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探析
2018-05-21田丹丹邹成于洋
田丹丹 邹成 于洋
摘 要: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了广大人民的诉求和期盼,突出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了制约发展的症结,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是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绘就了未来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首先也要有一个以什么为中心发展的根本问题。离开了这一思想,我们的发展就会失去或偏离发展方向,发展就会出问题、走弯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指导原则则是始终不变的。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根本指导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五大发展理念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多层面实现形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立场。习近平也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体是人民,依靠力量也是人民,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就此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因此,发展作为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动力,必须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否则极有可能造成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传统的发展思想产生了种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GDP增速为中心”,就是单纯以GDP的增长速度作为衡量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忽略人民群众的实际收益,结果导致了结构失调、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问题。二是“以权力为中心”,就是只重视权力对于发展的“指挥棒”作用,忽视发展的规律性与动力源,结果导致了官僚主义、政绩工程、腐败多发等问题。三是“以少数人为中心”,就是过于关注少数人、少数群体对于发展的参与程度,忽视调动大多数人的创造热情,结果导致了贫富分化、正义缺失、民生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看到,这些传统的、过时的发展思想是有悖于唯物史观的,不但促进不了发展,还会降低人民群众对于发展的期待值与投入度。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发展思想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要求我党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从而能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指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核心的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实质是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的肯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贯立场。在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就以其缜密的思维和超前的眼光,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予以精辟概括,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民力量发展未来前景的洞悉与展望。习近平明确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关于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具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曾多次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从唯物史观高度对群众中心地位的精确概括。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习近平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予以深入阐释,他指出:“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是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与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双重身份的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对于全体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其给予系统阐释和极高评价。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对人民主体地位给予肯定外,还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转型期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状况,对人民的主体地位作出更加透辟的全新阐析。
二、“以人民为中心”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抽象的、静止的、空幻的人,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人学观,强调“人民”是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实践者、行动者、生产者、改革者。它强调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还要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它还强调人与外部世界的辩证关系,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理论逻辑,进一步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实干作风,应毫不动摇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
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主体。人改革就意味著要变革旧有的某些利益关系,必然会触及某些集团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遭遇到各种阻碍。同理,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遇到的各种阻力和困难必然会更大、更多。如何破除这些阻力?习近平认为,就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当前社会主义改革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成功突破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习近平指出,在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作出各种决策的时候,应当认真想清楚人民群众的境遇如何,了解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我们的改革,只有对群众的期待和声音进行深入了解,才能真正掌握政策制定的关键,从而使顶层设计符合科学化的原则。另一方面,突破利益固化也需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从而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换言之,要突破各种利益集团所设置的重重障碍,打破各种利益的条条框框,就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借助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可见,只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其力量和才智,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人民群众是社会创新的主体。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不断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新潜力,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其在各行各业进行积极探索,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习近平一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一旦“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习近平对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作用,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我们党应该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使广大群众真正在选择的过程中、利益的追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创新主体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个问题,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对“人民群众所表达的意愿、所创作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
三、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路径探析
(一)坚持与发展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凸显人民主体性的思想。群众路線是落实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法宝,必须始终坚持,着力提高;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必须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聚焦人民利益,做好群众工作,自觉摆正同群众关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力量支持,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在践行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一方面,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求真务实”即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的过程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敢于讲实情、办实事,不欺上瞒下,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从而杜绝一切“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党员干部的政绩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完善依法治国机制,真正保障领导干部树立起群众路线的思想。一些党员干部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就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私利,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严以律己,自身做到清正廉洁。
(二)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建设
我们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进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必须赋予人民群众真实权利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首先,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真正地享有民主权利。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在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用制度是保证人民获得平等地参与权、话语权,不因社会地位或其他的外在因素导致不公平的参与。其次,完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监督机制。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理应群众负责监督。要用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人民群众敢于对领导干部的“不作为”进行监督,进而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分配制度,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此外,还要解决好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体系,这就需要提供的有效就业渠道和就业服务、更惠及人民利益的医疗改革、更公平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提供的服务。具体来说,一方面,习近平特别强调人民利益的地位,认为人民利益应当居于核心地位。他多次指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和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相应提高,过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生活”。换言之,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应当居于核心地位,各项方针政策应当以为根人民利益本。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应当通过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他再三强调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关键还要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从严治党,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永葆党的本色,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坚持以民为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要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参考文献:
[1] 贾飞飞, 郑礼平. 科学把握“共享理念”与人民主体性关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6(05).
[2] 储峰苏, 流芳. 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 党的建设. 2017(04).
[3] 王增杰.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 人民论坛. 2016(04).
[4] 陈朋. 以人民为中心: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价值之核[J]. 南京师大学报. 2016(06).
作者简介:
田丹丹(1994.8—),女,安徽省滁州人,杭州市西湖区浙江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研究生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