信息技术在公司运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信息系统搭建、应用与推广工作的同时,公司的审计部门也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完成“一个平台和三大应用”(见图2)。一个平台,即审计门户系统,是审计日常工作交流和对外展示的窗口;三大应用,包括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审计作业实施系统 (包括ERP业务审计及管控业务审计)和智能持续审计系统。
图2 国家电网公司审计信息系统层次结构图
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能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对审计项目作业管理,同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审计日常、审计资源进行检测,对审计绩效和审计成果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可以存储审计技能和知识,以及进行系统管理。
ERP业务审计系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智能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审计工作的操作难度和提高审计工作精准度,还可以前移审计端口,提高审计工作的即时性。
管控业务审计系统是通过高新的数据处理技术等对审计业务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初步实现对应用系统涉及的财务、营销、基建等业务的审计功能。
智能持续审计系统实现了业务数据自动采集,搭建审计风险指标体系、设置预警阈值,持续监控和分析业务处理的流程和数据,自动预判可能存在违规或风险较大的业务环节,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高风险领域,查找高风险原因。该系统既可以进行财务审计,也可以进行营销审计。
三、信息化环境下电网工程内部审计项目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以风险评估为导向,电网企业工程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应考虑评价工程立项是否符合企业战略以及立项程序的合法合规性等重要指标,其中重点领域如工程立项、工程投入等应特别关注。因此,信息化环境应强力辅助内部审计实现这些领域的智能筛选、查验及分析功能,最大限度节约人力物力,充分提高效率。因此信息化对电网工程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工程审计应具备科学规范的标准
应确定工程项目的具体审计内容和操作流程标准,并将其进行固化,实现审计内容的表单化和具体化,减少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分工混乱和重复工作,使审计工作能够更为流畅地开展。在一套科学规范且与项目相匹配的工程项目审计流程下,审计人员能够采取近似于“流水线”的方式,按照事先规划的表单中编排的步骤利用信息系统逐项检查审计内容和对应的标准,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电子文档中,完成审计工作。
(二)审计工作应该能够涵盖工程项目全过程
应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分析手段,对大量的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海量数据进行抽取和分析,让信息化审计系统能够包含工程项目审计的全过程以及实现工程项目审计的全覆盖,使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发现并提出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汇报给管理层,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对管理工作提供助益,发挥审计工作的效用。
(三)能够有效存储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数据信息
全方位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在信息化业务流程及海量数据背景下开展工程审计,实现审计经验与审计资料的共享,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虽然公司已建立一整套信息化应用与审计信息化应用的框架,但随着系统的应用和实务的开展,对于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而言,现行的信息化应用和审计信息化系统仍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工程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重视程度还不够,信息化应用能力落后于电网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一方面,目前仍存在部分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时间和精力上不愿意投入。另一方面,大部分基层工程审计人员是传统审计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习惯于采用老一套的审计工作方法,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导致信息技术手段虽然配备到了工程项目中却未能真正地应用起来。
其二,电网企业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未真正实现“流程驱动”。
完整的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强调按照项目生命周期的先后顺序,在关键管理环节对相关的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鉴证。目前已部署应用的审计作业系统仅按照电网业务模块提供相应的基础查询和智能分析功能,各个功能点之间无明显业务逻辑关联关系,没有和工程项目生命周期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只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审计人员才能熟练运用审计作业系统,这无形加大了审计作业系统的使用难度,阻碍了系统充分发挥效能。
其三,电网企业审计作业系统数据源的质量仍存在短板,审计作业系统功能仍有待完善。
一方面,电网企业的部分系统数据更新滞后或缺失,导致查询到的审计疑点数据与实际数据有时存在较大出入,甚至误导审计测试结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核对数据的可靠性,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某些系统的建设相对落后,形成数据孤岛,数据质量较差,无法通过系统查询到必要的数据,给工程项目内审信息化的开展带来困难。
