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赣古道上的古村落
——五十都
2018-05-20李小山吴渭明
文 李小山 吴渭明
在衢州,有许多村庄以都冠名, 如江山的廿八都、四都等。都,其实是古时的行政建制,元朝开始改乡为都,如此看来,古时的村庄如果没有一定的人口、地域规模是难以谓都的 。可见, 古时的五十都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村庄,那时的航埠、万川、沟溪、石梁远不如五十都。
每个村落有自己的繁荣史,五十都也是如此。它建于南宋,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由浙入赣的交通要道,浙赣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据史料记载,明未清初,五十都最辉煌的时候,拥有一条长街,街的东头在斗目垅村的长塘垅水库,叫下街头,大街自东往西,经过五十都村庄到常山县东案乡官渠村,官渠村那边叫上街头,全长七里, 路面由清一色的青石板铺就。七里长街上,店铺林立,杂货店、食品店、药店、小吃店、客栈、浴室、赌场、当铺,林林总总, 要超过300多家。自此向西入赣,往南去闽,一天到晚,街面上往来商贾和过路的行人、车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五十都历史上曾叫叶畈也叫点街。关于点街的说法,对五十都村的历史颇有研究的退休老师鄢为卓介绍说,“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的散兵游俑路过此地,实行烧杀掠夺。为了躲过流寇的血腥屠杀,五十都的老百姓纷纷逃离古街。一场淫火烧了三天三夜,最后七里长街烧得只剩五十都一点,因而,后人把留下的这段叫点街,直到现在邻村仍有人叫五十都人为点街上的人。
自七里长街被烧毀以后,五十都不再繁荣,但浙赣古道依旧是浙赣往来的主要通道, 村中仍留存有一些古建筑、古树、古井,上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村中矗立起一幢幢现代洋房, 但五十都这个村的骨子里仍留有浓郁的古村的烙印。
古村落多以水为中心,五十都亦如此。一条娴静的河流把村庄分成东西两半,这条古时的护村河,也是五十都村人民的母亲河,它不仅给五十都村带来无穷的灵气,更滋润着这个古村落。古时的溪水十分清澈,村民在流经门口处砌有埠头,在此洗衣洗菜,摸鱼捉虾。
在五十都村更大的河流是村北面,叫大俱源溪,它从梅坑一泻而下,经久年冲击在村东边的山边形成三个深潭。其名分别为乌龟潭、棉花潭、航船潭,其中最深的一个潭深不可测,传说古人曾用三条箩筐绳子接起来才能沉到底。据史料记载;古时五十都至沟溪这段五里的小溪是可以通船的。因为水资源丰富,古时的五十都村沿溪曾建有四个水碓,这些水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逐渐被废弃。
古时村庄的繁荣除了水还与交通区位优势不无关系,五十都除了陆路浙赣古道经过,还与航运有关。古时航运业比较发达的钱塘江水系,从钱塘江逆水而上的船只,通过衢江、常山港,许多船只都停靠在沟溪古码头,人和物资从此上岸,然后,经墩头,过五十都去常山东案、金源,远的还要去江西玉山一带。
因为这里有水陆交通,吸引了许多周边江西、福建、安徽的移民, 有的是逃避战争而来,也有为生计而至,更多的是做生意的商人。经商者中,以徽商为最多。胡汉瑛,徽商中的杰出代表,据说,当年他家经营的糕点坊就有8间,毛竹山几千亩,还有酿酒坊,各种店铺20多间,还建起了一幢两层西式洋房,因为善良、开明,成了衢州西安门外最大的实业家。
商人们赚到钱以后,便开始安家置业, 据统计,五十都光男人中姓氏就超过五十多个,来自五湖四海,当中以胡、毛、王、徐为四大姓氏,因为他们来自不同地方, 建筑形态也千差万别。福建人, 擅长用泥土夯成厚厚的墙壁;徽人则喜欢马头墙, 小青瓦, 简单的砖雕、木雕、石雕融为一体, 显示着生活的情趣。目前,在五十都这块地域内仍留有40多座古建筑,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据史料记载,这些古建筑大都建于明清时期,以徽派建筑居多,从布局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建筑风格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胡氏祠堂,面积400多平方米,建于明未清初。屋的主人为明朝太学士安徽人胡耀锦,至今已300多年,据说该建筑由本村能工巧匠所建,如今虽然已经破旧,但从古屋高阔的楣梁硕大的柱础,可以看出此建筑既简洁又不失恢宏的建筑风格,正门上方的石雕和门两边由砖雕成的窗户在五十都可谓凤毛麟角。
