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灵谷寺景区

2018-05-19陆琦

广东园林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墓建筑

陆琦

南京灵谷寺景区位于紫金山风景区中山陵之东,是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灵谷寺原名开善精舍,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萧衍为葬其师宝志禅师所建,在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南麓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朝乾符年间改名为“宝公院”,宋开宝年间易名为“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题寺额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及明朝初年时被称作“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1318年),太祖朱元璋因选定独龙阜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将原寺移到灵谷寺现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寺匾额“灵谷禅寺”为朱元璋所赐。灵谷寺风景优美,松木参天,古径通幽,环境幽静。

清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曾在寺庙逗留,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时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赐寺。寺庙建筑多毁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兵火,虽然同治年间寺院在曾国藩等人关注下得以重建,但规模已大不如明代灵谷寺时的威容盛况。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原灵谷寺则迁至东侧同治六年所建的龙神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带被改为“灵谷寺公园”。1973年,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经有关部门批准,从市文管会请回供奉玄奘法师灵骨,寺内专设“玄奘法师纪念堂”,纪念堂正中心设13层密檐楠木塔,玄奘法师顶骨即安奉于此中。1980年,真慈大和尚住持灵谷寺后,对灵谷寺进行了全面维修,重建了山门、大雄宝殿、祖堂、客堂、志公殿、藏经楼,新建了观音宝阁、玄奘院等建筑。2004年,灵谷寺新建仿唐建筑玄奘院。2016年1月8日玄奘院地宫举行落成仪式,镇寺之宝玄奘顶骨从玄奘院大殿移驾地宫,将作为玄奘顶骨的永久存放和供奉之地。

灵谷寺山门,也是灵谷公园的大门,是20世纪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灵谷胜境”四字为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大门正南有一个长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山门青石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阵亡将士牌坊。

牌坊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牌坊立于42级石阶之上,其台基长32.7m,宽16,6m,高10m,共五间,钢筋混凝土构筑,基座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檐下斗棋,屋顶饰有脊兽,四角起翘。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有“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左右门额上配有瓷质国民党党徽。坊前置一对汉白玉雕成的貔貅。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18年),该殿坐北朝南,前设月台,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殿高22 m,宽53.8 m,纵深37.85 m,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无梁殿。殿顶是重檐歇山顶,上铺灰色琉璃瓦,屋顶正脊中部有三个白色琉璃喇嘛塔,正中最大的琉璃塔的塔座是空心八角形,与殿内藻井顶部相通,可向殿内漏光,这种设计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非常罕见。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正中拱券跨度最大,宽11.4m,高14m,两侧的拱券稍小,跨5m,高7,4m。该殿前后檐墙各设三道门,前檐墙拱门两边各有一窗,两侧墙各设四窗,门窗也采用拱券形式。前后檐墙厚约4 m,结构十分坚固,建筑外部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棋。据记载,无梁殿在明正统年间曾祀立三大佛,两边立有二十四诸天像,并被用于藏经。该殿在清嘉庆和道光年间曾多次修葺。咸丰年间,灵谷寺一带是清军江南大营,寺内建筑大多毁于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仅这座砖结构的无梁殿幸存。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国民政府将无梁殿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命名为“正气堂”。无梁殿现被辟为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市人民政府对无梁殿又一次进行了整修。

灵谷寺无梁殿内正北面砌有三个拱形法圈,分别内嵌一块黑框石碑。正中的石碑上原刻张静江题写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之灵位”,西侧石碑上原刻蒋介石书写的北伐誓师词,东侧石碑上原刻陈果夫书写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祭文。1949年之后,这三块石碑上的碑文题刻都被磨平,1981年整修时分别被改刻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中华民国国歌》和《国父遗嘱》。殿内四壁嵌有110块太湖青石碑,上刻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名单,共33 224人。其中,第1至第61碑,刻1926年至1930年间阵亡的北伐将士名录:第62至第67碑,刻1932年1月至4月间在淞沪战场抗日阵亡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录:第68至第110碑,刻1931年9月至1933年5月间在华北抗日阵亡的将士名录。

无梁殿前有一汉白玉赑屃,上驮一碑,这块碑是谭延闿的墓碑,上面原有蒋介石题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字样。墓碑之下有龟趺座,四周围有石栏,为谭延闿墓的起点。后来原碑文磨平,由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摹乾隆笔意题书“灵谷深松”。

无梁殿后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落成,共有公墓3座,第一公墓居中,此墓连同位于东西各300 m处的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与抗日阵亡将士(多数是12.8淞沪会战阵亡将士)1 029名。第一、二、三公墓的地上建筑基本已经被毁。第一公墓弧形墓墙后的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古走马楼式建筑,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建于1931年,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建筑建于几十级台阶之上,面阔9间,外有回廊,红柱环绕,东西长41.7m,南北宽19.7 m,共二层楼,重檐屋顶,鋪以蓝色琉璃瓦,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室内为展览及陈列阵亡将士遗物。阁后甬道正中置宝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勋”四字。宝鼎向北是灵谷寺的标志性景点灵谷塔。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1-1933年),塔的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该塔高约60 m,八面九层,也是钢筋混凝土建造。每层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绕有走廊(平座),外围以石栏杆,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绕台可鸟瞰钟山景物。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是高艺林所书。塔底层外壁石刻“精忠报国”为蒋中正题书,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后门为“有志竞成”。登高远眺,冈峦古城,历历在目,似入画境。

无梁殿东有大雄宝殿、大道觉堂、观音宝阁、藏经楼、弥勒殿等建筑。寺门对面是一座带顶的黄色照壁。大雄宝殿东跨院的正厅为玄奘法师纪念堂。唐朝高僧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据文献记载,玄奘法师圆寂于西安,葬于兴教寺塔,黄巢起义时遭盗而捐残。后来,宋朝天禧寺和尚法政,在陕西终南山紫阁寺得玄奘法师顶骨,迁葬于南京中华外的大报恩寺,建砖塔埋藏顶骨,名为“三藏塔”,清未遭兵燹而毁。向东过小桥是座五楹的古建筑名“流觞厅”。由流觞厅向东南是邓演达墓。墓门正中是一座圆形花坛。游廊尽头各有方亭一座。

灵谷寺庙前有一株460多年的“银杏王”,是钟山风景区唯一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银杏自古被尊崇为“圣树”“神树”,因此寺庙、陵园等纪念性场所周围多有栽植。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被称为“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之含义。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景区规划建成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区近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灵谷寺景区的这些古今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红叶入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迷人。

猜你喜欢

公墓建筑
神秘的恐龙公墓
严控公墓价格
美国公墓像历史博物馆
神秘的恐龙公墓
建筑与数学
公墓之困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唐代郝公墓志铭考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