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馈控制在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05-19李静
李 静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320)
本文通过对比实施前馈控制前后NICU护理工作及不良事件方式情况的差异,探讨前馈控制在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共16名,均为女性;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0.7±8.3)岁;最高学历:本科及以上7名,大专8名,中专1人;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8名,护士6名。
选择2016年7月~2016年12月在本院NICU接受治疗的100例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53例,女47例;足月儿64例,早产儿30例,过期产儿6例;日龄1~24天,平均日龄(10.2±2.5)天;疾病类型:新生儿肠炎6例,新生儿肺炎2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8例,其他8例。
选择2017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NICU接受治疗的100例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足月儿68例,早产儿30例,过期产儿2例;日龄1~26天,平均日龄(11.4±2.7)天;疾病类型:新生儿肠炎5例,新生儿肺炎3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7例,其他6例。
对比两组患儿及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6年12月NICU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探讨解决措施,于2017年1月开始执行前馈控制机制,具体流程如下。
(1)前馈控制机制的完善:成立NICU前馈控制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统计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并针对性的展开讨论。在资料库搜寻“不良事件”、“风险管理”等词汇找寻相关理论依据,并结合临床经验,探讨相应的处理方案[1]。
(2)总结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原因有制度缺陷、护理工作量过大等原因,特别是资历较浅的护士易在药物剂量换算及技能操作时出现失误,增加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性[2]。故需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开展讨论小组,便于护士间的学习与交流。
(3)前馈控制机制的实施: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前预见性的判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并针对性的避免事件的发生[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评分的差异及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工作质量评分
护理人员在执行前馈控制后(观察组)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显著提升,与执行前(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s,分)
组别 n 基础护理 专科护理 病房护理 消毒护理 技能操作 护理文书对照组 16 88.72±4.91 86.54±3.61 85.35±3.38 83.28±5.12 88.76±4.31 89.33±3.22观察组 16 95.38±4.13* 96.13±3.69* 95.23±3.98* 95.07±4.88* 96.15±3.97* 97.99±3.0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对照组出现医源性感染4例,溢奶误吸2例,皮肤擦伤5例,给药错误1例,共发生不良事件12件,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2%;观察组2例出现皮肤擦伤的现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结 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判断和评估潜在及现有的护理风险,有计划性的减少或避免护理风险时间的发生。NICU是急救危重新生儿病室,患儿往往发育不完全、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病情易恶化,故NICU的护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前馈控制指的是在护理工作前对护理结果进行科学预测,对不良事件进行预见性干预。只有通过更加细致的风险评估及更加优质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本次研究表明,在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前馈控制在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 琴,肖 萍,张艳君,等.前馈控制在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母婴世界,2015,15(8):229-229.
[2] 林蔓彬.前馈控制在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4):1857-1859.
[3] 朱 俐.前馈控制在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7(33):4718-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