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白釉黑花牡丹纹瓶略谈
2018-05-21芮雪婷
芮雪婷
磁州窑是中国宋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民间窑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磁窑,窑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的磁县等地。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南宋、辽、元、明、清都各有生产。磁州窑的主要装饰手法是釉下彩绘。北宋末年,磁州窑工匠们将制瓷工艺技法与中国画技法相结合,在白釉上创造出了白地黑花的装饰技法,装饰后的器物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兼用刻、划、剔、填彩不同的技法,将图案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为古代中国瓷器装饰发展开辟的新的道路。
磁州窑梅瓶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贵品种,有人评价为:“磁州窑梅甁之美,独步瓷史”。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牡丹纹甁(图1),便是一件非常典型的白地黑花作品。
梅瓶原称“经甁”,宋代广泛流行在南北各窑,是一种盛酒的器物。磁州窑器物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具,其中酒器占的比重非常大,种类繁多,随着社会发展,有些酒器也从实用性逐渐转换,开始具有装饰品的作用,经甁便是典型代表。作为盛酒器具的经甁,小口短颈便于加盖密封,酒液不易挥发或荡出,宽大的腹部与瓶口的处理能够控制倾倒酒液的流速与流量,下腹渐收的器型使得搬运过程中不易从手中滑脱又便于储运。由于其小颈、环口,丰胸修腹的造型修长优美,并且“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称”,所以后被称作梅瓶。
磁州窑白釉黑花牡丹纹瓶高34厘米,口径3.8厘米,腹径17.6厘米,底径11.2厘米。短束颈梯形小口,丰肩,上腹略鼓,下腹渐收,平底。甁身比例匀称,挺拔修长又不失稳重。整体外部通体施白色化妆土,泛米黄色,以铁颜料绘折枝牡丹纹。牡丹纹样不同于剔刻技法下的形式,吸收了国画中的意匠与笔法,中锋运笔、虚实相间。游走缠绕的枝叶粗细变化,形态各异,表现出中国写意画中神似的意蕴,但又与国画不尽相同,匠人们在汲取国画精髓的同时也将装饰表现手法相结合,茂盛苍郁的枝叶环绕着牡丹花头,看上去很“满”但并不紧密,营造出一种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布局。由于在泥坯干燥之前就要急速绘制,要求工匠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由此形成了简朴豪放的艺术特点,创造出不拘小节却又简练生动的风格。
宋代梅瓶根据口颈部特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而这件梅瓶“短束颈梯形小口”的特点便是宋瓷梅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一类。除此以外“短束颈卷唇小敞口”也是一类典型代表。梅瓶的口部虽然形体小,但对梅瓶的造型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短束颈梯形小口”略高的口部以及硬朗的边缘,都与圆润饱满的瓶体形成鲜明的曲直对比,更有一种形式的美感,造型更加丰富。对于这件器物来说,这种略高的“梯形小口”相较于“卷唇小敞口”更能衬托出主体瓶身修长的特点。宋代梅瓶藝术特色的形成也与器物造型的轮廓线密不可分。宋瓷梅瓶的轮廓的共同点是,肩部线条在向外转折过渡时,做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的处理,在这件作品中,圆弧肩以及向外斜出的方式使得肩部向下伸出,逐渐过渡到腹部,形成一种溜肩之态,宛若一位古典美人。这样的器形没有过大的腹部,以柔和内蕴的形象体现隽秀妩媚的体态。宋瓷梅瓶造型艺术风格不似唐代匠人们用饱满圆润的弧线来体现器物的丰硕敦厚,而是用曲中带直的方式来体现形体的清秀挺拔,可以说这是宋瓷梅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肩部曲线过渡到胫部直线,不仅能够强化梅瓶修长挺拔的特点,同时也增强了瓶身的支撑力,使得烧制时不易变形。
白地黑花绘是磁州窑特有的装饰方法。磁州窑地区具有丰富的陶瓷原料资源,如制陶用的大青土、白土,化妆土原料白碱、斑花料等易于开采,成本低廉。但由于磁州当地产出的瓷土不够细腻,颗粒粗糙,色泽上呈灰色或灰褐色,为了掩盖瓷土本来的颜色与杂质,于是工匠们发明了一种工艺:刷化妆土,即先把胎体做好,然后在胎体上挂上一层白色化妆土,用斑花料在器物上进行绘制,最后罩以透明釉进行烧制,通过这种粗瓷细作的方法能够改进瓷器的外观,提高瓷器的白度和光洁度。磁州窑以施化妆土为最基本的工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更多的装饰设计。
宋代磁州窑梅瓶纹饰种类繁多,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如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和文字纹等,而植物纹则是宋代梅瓶纹饰题材的主要类型。植物纹样中,牡丹纹与莲花纹最流行,尤其是牡丹纹,盛行南北。宋人尤爱牡丹,无论是诗书画还是器物装饰,都能见到牡丹的身影。牡丹象征着吉祥富贵,人们通过这一种意向,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用作主题纹样的植物纹有缠枝式、卷枝式、横枝式和折枝式等不同样式。这件白釉黑花牡丹纹甁上的纹样便是一枝折枝牡丹。折枝牡丹通常是将花头朝上,枝叶充实在周围空间,形成饱满但又透气的主题装饰。影响梅瓶纹饰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风俗习惯、社会意识、政治制度、梅瓶的功能、纹饰的意义等。宋代梅瓶纹饰的整体布局也各有不同,包括:横向分层式、纵向分块式、通身连贯式、散花式、绘画式、综合式。而这件梅瓶便是随宋代文人画兴起后,发展出的绘画式布局。这种方式及其考验匠人们的绘画公里,更多的是讲究作画的笔法与纹样的意蕴,强调纹样在整个器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神形兼备、诗情画意的风韵。宋代“以文兴国”,文化艺术非常发达,正是受到这样一种社会文人风气的熏陶,才创造出器型端庄,纹饰秀美典雅的宋瓷梅瓶。
这件梅瓶,无论是比例协调,修长不乏质感的器型,还是甁身上那一枝轻饶曼舞的牡丹,在匠人们的手中,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丰肩斜直胫的瓶体也许不若其他鼓腹、敛胫、足处外撇的梅瓶那般修长婀娜,如果说梅瓶是一位曲线玲珑、亭亭玉立的二八少女,那么这件作品则更像是一位端庄典雅,轻裹素衣,低头敛眉也无法掩盖其芳华的女子。白釉黑彩,在带给人们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更多的却也给人一种沉静之美。这件作品,上面凝聚的是几千年前工匠们的智慧与情趣,将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这样一件古典作品,即便放到现代风格中来看,也毫无违和感,简约大气又不失内秀雅致,带着一股“文艺范”,古代文人的风采与匠人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梅瓶自创烧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主要是作为具有实用性的盛酒器而存在,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化出如陈设、陪葬等具有观赏性的功能。宋代梅瓶的造型受到盛酒功能及风俗的制约,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样式,具有修长挺拔、内敛端庄的时代特征。而其丰富多彩装饰纹样以及秀美的造型也使得其逐渐转化为具有观赏性的器物,为后来各朝梅瓶的发展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