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风东渐,推陈出新

2018-05-19潘建非蔡伟达程晓山

广东园林 2018年1期
关键词:广州公园

潘建非 蔡伟达 程晓山

摘要:广州的公园建设在学习和融合西方园林文化、推陈出新方面一直努力探索。本文选取民国时期的中央公園、1980年代的草暖公园和1990年代的云台花园这三个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西式风情公园作纵横向的对比研究,通过时代背景、布局特征、园林要素、设计师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求广州园林人在中西园林文化融合方面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公园;西式风情;西风东渐;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1-0034-06

收稿日期:2018-02-08

1引言

广东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接触、学习和融合西方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广东园林逐渐形成了务实创新、兼容并蓄的园林文化。近代以来,作为广东文化中心的广州,在园林建设方面向西方学习、探索适宜当时当地需求的园林形式方面始终态度明确、思路清晰、步伐坚定。其中始建于民国时期的中央公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草暖公园和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云台花园这三个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西式风情公园,它们的建成时间、地段特征、设计师特点等各不相同(表1),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广州设计师在学习西方园林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的努力。

2民国时期象征民主平等的中央公园分析

2.1建设背景

辛亥革命以后,传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民主义成为民国政府的执政纲领。作为西方现代文明象征的城市规划、市政建设被精英阶层积极引入,其中包含了民主、平等、开放等现代性内涵的“公园”的建设思想得到广泛宣传,公园具有的改良都市、教育教化、娱乐卫生的重要功能逐渐引起公众的关注。地方当局相继将兴建城市公园纳入市政建设规划,公园建设在全国渐次铺开,并在20世纪二三+年代形成高潮。广州中央公园是这一浪潮的代表。

20世纪10年代,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依广州自然山水景胜之地建设“花园城市”的构想。依此构想,园林绿化一直是广州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918年,以海外留学生为主的市政管理机构——广州市政公所成立,西方先进的城市、建筑和园林的建设与管理方法得到更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同年,孙中山倡议将广州历代官邸衙门的后花园辟为公园,初名“市立第一公园”。1921年10月12日该园正式开幕,1926年改称“中央公园”。1933年公园北侧划出约3/10的面积修建市政合署。北起观音山(今越秀山)、南临维新马路,经海珠桥直通河南腹部的广州传统中轴线至此形成。

2.2布局特征

中央公园用地为南北向的矩形地块,地形平整。公园总体布局延续城市中轴线的格局,以南北向为主轴、东西向为次轴,若干条次要道路平行轴线划分公园内部空间,亭、喷水池、植坛等构成大小空间焦点。从1937年发布的公园规划平面图(图1)可看到,公园整体比例和谐、形式简洁、关系清晰。其中央景观主轴部分尺度较大、空间开阔,可作为礼仪性空间并满足群体活动需求:两侧空间划分精致、变化丰富,可满足个人及小团体的游憩需求:东侧边更划分出部分空间作为运动场地,体现出执政部门对新时期公园满足民众多样化需求的重视。市政公署建成后,执政机关与公共娱乐场所的紧密结合更体现出执政者对民主平等理念的追求。

2.3园林要素

中央公园的园林要素同样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其中南北向主轴的北大门、音乐亭、中心喷泉广场以及南大门集中反映了处于大时代变革的过程中政府及民众意愿的博弈。公园建成之初就有的南大门采用折衷主义风格,三开间柱墩式,柱头有圆球、瓶饰、巴洛克式的大漩涡以及复杂的线脚进行装饰,柱墩之间设西式铁艺门(图2)。建于1926年的公园北大门则采用三开间、四柱冲天牌坊的形式,带有“中国固有式”的建筑风格,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要素重新进行组合(图3)。同年建成的音乐亭采用的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立面的柱式、屋顶的穹窿结构以及屋顶的宝顶装饰均为西方古典建筑的经典做法。喷泉配雕塑是西方规则式园林的典型要素,可惜经过多年,杨锡宗方案中的六座喷水池仅保留了中轴线上的一座,原先喷水池中央树立的观音像也被认为是宣传封建思想而拆掉。喷泉广场前面的一对原平南王藩邸门前的白玉石狮则保留至今。代表不同价值取向的景观要素并置于中轴线上,向市民展示了历史值得玩味的一面。

320世纪80年代体现新时代特征的草暖公园分析

3.1建设背景

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此时期,广州市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性规划向弹性规划、实施管理等综合性多层次规划转变,历史名城保护与城市景观、园林绿化的有机结合得到强调。白天鹅宾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一批新岭南建筑的建成重新竖起了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在传统园林空间与西方建筑空间和技术、城市景观的结合方面作了大胆创新。广州园林人同样思路开阔、锐意进取,开展了新时代公园规划建设的探索,命名取自唐诗意境的草暖公园就是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园林作品。

