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异常因素分析及护理
2018-05-19张菊香任兰芳
张菊香,任兰芳*
(内蒙古包钢医院心血管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脑-心综合症是指本身存在某些脑部疾病的患者,因急性脑血管病对植物神经中枢侵犯,导致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引发内脏器官功能改变发生心律失常。该疾病以原发脑病为基础,后伴有心脏活动改变,出现心电图异常,一般当原发脑部疾病改善后,心电图异常也随之改变。本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36例脑-心综合症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心电图异常因素与护理方法,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心综合症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8例脑梗死患者,15例脑出血患者,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纳入患者均无心脏病史,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入院当天经脑脊液监测与头颅CT确诊。
1.2 方法
对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类型与时间,并应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所得数据,分析心电图异常有
关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电图异常类型与发生时间
出血性病变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94.44%(17/18),主要类型为S-T短改变、Q-T间期延长和明显u波,缺血性病变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66.67(12/18),主要为心房纤颤、期前收缩。发生时间方面,24 h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47.22(17/36),25~48 h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30.56(11/36),48 h以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2.78%(1/36)。
2.2 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
导致心电图异常的因素主要为意识状态和脑脊液压力,见表1。
表1 导致心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比较
3 讨 论
脑-心综合征是指患者原本无冠心病与心电图改变,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广泛性脑缺血坏死和脑出血等疾病下发生心电图异常,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心电图出现类似心肌梗死、心肌缺血以及心内膜下梗死改变,当脑血管病改善后,心电图改变也会消失;b、心肌发生出血、梗死,主要为左室后壁、室间隔和左侧壁以及心内膜下[1]。
脑血管疾病存在脑血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功能,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对心肌复极化、心脏传导系统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出现应激反应,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电解质发生紊乱,进而引发神经调节障碍,最后造成心脏功能紊乱引发心电图异常。
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时,不仅要做好急性期处理、再出血预防和脑血管痉挛预防,还应注意观察脑血管疾病可能引发的心肌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急性期,应用监护仪对患者呼吸、血压与心电图进行持续监护,对于无监护病房条件的可使用心电图机和心电示波仪,对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心律进行密切关注,并准备和检查各种抢救物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是否存在烦躁情绪,是否对刺激有反应、能否对提问进行回答,并准确分析患者处于意识障碍状态。根据患者病情每间隔5~30 min进行1次瞳孔观察,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形态,是否存在光反射、凝视。若患者对光反应迟钝,瞳孔散大后忽大忽小,则表示患者发生脑疝。每间隔15~30 min进行脉搏、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若患者体温突然升高、脉搏快而弱,应立即告知医生。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情况,包含肢体活动情况,肌张力、机理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肢体进行性瘫痪,是否发生关节强直与肌肉萎缩[2]。急性期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1~2周,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康复环境,同时做好卫生护理与压疮护理。患者因脑病缺血严重,应采头稍低位或平卧位。每日用温水对患者皮肤进行擦拭,每2 h进行1次翻身,调整好患者肩胛、头部支持点[3]。此外还应做好呼吸道护理、口腔护理、泌尿道护理以及心理护理,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脑脊液压力与意识状态是影响心电图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临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临床治疗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新华,王光元.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伴脑耗盐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104-1105.
[2] 林立文,唐蕴,吕淑萍等.Rasmussen综合征1例大脑半球切除后的护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z1):4-5.
[3] 田迎春,邱卫红,李同勋,等.10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报,2014,(22):4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