另一方面,已部署的审计作业系统不能及时适应业务系统进行更新和修正。由于ERP业务审计系统调整流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及时进行调整,最终影响了正常使用和疑点数据的获取。另外,审计作业系统功能点不能完全满足审计业务的需求,有时需要从一些业务系统引用数据进行二次开发。
四、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审计水平紧跟电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必须得到提高,审计人员要能够将信息化应用技能与审计思路相结合。因此工程项目审计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现有的培训内容,将培训和实际项目结合,力争“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从而提高培训实效。同时应该让内部审计人员多多参加审计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学习如何在审计中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现有的审计知识有效结合,服务于工作。除此之外,电网企业还需要为审计队伍配置更多拥有更高计算机能力的人才,从而有助于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建设标准审计流程数据需求模型
需求模型的建立是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开展的核心部分。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工程项目审计办法》和《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工程审计实务指南》,将整个审计过程的开展拆分为若干个环节和部分,并针对每一个环节不同的工作情况和不同的审计目标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固定的工程审计流程策略或审计数据需求模型,帮助审计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审计环境和审计需求,从而惠及不同层次人员及用户。
建立相关的审计模型并不是一次性作业,应该通过对现有的模型进行试用,采纳实务人员对相关模型的建议,不断发现并修复其中存在的不足,使其更加完善,从而使得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每一审计环节的不同状况,并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助益。
(三)将标准审计数据需求模型和数据获取方法手段进行衔接
首先,按照工程审计数据需求模型,对数据来源渠道进行归类,通过审计作业系统使用相对应的功能点采集数据。同时,采集来的数据需要通过专业科学的数据处理手段进行处理,排除其中一些错误,并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再度验证,确保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使审计数据能够充分反映审计工作的开展状况,并对一些异常数据的出现原因进行分析。
针对其中出现的异常数据,审计人员应该首先去判断出现异常的原因,排查是否因为数据质量导致异常,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异常数据是否可以纠正并进行重新获取和验证。同时审计工作人员应该结合线下数据,如纸质凭证、报表等,对数据进行重新核对,确保异常数据不是因为录入等人为原因产生。
然后,根据工程项目各关键环节的审计目标,形成分项操作流程标准,包括审计对象、审计方案、审计所需资料、审计要点等。最后,将各分项操作标准进行汇总,形成完整的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操作流程标准。
(四)提高审计数据质量,扩大业务系统接入范围,优化审计作业系统功能
一是紧跟电网企业各业务系统整体发展趋势,进行数据通道和数据接口优化,从根源解决数据缺失问题,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原有的技术路线进行改造,满足业务扩展需求,减少数据传输环节,提高数据接入效率。
二是不断引入最新的信息技术,使审计系统能够容纳更大的内涵,覆盖更多更全的业务,对更多数据进行处理。
三是按照审计检索查证工作需要,持续优化审计作业实施系统功能。以完善数据为核心,以优化模型为重点,紧跟业务系统的变化,确保审计作业实施系统与业务系统数据一致、业务同步,确保系统检索数据方便,定位问题精准。不断总结、提炼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侧重审计人员自行主导业务功能的设计,不断丰富审计模型,增强系统发现疑点、提示风险的能力,提高审计作业系统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电网企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相较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发生了许多变革,其中既蕴含着机遇也充斥着挑战。信息化有效地提升了审计工作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但反过来,随着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企业又要求信息化的程度进一步深入,可以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需要提升审计效能、改进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信息化就是其不二之选。此环境下,工程审计人员必须变被动为主动,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不断学习充实自身,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继续发挥审计工作对企业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傅蓉.电网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C].电力行业信息化优秀论文集,2013.
[2]李玉静.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与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7.
[3]吕伟康,吴伟钊,陈丹梅,黄冰.电网企业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11).
[4]吕虹,胡斯远,郭跃,寿晓路.农村配电网建改项目风险管控研究[J].建筑经济,2017,(04).
[5]唐忠良,程俊春,王伟玲.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27).
[6]张妍妍,蔡荣娜,刘昊,洪志明.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探析[J].纳税,2017,(28).
[7]赵东来.电网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