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史课本“立起来”、红色资源“活起来”
2018-05-21马仁秒
马仁秒
[摘 要]党史教育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无论是高校课堂的党史教育,还是校外的红色资源宣传教育,由于某些原因,都难以发挥应有的党史教育功能。因此,本文以高校党史教育与红色资源的融汇为着眼点,剖析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进一步探索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校党史教育;融合;探索
[中图分类号] D4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4-0047-03
党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诸多方面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党史教育历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党史工作需要下功夫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1]
然而,随着“90后”“00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高校党史教育受到了诸多挑战。一方面,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缺乏集体意识、追求生活享乐的自身个性,亟需党史教育的浸润与净化。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而言,现在高校的党史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说教式教育上,难以适应新一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新变化,党史教育应有的育人作用很难发挥。
因此,如何让党史课堂“活起来”,增强党史教育的有效性,是当下高校党史教育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受到众多关注。同时,近几年来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引起了高校党史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关于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的研究屡出不穷,阐释了党史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历史观、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党史教育的弊端,并提出了高校党史教育的创新思考。但是大多关注于高校党史教育的自我调整。要使高校党史课本“立起来”,红色资源“活起来”,要使高校党史教育与红色资源相融汇,必须探索党史教育的新途径。最终形成党史教育合力。
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改善扁平化教育模式,让党史课本“立起来”。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一般停留在对课本简单的理论讲解或者视频赏析上。此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使大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历史知识,全面完整地把握党史体系。但是,教材内容的枯燥单调,讲解方式的呆板,容易使高校党史教育陷入扁平式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大学生对党史的兴趣,更难以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而红色资源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如果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中,可以使大学生抛开书本,走出课堂,投身到有趣的红色遗迹中,去现场感受和触摸“历史”。这种互动的教育模式相较于一味灌输的扁平式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大学生内心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方面的理解,从而使党史教育“课本”在实践教学中变成“立体书本”。
(二)有利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激活红色资源的教育潜能。红色资源数量丰富,但已经开发利用的红色资源比例却较少。已开发利用的纪念场馆,由于参观人数较少、研究力量较为薄弱、讲解没有深入党史精神内涵等原因,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红色资源的教育潜能尚待进一步挖掘。高校党史教育与红色资源的融汇,能进一步促使高校方面对红色资源的关注与研究,推动红色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开发与利用。同时,双方的互动交流,也促使高校党史研究力量的整合,增强纪念场馆的研究力量,提升党史研究的水平,充分挖掘党史精神内涵,为宣传红色资源夯實理论研究基础。此外,高校党史的教育实践活动,还可以为红色纪念场馆带来大量参观者,能够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纪念场馆影响力的增强、年轻参观者的增多,也会促使纪念场馆对展陈、改陈、讲解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可以形成良性发展。
(三)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党史教育的“整合效应”。当下,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与宣传较多,但都各居一隅,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红色纪念场馆与高校党史教育的有机融汇,在一定程度上,对党史宣传、研究的人力与物力,进行了部分的有效整合。在当今社会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此“教育合力”能更好地推广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党史教育的党史育人宗旨,实现两者的“双赢”,从而发挥党史教育的“整合效应”。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的可能性
红色资源与高校党史教育虽属于不同领域,然而两者的教育内容、所包涵的精神内涵却具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一)教育内容的相符性。当前在高校思政课程中,本科院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中共党史教育的内容蕴含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课程之中。而高职院校的党史教育则依赖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贯穿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历史这三个方面结合为一体”。[2]由此可见,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是依托思政课程宣传党史内容,其教授的党史内容横跨中国共产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而红色资源,则是以纪念馆、历史文物、遗址遗迹、历史文献等为载体,用历史物质载体将党的历史串联起来。
虽然高校党史教育与红色资源的宣传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于在讲授理论中宣传党史知识,后者则通过历史文物等载体传播党史文化,但两者宣教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展现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地走向民主、富强的光辉历史。
(二)精神内涵的一致性。高校党史教育与红色资源传播的高度契合,除了在教育内容上有较大的相符性外,更在于精神内涵上的高度一致性。
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旨在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用党史中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帮助大学生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促使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领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深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
