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棚辣椒栽培方式及辣椒嫁接抗疫病效果的分析

2018-05-21杨发勇

科学与财富 2018年7期

杨发勇

摘 要:辣椒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市场需求量大,设法提升产量、保证质量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课题,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使相关工作获取了更多支持。基于此,本文通过实验对大棚辣椒栽培方式及辣椒嫁接抗疫病效果進行全面分析,了解影响大棚辣椒产量和质量的因素,并给出相关建议,以期通过分析完善理论,为后续设施农业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棚辣椒;辣椒嫁接;栽培密度;水分条件

前 言: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方式。大棚栽培属于设施农业的一种,作物产量明显高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的露天农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人均面积40%,发展设施农业十分必要。我国辣椒生产的设施农业化历史相对不长,针对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实验分析,了解大棚辣椒栽培方式及辣椒嫁接抗疫病效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实验分析

数据表明,2016年底,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95%以上的设施农业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进行生产,且重视太阳能的应用,为进一步了解相关技术,通过实验进行具体研究。

(一)实验准备

实验所选地点为我国山东省某地,位置情况方面,纬度(北纬)34°36′,经度(东经)114°41′,实验田面积4527.2㎡,共分割为6个小块,每个小块面积约为660㎡(一亩),编号为1-6号,以便分别给予不同条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所选辣椒品种共两个,一类为当地普通辣椒品种,另一类为经改良的耐疫病品种。

(二)实验过程

对6块实验田进行初步的松土、翻土处理,施加基肥后,进行具体实验。实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为普通组(普通品种:益都红),第二组为改良组(改良品种)。变量条件包括栽植密度、施肥水平、水分条件、砧木类型和二氧化碳浓度[1]。第一组三块试验田栽植密度分别为3000株、4500株、6000株,施肥水平上,分别给予全复合肥、全有机肥、联合用肥(复合肥、有机肥的共同使用),水分条件方面,分别给予持续灌溉、计算灌溉、干旱灌溉三种模式。持续灌溉指每天早中午进行固定灌溉;计算灌溉指根据气候条件选取辣椒需求水分的时间点进行灌溉;干旱灌溉指在辣椒存在缺水情况时给予灌溉。砧木选取上,一半辣椒植株选用普通砧木,另一半选用优质“肩车”砧木。第二组实验条件与第一组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上,予以细化处理,将大棚辣椒生长分为四个时期,具体浓度如表1所示。

(三)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对6块实验田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组(普通品种)实验中,2号田的产量情况最为理想,产量达到6221.2kg/亩,1号田为3947.4kg/亩;3号田为2789.3kg/亩;对疫病的抵抗方面,2号田同样最为突出,病苗、病株数目为3.2%,1号田为9.5%,3号田为11.6%,此外,第一组使用“肩车”砧木进行嫁接,植株出现病害的几率为4.7%,高于普通砧木嫁接的10.4%。第二组(改良品种)实验中,4号田的产量情况最为理想,产量达到6824.5kg/亩,1号田为4125.2kg/亩;3号田为3281.9kg/亩;对疫病的抵抗方面,2号田同样最为突出,病苗、病株数目为1.5%,1号田为4.3%,3号田为8.2%,此外,第二组使用“肩车”砧木进行嫁接,植株出现病害的几率为1.2%,高于普通砧木嫁接的7.8%。

二、大棚辣椒栽培方式

实验证明,大棚辣椒栽培的产量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即栽培密度、施肥水平、水分条件。结合实验结果,在进行大棚辣椒栽培时,植株保持在4500株/亩较为妥当(品种为益都红),施肥则应注重复合肥与有机肥的联合使用,在进行灌溉时,应注意作物的实际需要,在恰当的时间点进行灌溉作业。栽培方式上,取30-35cm穴距、窄行50cm/宽行70cm行距进行,定植方式为单株;如果选取双株定植,可以适当调整穴距,保持在35cm以上,行距不变,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2]。单株定植的优势在于节约用苗量,平均每亩用苗用木只相当于双株定植模式下的55%左右,产量则可以达到后者的92%上下,经济效益最高。

在本次实验中,没有针对栽培手法进行具体比对,但现有资料已经证明,栽培手法不会影响辣椒产量。此外,光合作用对辣椒的生长作用非常大,植株上层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大于下层叶片,二氧化碳浓度低于下层叶片。在进行栽培时,如果密度过大,会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不过栽培方式对植株上层叶片的光合速率、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定植方式对下层叶片光合作用影响最大,且单株定植时植株的光合作用最强,行距和穴距对下层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实际生产活动中需要加以注意。

三、辣椒嫁接抗疫病效果分析

(一)品种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选用了两类辣椒作为对象,经过实验,在栽植密度、施肥水平、水分条件、砧木类型和二氧化碳浓度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普通品种辣椒植株的病株率明显更高,平均为8.1%,改良品质则为3.4%。这表明,经过改良的品种能够在嫁接后更好的抵御疫病(部分改良品种以提升作物品质为目的,排除在外)。

(二)砧木的影响

砧木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也十分明显,两组均采用普通砧木和“肩车”砧木各一半的方式进行嫁接,结果上看,在栽植密度、施肥水平、水分条件和二氧化碳浓度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组应用“肩车”砧木嫁接,植株的病株率为4.7%,高于普通砧木嫁接情况下的10.4%;第二组应用“肩车”砧木嫁接,植株的病株率为1.2%,高于普通砧木嫁接情况下的7.8%。这表明,优质砧木可以有效提升辣椒嫁接后应对疫病的能力[3]。砧木的另一个影响是营养成分的输送,在辣椒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大量营养和水分是通过根系吸收,经过根部、茎部的维管束逐渐传输至植株各个组织中的,“肩车”砧木的维管束数目较普通砧木更多,单位空间内达到200条以上,普通砧木则在100-150之间,这使植株成长所需养分更充足,有利于产量的增长。

(三)其他成果

经过实验调查,发现经济高效的套管嫁接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成活率,嫁接时间也因此缩短,操作上更为方便。与此同时,普通品种和改良品质本身的成分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应用不同的砧木会影响辣椒的成分,“肩车”砧木嫁接后,辣椒的可溶性糖含量更高.

此外,在辣椒接种疫霉菌后的自根苗和嫁接苗叶片中,无论普通品种还是改良品种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酶活性变化明显大于嫁接苗,丙二醛含量先升高再降低,而脯氨酸含量随侵染时间延长而增加,其中自根苗上升趋势明显,增幅比嫁接苗大,这表明,如无必要应更多采用自然苗,但出于增产的考虑,则可以推广嫁接苗。

总 结:通过分析大棚辣椒栽培方式及嫁接抗疫病效果,了解了相关理论内容。总体来看,大棚辣椒栽培首先要考虑产量问题,影响产量的因素则包括栽培密度、施肥状况、水分条件等,通过实验获取了相关数据。与此同时,对辣椒嫁接抗疫病效果的分析表明,不同的砧木、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辣椒品种抵抗疫病的能力存在差异,可以在工作中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后续工作中,应用上述理论有助于提升大棚辣椒栽培的整体技术。

参考文献:

[1]赵渊渊. 温光环境因子对茄果类蔬菜套管嫁接苗愈合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2]殷允广.阿勒泰地区设施大棚辣椒嫁接栽培生产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4(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