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向西 精忠报国
——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2018-05-21摄影报道张瑞芬石桥朱萍萍
摄影报道/张瑞芬 石桥 朱萍萍
西迁广场(刘鸿翔 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西安交大“西迁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多年来,西迁的交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
60多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都市上海,扎根西部地区的古都西安,倾尽自身才华培养的学子成为各行各业的骄子栋梁,为国家建设奉献出青春年华。他们踏歌向西、精忠报国的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西迁老同志走在校园梧桐路上 (王晓凯 摄)
4月11日,西迁精神座谈会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西安交大西迁历史纪念馆开馆10余年来,已接待20万余人,成为弘扬西迁精神和继承优良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西安交大将在现有场馆基础上新建一座规模更大、展示效果更好的西迁纪念馆。目前,全国已掀起了深入学习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内容的西迁精神,成为新时代我们建设祖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如今的交大校园 (张玥 摄)
1955年,彭康校长一行勘探新校址(资料图)
背起行囊 踏歌向西
195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
交通大学师生员工怀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从上海奔赴至西安,斗志昂扬地投身祖国西部建设,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他们中有著名的教育家、教授,也有讲师、助教、管理职员、技术员,还有炊事员、理发师、花工等后勤服务人员,甚至包括酱菜厂、煤球厂的工人。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赵富鑫、周惠久、黄席椿、沈尚贤、严峻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
“交大有一句口号,‘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面对祖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召唤,很多人主动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克服困难,登上西行列车。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至今令人感动。”如今已是80多岁高龄的胡奈赛教授说,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专家,迁校时为物理教研室助教。
时年66岁的沈云扉在当时西迁的交大人中年龄最大。得知迁校消息后,他当即表示,交大在哪儿他就在哪儿,再三婉拒校领导的照顾,和侄儿沈伯参一同举家随校西迁。沈伯参夫人张秀钰不但自己加入西迁行列,还把娘家私宅无偿提供给学校做驻沪办事处。
校园里的腾飞塔 (李一鸣 摄)
参观西迁纪念馆的人们络绎不绝(杨凌 摄)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当时年已花甲,妻子瘫痪在床。周恩来总理说他年纪大了,以留在上海为好。但他还是安顿好妻子,孤身一人来到西安,在一片空地上建起电机实验室。钟兆琳老先生一生矢志建设大西北,经常对学生说,不把西北开发建设起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昌盛。在80岁高龄时,他仍不辞辛苦前往新疆和甘肃等地考察。去世前不久,他还对开发大西北提出建议,临终时要求将骨灰安放在西安,安放在他钟爱的黄土地。
陈大燮是我国著名热工专家。迁校时他卖掉上海的房产,和夫人一起来到西安,为建设和发展西安交大呕心沥血,临终前把自己一生积蓄捐给学校做奖学金。
1959年,西迁后同学们在图书馆阅览室 (资料图) 钱学森图书馆
“当时国家一声号召,我们觉得这就是应该去做的事情,就背上行囊,满腔热血一头扎进来了,一扎就是一辈子。”史维祥教授说,他是我国著名的液压传动及控制专家,迁校时为机械系教师、原校长。
砥砺前行 精忠报国
从迁校之初至今,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西安交大西迁历史纪念馆,静静地陈列着周惠久先生60多年前手写的金相学讲义。尽管纸张已经泛黄、墨水有些褪色,但工整的字迹、精美的配图、讲究的排版,都让这份讲义堪称是一件艺术品,再现了当时学者的严谨细致,令人赞叹不已。金相教研室是当年学校最大的专业教研室之一,实验室主任周惠久是铸造、金属质量评价检验方面的著名权威。1964年,他领导的多次冲击抗力研究成果被选为全国百项科研成果之列。1965年,多冲抗力理论和低碳马氏体在高教展览会上受到高度评价,被誉为全国高校科研的“五朵金花”之一。周惠久带领师生深入宝鸡石油机械厂攻关,研制出的轻型吊卡强度更高,而重量仅为仿苏产品的45%、仿美产品的60%,在开采一线大受欢迎。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技术攻关(王毓安 摄)
屈梁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机械故障诊断专家,1958年西迁时还只是交大教学岗位上的一名青年教师。几十年来,他把追求真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做学问一丝不苟、勤勉有加,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以上。后来,在病情恶化、无法握笔的情况下,他以难以想象的超常毅力,硬是用单个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数十万字的论著,见者无不动容。
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春季研讨会召开(郭小龙 摄)
陶文铨、何雅玲院士团队(邢鹏 摄)
1957年,“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已经年过花甲,他硬是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西安交大的第一个电机实验室。1957年夏天,刚留校执教不久的谢友柏找到一本国外工艺研究院的小册子,就按照上面的图示,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室。“当时国家正在论证怎样建设长江三峡水电站,这么大的机组,最大的挑战是推力轴承,这正好是我们的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谈及奋斗岁月,谢友柏院士记忆犹新。
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超短波调频广播系统、数字积分机、33万伏磁吹避雷器、33万伏变压器电瓷式套管及西北地区第一台交流计算台等重大成果。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在西迁精神的感召指引下,西安交大为国家源源不断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从中国第一台发电机、无线电台、内燃机、中文打字机到国产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枚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无不凝聚着交大学子的青春和智慧。交大人对事业的那份眷恋,让他们奉献一生、求索一生,无怨无悔。
饮水思源碑
2017年度西安交大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
1988届校友毕业30周年返校纪念大会与会人员合影(李澄 摄)
弘扬西迁精神 再起西征之航
“我们上一代的使命是救国,这一代是建国,下一代是强国,但都离不开爱国奉献的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宣讲“西迁精神”是胡奈赛教授这几年最乐意做的事,随身携带的小本上密密麻麻都是西迁的新记录。她自学课件制作,结合学校现实发展给师生讲述交大西迁的历史,讲述那些渐行渐远却愈讲愈深的西迁故事,深受青年师生欢迎。她说,希望能尽己所能给物质丰裕的当代青年提供必需的精神食粮,让“西迁精神”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1月4日,首届“西迁精神传扬奖”颁奖典礼在西安交大航天学院举行。该奖由校友出资捐赠的沈文钧教育发展基金设立,以此纪念沈文钧等西迁教授为学校及学院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励更多优秀学生积极投身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
如今,历久弥新的“西迁精神”是西安交大最珍视的精神财富,“爱国”“奋斗”成了一代又一代西安交大人口中的高频词,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为青年投身西部、报效国家。
西迁历史纪念馆被授予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郭小龙 摄)
西安交大一附院承担我国援马拉维妇幼健康工程项目
西安交大新的创业基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规划图
每年暑期,西安交大都有数十支社会实践团队活跃在全国各地。自2002年开始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学校共派出136名优秀毕业生分赴内蒙古、西藏、云南、陕西贫困地区支教。每年学校都有一大批毕业生自愿到祖国西部建功立业。
“西迁是一座精神丰碑,西迁精神于我便是最大的感召。”2016年,喻丰离开清华大学赴西安交大任教,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心理学教授。明知从零开始建设一门学科是一场可想而知的艰苦创业,但他想在西部大地上和新一代交大人一起躬身实践“西迁精神”,将个人事业发展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书写自己的出彩人生。
电信学院李辰教授在国外从事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文本挖掘研究工作多年,研发的多个文本挖掘模型和算法在领域公认的数据集上测试,性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站在“一带一路”向西的起点,西安交大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高校参与,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高校和学术机构间在教育、科技、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打造“丝绸之路学术带”。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既是代代交大人艰苦创业的写照,也是对今日西安交大人奋斗拼搏的激励。我们将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说。(图片资料由西安交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