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 +”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2018-05-21陶慧

求知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陶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

“机制”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动作原理,现普遍认为是一种经过有效工作方法的积累和经验总结,不因领导改变而消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权威性、制度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按教育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划分成若干模块,在一定机理作用下各模块相互作用支撑,形成较稳定的关系及互相环绕促进的过程和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在高校党委决策指挥下各部门建章立制,分工合作,互相促进且相互约束的协同育人的总和。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加,其深层内涵是互联网通过跨界,与各行业进行有效整合变成新的产业模式或生态方式。“互联网+”时代,网络全球化、虚拟化、便捷化,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甚至导致意识形态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需要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线上线下开展相关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利用网络的技术革新,而是基于教育地位与学生平等,教育理论基础深厚,网络信息技术熟练的条件下,全方位全视觉全过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的正确指导。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全球性”给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严峻考验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人生黄金阶段,对正确科学的“三观”树立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空间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的人类“地球村”,网络上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肆意传播,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受不良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价值冲击,而学生又缺乏辨别是非、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腐蚀,容易被各种思潮和价值取向所左右,思想变得支离破碎,从而淡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影响远大理想树立。

2.网络“快捷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固定课堂为阵地、统编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师理论讲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言传身教的教育过程中赢得学生尊重,树立权威,做好学生人生的向导。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与信息通信的高速发展,网络快捷属性更加明显,学生接受外界信息时间短,途径方式多,教师课堂转述的新闻时事等内容在学生面前早已是旧闻,网络去中心化趋势打破了过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优势,从而严重削弱了教育主体的信息自信和信息主控权,甚至部分教育者由于自身的网络知识缺乏,信息的滞后、不对称,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形象有很大影响。

3.网络“虚拟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

网络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影响着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长时间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导致性格冷漠、情感缺乏等心理健康问题,而人际关系的疏远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人格的分裂;在虚拟隐匿性的网络环境里,少数大学生随意口出污言秽语,类似“卧槽”“然并卵”“尼玛”等粗鄙的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部分大学生不以此为耻,反而觉得是一种个性和时尚;部分学生发布虚假信息,扩散小道消息,发表不负责任言论,干扰网上信息传播秩序;部分学生上传或录制违背公俗良序小视频,靠哗众取宠吸引点击率,损害网上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稳定,以致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的网络暴力事件常见报端。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面临的机遇

1.网络“开放性”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三固定”,即固定时间、固定教室、固定学生,按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开课,教育空间窄、活力小,教育效果不明显。而网络覆盖面广,开放性强,空间无时间约束要求。高校教育者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拍摄上传教学视频、制作微课赏析等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教育空间。受教育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和浏览信息,不再受到课堂学习等限制,网络空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将传统固定的教育模式拓展成自由灵活的学习空间,改变了以往教育灌输、机械说教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受众面更大更广,丰富的教育资源取代了传统的说教,学生更易接受和贯彻,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成效和影響。

2.网络“即时性”増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网络舆情是监控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共性思维体现,对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具有高度可信的重要参考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充分捕捉网上舆论信息,从学生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事件中,研判大学生思想倾向。但由于网络匿名注册登录,隐藏了身份的大学生在网上发帖无所顾忌,有的指桑骂槐,有的移花接木,有的举报揭发。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觉悟,早发现、早引导、早预警,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此外网络具有即时属性,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非常时期也能起到关键“喉舌”的效果,高校通过官方网站、微博、 QQ群、微信平台等即时与社会和学生沟通交流,发布声明,能解决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公共意见不明等问题。

3.网络“共享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是思想政治课堂的标准配置,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形式较为单调,资料更新缓慢滞后,效果不够理想。“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由于网络的拷贝复制属性,多媒体课件运用、形象可爱的卡通教育短片等,这种声图并茂的教育载体和鲜活的教育形式,给学生带来感官享受和视觉的冲击,既提高了思想政治吸引力,又增加了学生学习主导性。此外,高校通过建立网上道德讲堂,开展网上最美员工评选,推送党建理论知识,直播主题团日,优秀校友事迹介绍等,把传统的日常事务转变为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素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

(一)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钙片”,是不断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一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要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要结合“互联网+”特点,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和网络技能的培训,打造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又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二是专款专用: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高校要设立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基金,保证网络设施安全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投入,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网络信息安全专项经费,用来维护网站的日常运行和研发创新,巩固社会主义网络阵地,建立高校校园网络体系;三是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成立校领导任组长的网络安全领导小组,依据法律法规,制订学校网络管理制度,网络部门加强人防技防结合,及时更新网络杀毒软件,阻止网络中各种有害数据的非法侵入。

(二)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

引导机制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血剂”,引导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宝。一是“双线”引导:线上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学校论坛、贴吧、微信平台等载体引导学生,以高度的政治情怀关爱学生,及时消除舆论影响,防止事件扩大化。线下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研判网上热点信息,分析现实情况,提炼学生关注焦点,引导学生客观分析筛选网络信息,培养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观念,引领学生塑造美好的心灵;二是学生社团引导: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治组织,在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高校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建立学生网络自律协会和各类网络社团组织,开展“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等绿色上网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学生社团组织中;三是品牌文化引导:高校要发挥文化育人的载体作用,大力加强校园环境软硬件建设,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区域特色,建设校史馆,荣誉厅等特色文化走廊,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民族精神,在休闲中品味历史文化,陶冶情操。高校要挖掘校本资源,精心设计校园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校园活动。

(三)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情监控机制

舆情监控机制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消炎散”,是预防和纠正高校学生主流价值偏离道德行为的教育防范手段。一是建立监控领导小组:高校应设立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各职能部门为组员的舆情监控小组,制订监控内容标准,明确监控对象范围,接受网上监控和举报受理工作,从源头上消除有害信息赖以传播的基础,压缩影响社会稳定等流言蜚语的生存空间;二是组建舆论引导队伍:高校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和中层干部中,选拔培训一批熟悉新媒体工作且政治意识高、文字功底好的同志,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设计网络议题、撰写评论文章,及时转发国内外重大时事、校园新闻、主导议题或评论文章,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三是组建学生舆情监督队伍: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生产主体,高校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学干部先进性作用,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对网络空间多元的思潮、多样的文化进行比较关注,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及时过滤错误的、非法的信息,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把校内网络空间打造成大学生启发性、讨论式、高效化的互动学习平台。

(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康复液”,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生成土壤。一是成立评估小组: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以专家、高校、学生组成的评估小组,定期对辖区高校检查评估,有条件的地区可委托社会机构评估,以保证评估程序公正,结果科学;二是确定评估内容:评估内容一般涵盖高校思想政治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硬件设施运营建设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评估,内容包括组织架构、部门设置、实施过程、组织制度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侧重将专业队伍结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网络教育能力等作为评估主要指标,硬件设施运营建设侧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的评估,如网站栏界面设计、内容链接、响应速度、网站吸引力等;三是研判评估报告: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目的是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体检”,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要重视体检结果,分析体检报告,对症下药开出“药方”,把评估报告作为今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

[2]赵 君,张 瑞,白永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回顾及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13-19.

[3]包海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问题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3.

[4]郑国军,刘武成.网络诚信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

[5]陶 慧.“药德”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33):190-193.

[6]陆 挺,杨文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机制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118-121.

[7]冷天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7(9):172-173.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