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渡之战看曹操与袁绍的用人之道
2018-05-21闫骏花李治寰
闫骏花 李治寰
摘 要: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争,也就是东汉末年。这一场战争也是当时三国大大小小战役中以少胜多的一次经典战争,曹操以八千的兵力就直接击溃了袁绍的几十万大军,从而为曹操日后占领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什么曹操能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战胜袁绍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非常善于用人而袁绍则不善于用人,笔者在本文就两人的用人之道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并且得出“善用人才者才能得天下”的结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官渡之战;用人之道;战后分析
一、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想必大家或多或少了都解一点,公元20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也就是如今的河北,当时的袁绍占据北方兵强马壮,所以袁绍就想在官渡把曹操打败,可最后曹操采取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大火将袁绍的粮食烧的一干二净,然后乘胜追击,大大削弱了袁绍的军事力量,取得胜利,扫除了统一北方最大的一个障碍,官渡之战的胜利,使曹操一统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这场战役也留给了后人许多深思的东西。
二、粮草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这里就能够体现出粮草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其实官渡之战最主要决定成败的因素还是粮草的问题,通过对小说《三国演义》的研读可以知道,袁绍兵力充沛粮食也充足完全可以在这里耗死曹操,可曹操的情况却截然不同,曹操粮草不足,希望快速解决战争,加上兵力也严重少于袁绍,所以对整个战局的分析可以看出曹操还是处于不利情况的。针对这种情况来说,袁绍就应该挑选重要的将领去保卫粮草的押运,必须确保粮食在粮道的运送途中能保持畅通无阻。如果粮食一旦受到了敌方的重创,那么优势必然倒转,在之前,袁绍手下的谋士就跟袁绍说粮食的重要性,应该细心提防,然而袁绍却派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去看守乌巢的粮仓,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为自己献出良策的谋臣,使得自己的谋臣转而投靠曹操,并且帮助曹操制定了如何偷袭乌巢的计谋,因此曹操派出奇兵突袭乌巢,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仓,使得袁绍军心大乱,没了后续的补给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袁绍的部队溃不成军,一路逃命,也正因为官渡之战给予了袁绍沉重的打击,使得袁绍没有跟曹操一夺北方的实力了。
三、用人之道
对于人才的善用以及听信良言,是成就大事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事业能否走向成功的保证,这一点也是被历史佐证过的不变真理。在这里笔者分析官渡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尾,其中最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就是在于善用人才的问题。在整个官渡之战的过程中,对于用人这个问题上,曹操和袁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任人必用有贤才的人,而袁绍则是任用自己的亲人。任用有贤才的人必定会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然而那种专门任用自己亲人的人来说必定是武断且专行的人。就官渡之战本质上而言,其实就是曹操和袁绍因争夺地盘从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可光从表面去看待这场战争,则是因为袁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感到不满而发动的军事行动。作为战场的主帅来说,在最后的决战时刻必须要充满勇气、成竹在胸,这是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这种自信从何处而来呢,往往就是来自对谋臣良言和良策的采纳,凭借者众多谋臣的集体智慧,并不是靠自己的盲目判断,可视官渡之战中袁绍并没有看清这个重要性,从而为官渡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1袁绍用人之道
就袁绍用人而言,袁绍的三个儿子还有袁绍的一个外甥,全部都是一些没有才德的泛泛之辈,可是在袁绍的眼中看来,亲人就是亲人是远比外人更可靠的,于是袁绍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留守在自己的旁边,这明显是想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这是严重违背了古代“立储以长”的古训,这也是袁绍引起自己家族内部互相争夺权力的原因。袁绍对于重臣的任用上,往往都是任用自己的亲族,却不采纳谋士的良言,其实袁绍的谋臣非常之多,但一向刚愎自用的袁绍对于谋士的忠言以及良言就是不采纳,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虽然袁绍优势很大发动了官渡之战,但是完全没有人才方面的取胜基础,光从这里就已经看出袁绍在开战之前已经输了曹操一步。
3.2曹操用人之道
相对于袁绍而言,曹操在人才任用的这方面完全是不一样的,曹操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将士以及谋士,并且曹操积极听取将士以及谋臣的建议。对于曹操来说始终坚持自己“任人唯贤”的方针,不仅仅对己方军队里面有才能的人委以重用,当时有不少人从袁绍部队投诚过来,曹操也能采纳他们正确的建议方针。决战前夕,曹操采纳谋士的建议,制定了迅速解决战争的策略,这样一来使得军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开战之前就赢了袁绍一招。官渡之战开战之后,曹操军队迅速结束战争的策略没有得到实现,于是双方就对峙在官渡,这样的战争局面对于曹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于是曹操军力渐渐的乏困,粮草也日渐不足,于是曹操就想回兵许昌。因此曹操写信给荀彧,问荀彧对这个情况怎么看,荀彧对当时战局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后,建议曹操继续作战。这样一来曹操也就下定了官渡之战的决心,重新稳定了军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袁绍所迫害的谋臣许攸,非常厚待,并且采用许攸火烧乌巢的建议,从而使袁绍官渡之战被曹操一举击溃。在官渡之战决战之前,曹操和袁绍分别作为双方的统帅,曹操接纳人才,听良言,袁绍却是排挤人才,重亲族,两人对于人才的任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袁绍刚愎自用,排斥人才重用亲族,不听取谋臣的良言,从而使本来巨大的优势消失殆尽。可是曹操在决战之前,就积极听取谋士的建议,因此为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如此,在袁绍死后,曹操还是能够继续采纳谋臣的建议,在自己的地面上发展经济体恤民情,休养一段时间,等粮食筹备充足,再去进行下一步的战略计划,消灭残余的军事反抗力量,在这之后的战役中,也同样能够体现出曹操善用人才的才华。
四、双方分析
4.1失败一方进行分析
从袁绍失败的一方来分析的话,不难发现,不任用人才、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是其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任人唯亲也是袁绍注定失败的必然结果。袁绍失败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就是: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定是善于任人、能够采纳良言、有宽广度量的人。然而那些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不听取采纳他人建议的人注定是不能成就霸业的。
4.2胜利一方进行分析
对曹操这胜利的一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任用人才,采纳良言这些都是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因素。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那种完美无缺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进而来弥补自身的缺点不足。曹操正是这种人,具有宽广的胸怀,采取他人的良言,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力量,才能使自己在乱世之中不断的壮大起来。
五、总结
综合以上文章所述,读者可以知道,官渡之战中曹操善于任人,采纳良言,即使在自己兵力远不如袁绍的错情况下,最后还是击败了袁绍。也从而通过这场战役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得人才者才能得到天下”。官渡之战结束之后,曹操一统北方,为整个北方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是袁绍成全了曹操,让曹操成为了一代枭雄,就我国历史对曹操一统北方的这个卓越功绩还是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国联.从官渡之战看曹操与袁绍的用人之道[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1):71-74.
[2]赵金朋.再论官渡之战中袁绍失败的原因——从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问题说起[J].考试周刊,2018(11):69.
[3]陈富松.小议《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03):53.
[4]汤瑭.“镜子”曹操[J].第二课堂(初中),2012(01):62-63.
[5]崔军红,冯艳艳.官渡古战场新解[J].中国地名,2016(11):22-23.
(作者单位:1 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2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