与胡氏祠堂相比,毛氏大宅也显示着毛氏家族不凡的气势,从胡汉英建造的洋房屋往西可以看到一堵雪白的粉墙,长长地一直延伸到巷屋,这就是毛氏大宅。大宅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土灰色的墙,灰瓦,有环绕天井和房梁的牛腿、窗扇、横梁。每一扇雕花窗棂,每一块瓦楞砖木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都浓缩着故事。或山水、或花鸟、人物,有寓意趣味,还不乏美感。尽管屋瓦檐间的木头渐渐露出不堪重负的迹象,雕刻细腻的花格窗台布露灰尘,但仍不失艺术的精湛和古典美。
这些建筑为何能长久保存下来,除了有人居住,还有原因是对先祖的财产呵护。老屋的主人毛松祥告诉我们,许多人见了这些屋里横梁下的牛腿, 房间的花窗都提出要买,先开始四千元一扇门,见我没点头,又增到五千、六千、直到八千我都没有答应。老板感到奇怪就问我,这么高的价钱,你家有那么多扇门为什么不卖?我告诉他们; 祖宗用一生的心血建造房子,是想万代流传的,要是把它拆掉卖掉怎么对得起先祖!再说,钱有了会花掉的,而古人留下的花窗、牛腿拆掉是不会再有的。再说太公做起来的东西,我们守不住太过分了,再贵的价钱我们也舍不得卖。收购古懂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 有本地也有外地的, 但我从来没有心动过。
岁月是天无情的, 建筑也是有生命年的, 许多建筑或因战争, 或因自然灾害, 五十都村原有许多建筑只留有断垣残壁, 或部分遗址, 村民们常为没有能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而痛心和自责。 在五十都小学操场上,鄢老师停下脚步,给我们介绍说,这里就是原关公殿遗址,清朝时期这片操场上有古樟树七八十株,最大的要好几个人才能围过来。树龄超过800年,直到1969年这里仍有32株古樟树。建于明代后期的关公殿,占地600多平方米,嘉靖九年重修,其中300平方米全是用石头砌起的石屋,整个庙的梁、柱子都是石柱,石桩、石梁都是用青田石制成,最重的方柱6米高,重几万斤,据说,当年这如此沉重的青田石走陆路不行,只好走水路,在航运途中,因超重多次发生运送石柱的船要下沉,幸亏随船的法师迅即作法,才幸免。上世纪80年代,关公殿被用于办学,因年久失修成危房而被拆除,现学校的围墙下仍有许多古庙拆除下来的青石柱。
五十都已毀掉的还有三清殿。三清殿, 由毛家和胡家合作建造。传说,当年开化、淳安连年干旱,他们派人到九华老佛殿去求龙水,四个膘形大汉抬回一个老佛,有四米高,抬到五十都时已天黑,便选在王家厅中堂过夜。次日,天刚放亮,四个膘汉准备上路,可再去抬老佛,怎么也抬不起来,边上许多人都来帮助可仍纹丝不动,为什么老佛赖着不走了?因为五十都是风水宝地,于是胡氏、毛氏争着要在此建殿,最后两家一合计共同出资便在此建起了三清殿。
古村落除了水和交通, 还有就是文化传承。五十都村因为在浙赣古道上, 古时的交通地理和繁荣的商业,吸引着许多外地人在此经商,落户。据统计村中光男姓就有五十多种姓氏,不乏鄢、翟、诸葛、欧阳、符等少有的姓氏,几百年来,他们在此毗邻而居,和谐相处。五十都村的祖先,十分崇尚文化,古时的毛家戏台,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一年到头都有坐唱班在此,深厚古朴的莲花台,文化基因一直得到传承。如今每年正月里村里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村民们在一起吹拉弹唱,其乐融融。村里读书风气很好,几百年来村里出了许多文化人,少年文学作家毛芦芦就是该村人。
行走在五十都的古街上,虽然当年古道上铺设的青石板已被水泥路面取代,但街道两旁仍留存的古民居仍在。摸着这一道道被岁月侵蚀得斑驳的古墙,仿佛依稀听到几百年前经商者的吆喝声,你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会让你对古时的那些老物件,激起一种怀旧的氛围和记忆。
在一些弄堂,鹅孵石铺就的道路默默的存在于两屋之间,因为房屋之间的间距太小,阳光照射不进,走在其中几乎能闻到一股霉味。在一些古民居比较集中的弄堂里,偶尔可见斑驳沧桑的古井,井口环状的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有些古井的石质井圈已残缺不全,有的井边缘已被留下深浅不一的绳索印迹,青砖和块石砌垒起来的井壁上长起了青苔,井虽未干涸,但一些枯枝树叶散落在井底,多数已经弃用。
曾经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或因择地重建新房,或因外出工作,大部分古屋的门锁着,故此,周围的院落亦已荒废。
古街巷
在五十都往西去的一个小山坡上仍屹立着一座凉亭,过了凉亭就是常山界。这座凉亭曾是浙赣古道不可或缺的连接点,为过往的商贾和路过的行人提供了一个避风避雨的场所。如今,随着古道被废弃,当年停靠的驿站,仍静静立于一山之上,是留在那儿的一道沧桑景致。站在凉亭遥看两边的青山,树木葱绿,山色如黛,连绵的山垅田里种有许多树木, 田野里一些刚刚绽放的粉红色的桃花将古村装点得更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