3.2布局特征

草暖公园位于广州火车站地区,原地是多年前建造广州火车站、大北立交等大型公建的工棚和材料中转工地。公园地处广州交通最繁忙的地段,四周现代建筑林立,是城市对外的窗口,亦是环境整治的敏感地段。为展现现代城市及祖国“南大门”的形象,设计者没有沿用传统的设计思路,而是开创性地采用了通透式风格,将公园环境融入到城市街景当中,将公园设计成一个开阔通透的城市绿地。

公园地势北高南低,全园以大草坪为中心,主要建构筑物及环形园路绕此中心布置(图4)。为最大限度地拉长游线、扩大视角,正门入口设置在公园的西南侧,与主建筑形成45°夹角。园内绿草如织,花团锦簇,布局新颖别致,格调雅致清新,实为当时广州园林的一朵奇葩(图5)。

3.3园林要素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州首座西式园林,草暖公园处处体现着不同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公园入口附近的折线形跌级喷水池中有碟泉、蒲公英喷泉、涌泉三种喷泉形式,水池底部设有多种颜色的彩灯,夜晚时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音乐喷泉厅内的池中设有广州首个由电脑控制的音乐喷泉,随音乐变换喷水形式和灯光颜色。

公园的主体建筑提取了几种典型欧洲建筑的神韵和风采,并大胆做了提炼和变形。受材料所限,设计者创新性地采用普通国产釉面砖代替西式瓦片,以鱼鳞状排列(图6),异域风情浓郁。除了主体建筑之外,公园内的休息廊、凉亭、喷泉雕塑等均体现了西式风情,其扶手与栏杆等细节也都采用了西式手法进行装饰。

公园的植物造景同样别具一格,结合西式园林中整形植物和花坛花带的做法,营造出独特的植物景观。植物选择方面,以仪态轻盈潇洒、富有热带特色的棕榈科植物和易于整形的松柏类植物作为基调树种,不同造型的植物如尖塔形、层塔形或圆球形,轮廓清晰,高度不一,疏密有致,形成富有韵律并具有雕塑感的园林空间。

420世纪90年代融合中西手法的云台花园分析

4.1建设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建设量大面广,对外交流更加频繁。20世纪90年代初,由建设部督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活动。“园林城市”评选活动关联带动作用强,促进了我国园林绿化事业从“城市园林”到“园林城市”的理念逐渐变为现实。主管部门和公众对城市与园林的关系认识更深入,对园林的功能和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广州公园不断地增量提质,广州园林人吸收古今中外园林精华以推陈出新的实践从未停止。在草暖公园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依照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上多景,山下多园”的总体规划,主管部门选择在白云山南麓三台岭风景区内建造了融合中西方多种元素的主题公园——云台花园。

4.2布局特征

云台花园采用混合式布局,整体以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处理地形、构成山水骨架,中央以流水台阶一旱喷广场一滟湖一罗马柱廊构成全园景观主轴线,两侧采用集锦式布局以环形园路串联起因地制宜地布置的系列景点(图7)。入口广场名为“飞瀑流彩”,缓缓上升的百花阶梯作为中轴线起点,中间是流水的灯光台阶,两旁是姹紫嫣红的花带(图8)。轴线的上部为旱喷广场,广场临水而建,位居全园的中心。游人沿流水台阶拾级而上,在顶点到达高潮,眼前豁然开朗,在旱喷广场上,全园佳境可以一览无余,隔湖遥望湖中喷泉和罗马柱廊(图9),场面震撼。有别于西方规则式的水池,滟湖岸线弯曲流畅,在高空中俯瞰犹如飞舞的彩蝶,湖水清澈透亮,倒映着四周的山丘,加深了景观的空间层次。轴线终点是位于滟湖北岸的罗马柱廊,具有典型的西欧古典风格。公园轴线部分既有中轴对称的连续线状景观,又有自由流畅的面状景观,将西方规则式園林的几何秩序感与中国传统园林曲折回环的空间特征融为一体。轴线东西两侧的高地分别设置谊园(图10)和玻璃温室两个景区,均衡稳定。

