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独生子软性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2018-05-21王亚男
王亚男
摘要:性别角色发展的双性化趋势已是必然,然而在儿童双性化人格塑造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男女儿童的异性人格过度现象,其中男孩的女性人格过度现象称为软性化。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当代独生子的健康成长,对于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类现象及其对策的研究相当紧迫。
关键词:软性化;性别角色意识;双性化;过度
1 软性化人格及其表现
1.1 儿童心目中良好男性形象的软性化
现今的儿童,在祖辈父辈过多的呵护下长大,生活的挫折很少,对于男人身上应该具有的威武雄壮、坚强、说一不二等阳刚人格,没有更多的亲近感。由于现在社会分工变化造成的男女承担传统观念里的异性角色,比如,爸爸的 “勤恳”、“手巧”、“有技术”、“菜烧得好”、“孝敬老人”以及母亲的撒娇换来父亲的关注,这些都使他们非常佩服,觉得父亲什么都会,就是父亲忍受母亲一些无理的要求也被看作是一种良好的家庭美德。所以这些“角色替换”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致使他们心中的好男人形象从周润发、成龙转移到了一些“浑身散发着奶油芳香”、“手持话筒轻柔吟唱”的一些伪娘明星上[2]。
1.2 儿童心理和行为外在表现的软性化
当代多元文化的渲染下,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性别人格要求受到了挑战。儿童心理和行为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反极化特征,比如,男孩身上表现出来的脆弱的 “蛋壳心态”,隔代亲带来的“童化心理”,动作女性化以及遇事胆怯不敢做主等现象特别引人注目[3]。具有关调查数据表明10-12岁独生子在遇到伤心事会哭,受委屈时会哭,被老师批评时会哭的比例达到81%,其中经常哭的占12%。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儿童把遇事退缩看成是种谦让的“美德”,并且不断在生活中表现出这种行为。
1.3 儿童对于生活价值取向的软性化
日益强化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沉溺在繁重的学习中,导致当代独生子将生活的价值单纯建立在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谋求好的职业方面。而忽略了解放天性,去探索自己的天赋所在。
2 軟性化人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多元文化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涌入我国,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的文化体系。再加上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社会竞争的激烈,也让他们为了将来而死读书,无暇顾及和区分这些多元文化的的冲击。所以他们对电视上和网络上一些扭曲的形象选择了盲从、全盘模仿和吸收,逐渐了形成了多重性别人格。
2.2 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代的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围绕他们的是“超级温暖”的家庭氛围,在父辈和祖辈的共同关注下成长。尤其是童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女性的关注中成长,在家面对的妈妈、奶奶的温存,看到的是父亲的勤劳和忍让,而对于父亲在外工作时一些果断和自信的品质却没有机会感受。同时,父辈和祖辈对于小孩的褒扬也更多地局限于他们的“驯服”、“乖巧”,或者是“可爱、听话、不调皮、很乖”之类;对于独生子的 “好胜、胆大、有个性”,则不怎么推崇,或者没机会去肯定这些[4]。久而久之,当代儿童开始以一种听话、接受的方式体验着父母的爱。因此就可能在不断的强化中,形成女性人格特征。
2.3 学校环境和教师的教养方式
现在儿童所处的学校环境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柔弱性,现在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女教师占了多数。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这些可塑性很强的时期,不断接受着女教师的教诲,过多地接受女性人格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地强化着女性的人格方面的特征,使他们缺少男性阳刚气的示范。男孩子之间稍有调皮、冲突,都被细心的女性制止,他们只能规矩地坐着、微笑着、唱着歌谣。因此,现代的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仍然在教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下小心翼翼地生活着,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男性的优势人格特征不能尽情地得到发展[5]。
2.4 大众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代信息技术,确实,现代的信息技术使当代儿童有更多的途径学习知识。可是这也把当代儿童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虚拟的空间里,缺少了昔日和伙伴在户外的接触和玩耍,使得他们表现的更加沉默和胆怯。另外丰富的电视和网络文化,也让他们看到了更加复杂的社会面,使他们接触到了自己都不好决定的性别取向,他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性别取向会更被人推崇一些。
3 软性化人格的对策
3.1 强化现代社会新的性别角色观念, 确定男性美的标准
现在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劳动的信息化,社会对于男女的角色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男性不再要求依靠体力去谋生[6]。但社会对性别的美的标准应该确定,不能因为社会变化而助长男孩身上的 “奶油味”。应该确定适应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引导独生子欢愉地接纳健康的双性化人格角色,按自己的性别特征和自身条件,去追求塑造符合刚柔并济的美的外表形象,由追求外表美到追求气质美、性格美[7]。将那些刚毅、宽厚、潇洒、热情、坚韧的男性特征不断加以强化,并将其确定为现代男性美的标准。同时将那种好胜、胆大、有个性等特征通过父亲本身的榜样加以强化。
3.2 学校要确实实施符合课程标准的活动课程, 增加学生的文体活动
活动课程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非学科性课程[8]。目前推行的活动课程有利于当代独生子有更多的机会去审视现代男性美的标准,这种课程能够更多地体现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这本身就包含着现代男孩应该具有的独立性。另外,学校也要增加各种文体活动,比如让独生子在田径训练、球场驰骋、武术摔打中,领悟到什么是竞争和勇敢,如何潇洒地对待胜负、乐观地对待失败,从而自信地继续拼搏。
3.3 提供条件, 加强日常生活的磨练
男性气质中的豁达、刚毅、沉着、善断以及责任感,绝非在过度照顾中能够获得,必须在自理生活、文化学习的艰苦攀登中,在人际交往的理解或误会中,在偶发事件的磨练考验中去习得、去养成,相反那些被现代一些家长所推崇的听话、驯服、不调皮等特征,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实践活动参与过少所造成。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工作者,应该提供各种机会,加强对孩子日常生活的磨练,从而逐渐克服消极的软性化现象,代之以良好的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真正的男性人格特征。
4 总结
性化现象是在现代的多元文化和社会发展影响下产生的独特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和整个社会的重视。作为父母,应该结合学校和社区环境,运用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性别人格表现形式,促进当代独生子的心理双性化。
参考文献:
[1]赵文进.双性化人格研究:回顾与反思[J].甘肃高师报,2009(1).
[2]李曙光,郑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J].石家庄家庄学院报,2006,8(3).
[3]杨司佼.独生子女与 “蛋壳效应”[N]. 健康生活,1996-10-1 (1).
[4]陈建强.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J]. 当代青年研究,1995 (4).
[5]王军霞. 重视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5 .
[6]郭爱妹.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王学.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 现代大学教育, 2004(4).
[8]宋丽丽,邹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