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交流合作背景下航海类院校海洋意识培养模式研究

2018-05-21陈思远

求知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海洋意识大学生

陈思远

一、航海类院校海洋国土意识教育现状

1.缺乏人才培育的教育队伍

从高校教师结构设置来看,非校内师资人员占绝大多数,存在由公共课教师兼任该课程的教育及培训,以及未能接受系统的培训与教育实践的现象,并且教员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成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进步与发展的一大瓶颈。

2.不注重海洋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国家对海洋意识教育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片面阶段,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尚未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大学生极度匮乏的海洋意识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海洋意识教育培养存在直接关系。过去一段时间,从高等院校教育结构中难以看到全面的、详细的、综合的关于海洋意识、海洋历史以及海洋文化的知识内容,导致大学生对海洋知识的陌生,未能在一定时期内形成鲜明的海洋意识。

3.高校海洋国土安全宣传滞后

传统海洋文化的宣传,多以书籍或者宣传片的形式产生,从内容上来看,大多是对基本海洋常识的重复,尚未深入海洋知识培养的最深处。并且人们对海洋知识的获取往往局限于传统宣传方式,如电视、广播、书刊等平台,这些片面的海洋文化资源不足以达到现代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标准,使得大学生无法接受系统的海洋意识培养,难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意识、海洋安全和国防意识、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也就无法形成系统的、自觉的海洋观。

二、培养大学生海洋国土意识的路径

第一,加強海洋意识教育的队伍建设。首先,全国范围内海洋专业类的教师,无论是海洋类高校教师,还是非海洋类高校教师,均存在海洋意识不足的问题,国家海洋意识的提升关键在于对引导者的专业提升。其次,普通高校还可以与海洋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结合,请专家到校指导、讲座、培训等,以求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海洋意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最后,非海洋的各类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建设海洋意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大招聘 、引进海洋专兼职教师的力度,编制可与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解决,利用各种方式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

第二,营造大学校园的海洋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校内基础海洋文化建设,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了解海洋文化知识的环境与氛围;摒弃传统教育培养模式,将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引入课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促进学生形成爱护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是整个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

第三,提高海洋文化的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更有影响力。大众传媒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提升海洋文化的传播能力;应充分发挥各类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传播作用;办好“世界海洋日暨中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合理规划、改造和发展地区性海洋节庆平台;充分利用“国际海洋周”等国际性论坛,组织举办高水平的海洋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世界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了解,积极推动中华海洋文化走向世界。

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升大学生海洋意识是国家和时代赋予航海类院校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国际交流合作背景下,高校作为海洋意识教育的前言阵地,应率先构建海洋意识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的软硬件条件,积极推进常态化航洋教育知识体系,弘扬国家海洋文化,提升海洋意识。

参考文献:

[1]姜秀敏,秦 龙,陶婷婷.台湾地区海洋意识培养的借鉴与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13(1).

[2]叶国英.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6).

猜你喜欢

海洋意识大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