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公有制企业腐败形式、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8-05-21张友辉

科学与财富 2018年7期
关键词:纪检监察腐败国有企业

张友辉

摘 要: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发展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国有企业对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也日益突出。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成为腐败问题的重灾区,腐败问题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而生,因此,国家对国有企业腐败问题相继出重拳,如常态化巡视检查,以打击各种形式的腐败问题,同时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纪检监察制度,为反腐败设置了牢固的防线。相反,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和对经济的贡献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非公有制企业的腐败问题不容易引起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注意,反腐工作不能引起重视。但是,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国内经济的贡献率持续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 腐败 纪检监察

引言

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也逐步重视非公有企业的腐败问题,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专门设置了纪检监察部门,在地方纪委的领导下加大了对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营造了非公有制企业风清气正、廉洁从业的环境,有力地维护了 股东及出资人利益。本文将结合实际,研究非公有制企业腐败问题的常规形式,从而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方法,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一、非公有制企业腐败的常规形式

分析近年来大量非公有制企业查处结案和正在查处的腐败案件,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违法乱纪的案件领域广、层面多、数量大,呈现多样性。

(一)、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少数经营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岗位的便利,不择手段、无所顾忌,利用企业改制、产业调整、股份合作、供销环节等机会,大搞权钱交易,中饱私囊;有的经营管理者截留企业资金,把企业变成自己的“自留地”,“小金库”,为所欲为,造成企业资产的严重损失,又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二)、权力寻租,收受贿赂。一些经营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把企业工程建设及重要的业务批给自己熟悉的人或与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然后私下收受他们给予的回扣、好处费;还有的不仅收受业务客户的钱,还把手伸向本企业职工,为了工作上的小事,接受职工送礼。

(三)、官僚主义,失职渎职。少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官僚主义严重,盲目利用手中的经营权、决策权对生产经营中重大问题不做认真的调查研究,不讲民主,主观武断,头脑发热,想当然的做决策,结果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能正确把握手中的权力,把企业变成自己的家,独揽财权;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对重大投资项目不做研究,不考察论证,盲目决策,乱投资,乱借款,乱担保,造成企业重大经济损失。

(四)、挥霍浪费,腐败堕落。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打着搞好经济,做大做强企业的幌子,在业务活动中讲排场摆阔气,严重浪费企业资源,慷企业之慨;有的无心工作,热衷于迎来送往,互赠礼品;有的生活糜烂,甘与堕落,利用公款吃喝嫖赌,甚至包小三养情人;有的利用外出考察、办事为由聚众赌博,公款高消费。

二、非公有制企业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

当前非公企业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产生误区。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腐败定义理解的狭隘性,对非公经济领域腐败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担心开展非公经济领域反腐败工作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主出于爱面子或担心影响经营,即使发现员工腐败行为一般也不会报案,处理方式常常是把钱追回,辞退违规员工;有的甚至认为商业贿赂是增进交易的有效手段,客观上助长了非公企业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二)、市场主体不平等。非公企业之间合作过程中存在甲方乙方地位不平等,甲方占据主导权的行业潜规则,因此乙方为了讨好甲方,时常对甲方进行贿赂。也有的政府部门对非公企业有关资格的认定、注册资本的审核等诸多环节实行更多的“前置”审批,使非公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优惠、审批检验、税收融资等方面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没有统一完善的市场诚信体系,具有行贿等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方面没有受到有效的限制。非公企业如何平衡商业伦理与市场的竞争力的选择,在这种选择中,企业往往被逼向“囚徒困境”:如果远离商业贿赂,企业就可能失去市场;如果同流合污,就会背叛商业伦理。

(三)、个人原因。有的是贪小便宜,有的是侥幸心理,有的不懂法,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缺乏规则意识、从众心理。总是拿潜规则作为自己的挡箭牌,“别人都是在这么做,如果我不做的话,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心理是走上腐败道路的起始原因。

(四)、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非公企业大多数是股份制或家族式企业,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随着企业发展和内部管理环节的日益增多,管理不够科学、财务制度不健全、业务管理混乱、合同和票据审核不严格、现金结算居多、外派机构和人员监管不到位等漏洞,都给从业人员侵吞、截留、挪用企业财物和对外受贿、索贿等腐败行为埋下了隐患。

三、非公有制企业腐败的防治对策

(一)、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优化非公企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消除歧视性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壁垒,使非公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与其他市场主体享受同等待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清理、精简审批事项,逐步规范重大项目许可,取消无法律依据的附加收费。加强企业资源配置、资产交易、产品生产领域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集中统一的企业资源交易平台;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推行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合理设置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企业内部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针对企业资金流动、资产管理、采购销售、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环节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推进厂务公开,健全职代会制度,发挥工会组织、工商联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作用,促进重大劳动关系问题解决。

(三)、加强纪检组织建设,构筑防治腐败工作网络。健全工作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行业监管部门负责、行业协会自律、企业主动参与、社会各界监督的非公有制企业防治腐败工作格局。坚持党组织建设与纪检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工作机制同步完善,切实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纪检组织建设。整合党的监督资源和企业的监管资源,形成纪委组织协调、企业内部监管部门协作配合的防治腐败监督机制。建立非公有制企业防治腐败联系点,培育示范性企业,带动面上工作开展。加强自身建设,培养学习型的纪检监察干部,打造规范化的纪检监察部门,开创服务型的纪检监察工作,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强调纪检监察的工作方式更加突出服务。

(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促进依法廉洁经营。与企业经营理念相结合,以“廉洁、诚信、守法”为核心,引导企业把廉洁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和规章制度的各个方面。与企业文化活动相结合,依托企业报刊、广播、网络等载体和文艺晚会等活动,广泛开展廉洁教育。与法纪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分类施教、因人施教。

总之,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呈现出来的腐败形式多样化。纪检监察工作也越来越有挑战性,如何有效教育、监督、惩治非公有制企业腐败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非公有制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应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發挥职能作用,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纪检监察腐败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纪检监察机构如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纪检监察干部要争做勇于担当的排头兵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纪检监察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