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8-05-21谢连基
谢连基
摘 要: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常见境遇是物质条件较为充裕,但精神生活却极其匮乏。由此一步步发展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常年在外,久而久之,一些留守儿童对父母便有了一种陌生感,渐渐发展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上述初中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我县各乡镇中学留守儿童占总人数庞大的现状,我们决定对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一次较全面较深入的研究,以找到问题所在及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多有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甚至是独自生活。在他们处于性格形成的重要年龄阶段,却相对比较孤独,往往出现问题时缺乏及时而有效的引导。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一)道德意志薄弱,行为出现偏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经不起各种诱惑,拿着父母的钱去网吧,去买零食、买奢侈品与同学攀比等等。还有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家不听管教,在校不遵守纪律,并出现旷课、逃学、打架等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些恶习,不加管教他们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传统道德意识淡化,个人主义突出
在农村地区,青少年尊老爱幼等传统意识淡薄,留守儿童表现得尤为突出。大部分农村的留守儿童没有尊敬老人的习惯,在他们看来,祖辈“心疼”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个人主义思潮盛行,很多留守儿童以个人为中心团结协作能力较差。
(三)理想主义弱化,享乐主义滋生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外界不健康文化产品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理想弱化的现象。表现在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漠,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不感兴趣,崇拜的是大明星和大富翁。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相信“读书无用论”,认为多挣钱才是王道,人生来就是用来享受的,有钱尽情的花,有时间尽情的玩。享乐主义蔓延开来,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四)心理问题突出,逆反心理严重
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五)社会环境的影响
留守儿童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在家庭中,他们的父母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边缘的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在学校中,他们经常受到其它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如果他们的诸多问题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效果,对社会也是一个隐患。为此,家长、政府、学校都有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心尽力。
(一)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往往就是农民工,这些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的教育,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能成为自己推卸责任的理由。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与老师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二)政府应有所作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没有当地户籍,交纳不起高昂的学费,难以跟随父母到暂住地入学,只好留在原籍接受教育。政府應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消除对农民工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歧视,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孩子平等的教育权利,真正做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三)学校给予高度重视,老师注意有效引导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家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力。
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通过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等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给予留守儿童的心理的慰藉,善于发现和表扬他们的优点,由此增强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让他们心里感觉到别人的关爱和赞许;同时细心观察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良问题,及时与学生的监护人取得沟通,必要时走访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如何关心孩子、正确引导孩子。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文体娱乐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校园生活的温馨,营造良好的、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他们减少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减轻心理压力,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中获得自信和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以温馨的校园生活弥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陷。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鼓励、吸收留守儿童参加课外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得到关心,感到温暖。
参考文献
[1]朱光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文学教育
[2]姚桂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平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