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18-05-21于冰张硕张阳
于冰 张硕 张阳
一、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化,缺乏客观性
高校经管类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通常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但这些课程的考核形式仍然由院系课程的任教教师评定。但实际上,实践课程主要的实习地点是在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企业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社会、学生甚至是家庭都应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形成以企业评价为主体,学生自评及教师评价全方位参与的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贯穿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2.评价指标不健全,缺乏全面性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健全,学院也缺乏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因而在经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高校应该根据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学生的个性需求等,在企业实习表现评价指标之外,形成横纵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尽量实现评价体系的全面、公平和客观。
3.评价方式形式化,缺乏真实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评价过程形式化。第一,本院教师无法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仅仅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及企业的时間表现鉴定很难真正给予真实客观的成绩;第二,在考核过程中,并没有把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导致二者严重脱节。
4.评价导向结果化,缺乏持续性
目前高校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呈现结果化导向——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虽然这种导向有利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但缺乏对创业课程、学习方法、教师队伍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关注,缺乏阶段性的考核。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不应采用单一的导向性测评,要充分体现个体的差距,集中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突出针对性、客观性及全面性。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评价体系改革措施
1.构建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社会创新创业能力培训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形成真实客观的结构,需要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要实施第三方质量评价,形成学生自评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2.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第一,考核的内容应该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建立个性化的考核标准,并多渠道地对指标体系进行反馈评估;第二,应结合学生长期的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制订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学分置换制度,将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学分,为逐步从弹性学制向完全学分制改革创造条件。
3.变革创新创业考核内容和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考核应采用全方位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不仅包括实习实践表现,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创业率、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表现及成绩、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级及次数等,对学生进行360度全方位绩效考核。通过实行弹性学分,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折算成学分,从而提高考核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4.评价导向结果性与过程性相统一
评价体系的导向性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是否能够真正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效果与过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立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高校经管理专业教育要把“双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离不开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样化、评价导向合理化和评价方式完整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测评体系,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创业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意识上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思维,真正完成高校的“双创”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继中.论现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9).
[2]薛 浩,陈万明,张 兵,等.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反思与对策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