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树立四大理念
2018-05-21杨红军
杨红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希望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展实体经济是一大着力点。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脊梁,推动重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板块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构建重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四大理念。
从“高速”到“高质”,树立“品牌为先”的理念
当前,制造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由于缺乏自主品牌,缺少核心技术和高端科技人才,导致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较弱,高端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占有率较低,整体上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随着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生产成本上升,加之欧美制造业回流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兴起,国内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低、市场需求空间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等传统优势持续减弱,外延式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企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提上日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品牌、质量、标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的行业标准占全球的90%,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不到1%。软实力不足阻碍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做大做强制造业的必由之路。重庆必须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建立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挥质量品牌示范作用,将重点产品、重点产业、新型产业纳入“国家名牌计划”,争创名牌产品。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协同发展,主动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规则制定,提升制造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让更多的重庆品牌享誉全球。如此,我们的制造业才能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制造”到“智造”,树立“创新为要”的理念
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质量、动力、效率三大变革,核心是创新。创新需要投入,需要时间,创新成果转化需要资金和平台,这既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又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从而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是既要“育苗造林”,更要“提质增效”,这样创新才有强力支撑。要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搭建孵化平台,促进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开花结果,各类创新研发成果破茧成蝶。要“敞大门”——真正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原创;“松闸门”——优化创新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关铁门”——严格“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踩油门”——整合落实各项惠企政策,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让企业创新有优良的土壤、水分和空气。
二是既要集聚资源,更要“发酵”成果,这样创新才能率先突破。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绿色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校、企、研”合资合作,推动“产、学、研、用”落地生根。创建有平台,有资金,有政策和优良环境的创新生态系统,让企业在创新中探索新路,在高质量发展中积极作为。
从“污染”到“无染”,树立“生态为本”的理念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对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讲话语重心长,振聋发聩。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制造业一方面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必须“激浊扬清”“去芜存菁”。
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数量型扩张的传统制造业发展道路已经不可持续。因此,必须以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化,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一方面,“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通过建设绿色智能化工厂,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园区,着力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产业,降低单位产品增加值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另一方面,“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制造业从“污染”到“无染”,需要通过“环保风暴”查处整治规模粗放、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型企业,通过市场“无形的手”倒逼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向高端技术领域转型,最后实现有限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住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
从“用力”到“用心”,树立“以人为基”的理念
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障碍是观念和人才。
观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目标和战略思考,被习惯思维束缚了手脚;二是在一心想着“铺摊子”、追求“短平快”的浮躁心理作用下,失去了“一切皆有可能”的敏感;三是“见利忘义”,假冒滥造,不讲诚信丢掉了信誉。怎样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拓创新,这是每个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精气神”。
创新离不开人才,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人才,整个社会应大力培育和弘扬“敬业”“精业”“奉献”“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努力把品质从99%提升到100%,这才是大国工匠的品质与追求。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万人计划”“鸿雁计划”等各类人才工程和项目的作用,既要引人才,更要留人才,只有集聚人才、人尽其才,创新才有源头活水。我们要通过引项目与引技术相结合,引产业与引人才相结合等措施,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建設一支具有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的劳动大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重庆才能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一切创新资源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系巴南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区经信委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