红色资源则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物质载体,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革命传统。宣传红色资源,旨在让大众增加正能量,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激励和启迪当代年轻人沿着先辈足迹奋勇前进。
高校党史教育与红色资源传播的宗旨都在于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引导大学生珍惜党经过艰辛探索取得的宝贵经验,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引导大学生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三)红色资源的丰富性与可利用性。当下,红色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便于各地高校利用与开发,是高校党史教育取之不竭的教育宝库。
以浙江为例,据2010年革命遗址普查,浙江全省11市的88个县(市、区,除杭州市滨江区、温州市龙湾区)革命遗址共计2443个(其中包括该时期非共产党领导的活动遗址383个)。[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浙江省各地对相当数量的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并新建了一大批革命史、党史纪念设施,还有不少项目正在陆续修建中。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共一大南湖会址,萧山衙前农民运动遗址,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武装斗争,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初期的浙江国共合作,抗战后期的浙东、浙西、浙南抗日游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城市和农村游击斗争,以及著名党史人物故居等为主的一大批党史纪念场馆。
这些革命遗址遗迹的存在与开发为高校党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红色资源,既充实了高校党史课程内容,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可利用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丰富了高校党史课堂。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的路径探索
红色资源与高校党史教育有着高度的契合,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显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当然,两者的融汇并不是做简单的加法,而需要两者自身的调整、接轨、整合,才能真正地促进高校党史教育的发展,同时提升地方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融入地方红色资源。首先,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载体的历史教学价值,把教材内容同有关红色资源有机糅合,摆事实,讲道理,以史明志,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其次,适当增加高校党史教育校外实践课程,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与地方红色遗址、红色纪念馆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地开展向英雄模范学习、弘扬革命精神、增进爱党、爱国情感的活动,并将此活动常规化。注重党史教育的时效性,以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活动、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活动为契机,在地方红色资源纪念场馆开展党史教育实践活动,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利用地方党史研究资源,邀请纪念场馆党史研究工作人员给学生做地方党史讲座,讲述革命故事,使大学生了解当地的党史故事,加深对党史的体悟。将红色纪念馆展览或其他宣传形式引入校园,并充分运用校内宣传资源,如校内广播影视、校报、墙报、校刊以及校园网等进行宣传,使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等等。
(二)调整纪念场馆宣传模式,有效服务高校大学生。我国红色资源的利用总体而言,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许多纪念馆、故居等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场地较小,不利于大批学生实地开展活动;纪念场馆展陈更新较慢,不利于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纪念场馆专属面向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党史教育活动较少;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红色资源损毁或者尚未开发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等。
因此,對于红色资源而言,与高校党史教育接轨,还需要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并对现有的红色纪念场馆的宣传模式进行调整。例如,加大对红色纪念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和展室的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的收集、研究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布展规范性、科学性、严肃性的要求;加强讲解员队伍素质能力的建设;有针对性地面向大学生,开展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 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增强党史教育的针对性和感召力;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设网上展馆,挖掘党史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覆盖面,重点突出某一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等等。此外,对于其他尚未开发利用的红色资源,应加大资金投入,在保护的同时,逐步开发利用,建立纪念场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红色场馆。
(三)加大高校与场馆深度合作,填补纪念场馆研究洼地。近年来,随着对红色教育需求的增加,各地红色纪念场馆应运而生,纷纷建立。然而,红色纪念场馆的研究力量却没有随之增强,研究人员数量较少,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研究视野过于狭窄,这些现象基本存在于各个新老纪念场馆之中。当然,纪念场馆的研究洼地也造成了纪念场馆展陈的瑕疵、讲解员能力的不足与讲解内容欠缺对红色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等问题。
而高校党史教育长于理论研究,并且有较为稳定的高水平的党史研究人员。因此,在红色资源与高校党史教育的有机融合中,在红色资源为高校党史教育提供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高校党史工作人员也应加强与纪念场馆研究人员的合作交流,以此提高纪念场馆的研究水平,从而提升校外红色资源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此外,高校党史工作人员亦应注重对未开发红色资源的研究,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使更多的红色资源充实到党史教育实践的资源库,让党史教育实践活动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2010(8):5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7(2):23.
[3]郑新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概览(第四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44.
作者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