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8-05-19苗桂玲
韩 玲,苗桂玲
(南京鼓楼医院11A病区呼吸科,江苏 南京 210008)
慢阻肺属于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科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肺通气不足,所以患者的肺通气血流会出现异常,从而导致机体耗氧量增加,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颈动脉,造成二氧化碳滞留现象,最终引发呼吸衰竭,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本文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68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阻肺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3.4±5.6)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3.7±0.5)年。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4.1±3.8)岁;病程7个月~7年,平均病程(4.2±0.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精神疾病、基础性疾病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及严重器质损伤的患者;
纳入标准:患者经过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2]。
1.2 方法
一般情况下,老年慢阻肺患者一般特点就是病情重、发病急,患者及其家属因为疾病的严重性与突发性难以真正的接受事实,进而发生严重的抑郁、焦虑的状态,心理压力不断的强化,另一方面,患者角色的变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家属发生情绪上的不良症状,造成躯体上的疲惫感,在此等状态下,造成家属出现拒绝感,更有甚者会出现怨恨的情绪,最终导致两方关系的破裂,为家属及其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沉重的经济负担会造成家属压力不断的增加。鉴于此,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对这些心理特点充分了解,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指导,在患者刚入院的情况下,护理工作者需要热情接待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患者病区环境,介绍管床护士、主治医师,在结束检查、诊断后,需要及时向家属告知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确保家属构建治疗自信心,明白确保环境安静的意义,最大程度上降低无关人员的陪护与探视,全面了解相关的疾病治疗方案,实现治疗的有效性,在每次查房时均要及时的告诉家属、患者病情的优化,循序渐进的缓解家属的心理压力[3]。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率、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遵医嘱进行服药及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询问注意事项,严格遵守生活习惯)+部分依从(时而忘记吃药,时而遵医嘱吃药,生活习惯养成一般)/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一秒内用力呼吸量(%)对照组 治疗前 1.7±0.1 41.4±5.3 37.1±4.0治疗后 1.8±0.3 47.2±6.3 39.5±5.8观察组 治疗前 1.6±0.7 41.2±5.7 37.4±3.8治疗后 2.7±0.5 67.2±6.8 56.7±5.1组别 时间 肺活量(L) 最大通气量(%)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服药依从性比较
两组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率、服药依从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率、服药依从性比较[n(%)]
3 讨 论
慢阻肺属于一种常见病,患者需要及时进行临床治疗,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程度的呼吸衰竭症状,同时也会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有研究人员指出,慢阻肺患者都伴有肺功能异常的情况,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来说,他们的肺功能会更差,这就需要及时逆转患者的呼吸衰竭现象,这样才能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肺功能。另外,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还会出现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的异常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呼吸功能受到病变影响,因此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也成为判定疗效的一个标准[4]。
在患者具有意识障碍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被作为多类医疗措施进行的基础,家属的行为心理状况会对患者的治疗进展造成严重的威胁[5]。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家属的心理需求情况。按照相关的研究调查证实,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一般希望有效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希望患者可以展开优良救治方案,最大程度上掌握患者的具体病情,也可以反映患者家属最担心的就是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需要患者可以救治迅速,及时的康复。然而因为患者大部分具有负面心理情绪,病情多变,在难以获得肯定答复时,极易出现不良的心里情绪,更有甚者造成医疗纠纷的发生[6]。与此同时,护理干预首当其冲的就是进一步强调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及时告知患者的病情优化情况,在健康宣教、心理指导的基础上,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确保患者对医护工作者产生信赖感,及时配合医疗工作的进行。
综上所述,慢阻肺患者极易发生焦虑状态,发生焦虑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这就需要展开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雷霞.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5):145-146.
[2] 吴少贤.老年慢阻肺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干预对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5,(13):191-192.
[3] 陈 丽.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3):00233-00233.
[4] 刘 禄.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模式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6):116-118.
[5] 李向阳.老年COP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684-2686.
[6] 李 芳.优质护理在社区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6):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