4.3园林要素

云台花园是一个以植物观赏,自然体验为主的花园式公园,全园植物造景以自然的疏林草地式种植为特色。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以亚热带棕榈科植物和时花地被为主,结合场地地形设计的大面积阳光草坪,形成了一个繁花似锦、舒朗大方的疏林草地和林缘花境景观,开阔的视线和艳丽的色彩风格都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18]。由于花园场地多为缓坡地形,更好地展示了棕榈植物和开花地被的风采。

园内建筑数量少,只有醉华苑和玻璃温室两处功能性建筑,最大程度地保留疏朗通透的设计初衷。醉华苑采用新岭南建筑的风格,依山谷地形错落有致地布置了茶室、展厅、连廊等建筑物。玻璃温室则采用球形网架的现代空间结构,兰花瓣的造型使其展现优美的形象。罗马柱廊、玫瑰园花廊、公园大门均是当时园林规划设计的创新与突破,强化了公园的西式风格主题。

园内水景类型丰富、形态各异、构造新颖。流水台阶一景的景观原型为意大利台地园的水台阶,对比意大利以岩石雕刻、砌筑承水台阶的做法,公园设计者以当时新颖的建筑材料玻璃砖构建承水台阶,玻璃砖下更埋设彩灯。其上的旱喷广场紧接其气韵,采用钢化玻璃地面、水下彩灯、柱状喷泉的做法。两者共同构成入口处日景通透、夜景璀璨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5西风东渐的发展融合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真正意义上的为社会各阶层服务、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都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它反映的是执政者、专业人士对公众需求的认识和导向,对城市美学、园林美学价值的认识和取向。广州市近代以来三个政府主导的西式风情公园园林特征各有不同(表2),将它们作纵横方向的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发展融合的过程。

中央公园的规划方案由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杨锡宗负责,其早期的设计喜用“西方古典”的建筑元素。据称,当时公园的设计方案采用“意大利式、亦日图案式”的布局,结合平面图、建成效果和20世纪初年美国的园林设计风潮分析,公园平面布局采用了西方规则式园林的构图方式:空间的组合借鉴了源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处理手法:干高叶茂的浓荫乔木构成的阴凉环境是适应本地气候的必要手段。中央公园的园林设计手法,可以说基本以西方规则式园林为主,局部的建构筑物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进行设计。对比同时期国内许多公园的设计者在主观上强调民族特色的做法19],广州中央公园的设计格局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体现了执政者和设计者的决心和勇气。

草暖公园的设计者是经过+年动乱以后重新回到专业岗位的本土专业人员,他们曾经接受过的专业教育可推测为中国传统园林和园艺的知识。据吴劲章先生介绍,在此园建设之前有过赴意大利参加园艺博览会的经历,草暖公园的花钵造型就是来自于意大利。同时,创作组认为当时广州已有的23座公园以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为主,且多为封闭式公园,抑制了公园与城市景观的有效融合。因此,在此公园设计中锐意求新,公园内部以开敞草坪搭配整形植物、棕榈科植物为主体,形成广州公园中前所未见的开敞疏朗的景观空间:公园边界以通透的铁艺栏杆划分,试图使园景和街景融为一体。从整体来看,草暖公园的总体布局、园林建筑和植物造景方面捕捉了西方园林的特点和神韵,并结合本地的特色和本土的材料进行了提炼和重组,不泥古、不盲从、求新求变的专业精神充分展现。

及至云台花园建设之时,主创人员既受过学院派教育,又得益于老一辈园林人的传、帮、带,在一个更开放的时代自然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样的创作手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州园林人走出国门的机会增多,云台花园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世界各国风格各异的园林,包括加拿大布查德花园、泰国九世皇宫、新加坡植物园等。云台花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带有明显西式风情的中轴线景观,这些西式的园林要素经过重新组合和现代材料的重构,展现出异于原型的风貌。更重要的是,这些要素有机地融入了以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处理的全园山水骨架中。从更大的范围看,云台花园因其立体起伏的场地、舒朗大方的空间和通透的边界,使其完美地融入了白云山自然大背景中。而其清新简洁的线条,新颖别致的设计,亦融入到现代的城市景观当中。

从以上三个公园的分析可以看到,广州园林人发挥地利的优势和务实创新的文化传统,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到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环境的要求,在公园的设计中主动跳出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框架,将公园设计与城市景观相结合,走过了从留学精英主导西方园林文化的输入,到本土专业人士模仿、融汇西方园林文化于本地气候特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实现了从“得风气之先”到“开风气之先”的飞跃。

猜你喜欢

广州公园
An Illustrated Timeline of Inventions and Inventors in the 1880s
2020达亿瓦秋冬时尚秀在广州举行
在公园里玩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开车去公园
返璞归真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州车展展位图
一见如故
我们在公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