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三联冰袋套在治疗闭合性小腿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2018-05-19王雯,罗瑶,陈琼
王 雯,罗 瑶,陈 琼
(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江苏 常州 213300)
闭合性小腿骨折的主要症状是局部软组织肿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导致局部肌肉和神经因血液循环及供应受阻而死亡[1],严重情况可能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2]。急性创伤的早期常用冰敷作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局部冷敷可有效控制软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组织肿胀、疼痛,控制肌肉痉挛,现已广泛用于围手术期的治疗[3]。目前对于闭合性小腿骨折的患者,本院骨一科采用自制三联冰袋早期冰敷,相比于传统冰敷方法无冰袋滑落的现象,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护士的满意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科收治的闭合性小腿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3例,女37例,年龄17~67岁,平均44岁;其中髌骨骨折16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9例,胫骨骨折11例,跟骨骨折16例,踝关节骨折5例。按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部位、小腿的肿胀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生物冰袋,用毛巾包裹冰敷闭合性小腿骨折处,采用持续间断的冰敷方法冰敷72 h,同时使用抬高垫抬高患肢,观察冰块掉落的次数、患者的疼痛情况以及小腿的肿胀程度。观察组则使用自制的三联冰袋套冰敷闭合性小腿骨折处,采用对照组相同的冰敷方法冰敷患处72 h,观察冰块掉落的次数、患者的疼痛情况以及小腿的肿胀程度,同时采用对照组相同的抬高垫抬高患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24 h、48 h、72 h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24 h、48 h、72 h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各个时段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院24 h、48 h、72 h疼痛程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入院24 h、48 h、72 h患肢肿胀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24 h、48 h、72 h患肢肿胀程度比较观察组各个时段患肢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院24 h、48 h、72 h患肢肿胀程度比较
2.3 使用自制三联冰袋套与未使用三联冰袋套护士的满意度比较
使用自制三联冰袋套护士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冰敷在用于闭合性小腿骨折中,通过冷刺激使血管收缩,
出血减少,从而形成血肿;同时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使得局部代谢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组织水肿减少[4]。在此基础上,冰敷还可以直接降低痛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痛域提高,缓解疼痛。
表3 使用自制三联冰袋套与未使用三联冰袋套护士的满意度
传统的生物冰袋用毛巾包裹冰敷小腿,虽然操作简单,但是与小腿不能完全贴合,冰敷接触面积有限,容易脱落,无法固定,患者也不舒适。而我科自制的新型三联冰袋,能有效固定环形小腿,增大了接触面积,不易脱落,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提高了护士使用的满意度,从而得到更好的临床运用。
本研究表明,使用自制三联冰袋套冰敷对于减轻患肢的肿胀、患者的疼痛优于传统的生物冰袋冰敷。自制三联冰袋套解决了传统冰袋接触不充分、难以固定的缺点。应用自制三联冰袋套冰敷,灵活方便,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护士使用的满意度,而且不影响患者主动功能锻炼。三联冰袋套制作成本低,能很好地满足病区大量冰敷患者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冰敷的质量。所以三联冰袋套在治疗闭合性小腿骨折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 琼,李海静.胫腓骨闭合性骨折早期肿胀的护理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208-209.
[2] 张启福,张凤菲,陈耀智,等.负压吸引对闭合性小腿骨折肢体肿胀的消肿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6,38(3):424-425,430.
[3] SCHINSKY M F,MCCUNE C,BONOMI J.Multifaceted comparison of two cryotherapy devices used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cryotherapy device comparison[J].Orthop Nurs,2016,35(5):309-316.
[4] HAWKINS S W,HAWKINS J R.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ryotherapy among sports physical therapists[J].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6,11(1):14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