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8-05-21张为付陈启斐
张为付 陈启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是经济体系的基石。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就必须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要素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完成江苏本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目标。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强化产业间的正反馈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凭借低要素价格优势、区域优势以及政策红利,主动嵌入全球制造网格,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承接欧美发达国家的订单,推动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种方式主要是以规模化生产为竞争手段,以低端要素为竞争优势,依靠价格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及宽松的环保政策,形成强大的低成本生产和竞争能力。同时,在国内外市场扩张的情况下,江苏企业又通过资产抵押和相互担保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进行跨区域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迅速推动各行业的产能扩张,抢占国际市场。
这种发展战略主要是利用国外市场,培育自己的工业体系,在一定时间内使得江苏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制造业产能,但随着贸易摩擦加大和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日趋衰竭,增长的动能也在逐步减弱。同时内部经济中的风险不断积累,主要表现为企业互保引起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引起的经营风险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引起的升级失败风险。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也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进程。
尽快启动第二波全球化战略——发展基于内需经济的全球化战略显得十分重要。这一战略实施的核心是培育本土市场,利用广阔的内需规模发挥逆向“虹吸效应”,吸收国外高级生产要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强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一是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江苏目前过剩的一些产业,在欠发达国家还没有饱和。如果把國内相对过剩产业转移到这些地方去,既能帮助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又能解决江苏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二是可采取稳健的手段,降低企业用工、要素、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稳定实体经济的基本面,降低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三是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完善科技创新制度,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转化效率,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向实体经济上游延伸产业链长度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必将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主动拓展产业链的长度,通过增强研发和设计能力,将价值链高附加值的上游环节融入到实体经济。
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创新环节长度。一是建立现代产业集聚区,加大对园区企业的政策倾斜。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融入全球供给链和国际创新链,再通过反向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园区内相关企业的发展。二是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本地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试点计划,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为重点,打造一批全球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三是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计划,鼓励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延伸产业链长度提供体系支撑。支持高校院所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主动申请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各学科的科研中心和高端实验室。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
建立科技创新载体、优化原创性技术创新平台,为延伸产业链长度构建战略支撑点。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施科技服务业升级行动,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建设。通过建立科技服务中心,促进科创产业的网格化、扁平化、专业化和模块化。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中心等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在高新区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特色基地,开展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
强化现代金融效率,扩展实体经济产业链宽度
现代金融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优化增长绩效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当前,由于缺乏理财工具,多数居民把钱放到房地产和金融理财里,导致资金在金融行业内部空转,无法融入实体经济中。
金融资产的空转导致制造业企业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限制性条件过多,进而导致实体经济产业链宽度不足,影响产业内生的调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要强化现代金融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门槛。鼓励企业上市,减少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同时,由政府牵头引入社会资本方,通过PPP项目的形式,建立产业基金,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非金融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各种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并购重组基金,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为初创期和高成长企业、困难企业并购重组等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着眼于优化居民投资理财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高储蓄向资本的转化效率。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
增加人力资源存量,拓展实体经济产业链广度
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行业的人力资本存量。由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收益率倒挂,拉大了行业收入水平的差距。这种行业间收入水平的差距,使得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足够的优秀人才,形成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的错配现象。80后、90后毕业生更愿意去银行等服务行业,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人力资本的匮乏导致产业链广度不够,实体经济只能在粗线条上进行分工和生产,难以实现产业的柔性化和高级化。
为了拓展实体经济产业链的广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本地农民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第二,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让具有专业技能的蓝领工人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舒适生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引导人力资源回流到实体经济。第三,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企业家是实体经济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等各种高级生产要素的主要组织者,更是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主要贡献者。保护企业家的利益,要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