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画痴梁楷的减笔画历程
2018-05-19张月姮
张月姮
禅意的体验。
南宋著名画家梁楷传世作品很少,而且多数流至邻邦日本。在上海博物馆新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里,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它就是梁楷早期作品《八高僧故事图》卷,描绘的是南北朝至唐佛教禅宗八个高僧参禅修行的故事。这幅珍贵的早期代表图卷清晰地显示出梁楷对造型、构图有很深的研究。其绘画风格细腻严谨,人物山水相融,具有南宋院体绘画的特点,既富有真实感又营造了意境。与当时宫廷画呆板的典雅精准纤丽的画风相比,他的线条更有灵动之美。《八高僧故事图》的八幅作品人物生动传神,笔法工整,细究便可体会出这八幅图中用线循序渐进的变化。第一幅为“达摩面壁,神光参问”,第二幅为“弘忍童身,道逢杖叟”,第三幅为“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第四幅为“智闲拥帚,回睨竹林”,均用笔流畅、线条紧凑,追求写实的人物造型和物象表现。画中人物衣纹疏密分明,人物造型、身姿及情态表现细致入微,背景多构图饱满。后面四幅尤其是第七幅“酒楼一角,楼子参拜”和第八幅“孤蓬芦岸,僧倚钓车”,人物的衣褶用钉头鼠尾和折芦描,峰回路转,变化多端,而衣纹转折经过主观处理有所减少,只在结构处加以劲力的线条处理,且背景构图留白居多,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正是对笔墨技法的钻研和创新,才使他成为当时院体画家中的佼佼者,也为他后期的减笔画埋下伏笔。
梁楷的中期作品流传较少,以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六祖斫竹图》为例,其用线由以往的细腻灵动转为刚劲洒脱,人物衣纹用的折芦描笔笔见形,人物侧影用寥寥几笔略勾眉目耳鼻而形神毕现,且专注、自如的神情跃然纸上。画面中的树干用散锋勾皴,笔墨粗率。画中险笔很多,起粗落细,急缓轻重,略加勾皴则欲树即树、欲石即石。
梁楷的晚期作品受以唐末贯休禅师为代表的泼墨禅宗人物影响,取法石恪苍劲古秀的用笔,产生淋漓飘逸的减笔泼墨绘画风格,豪放却不失浪漫,与当时流行的院体风格形成越来越鲜明的反差。作为代表作品之一,《泼墨仙人图》颇为经典。元人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记述:“梁楷的精妙之笔令人叹服,但传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泼墨仙人图》是梁楷从院体画风“精妙之笔”转型为“减笔”人物画的传世之作,梁楷开创了一种笔墨精炼、形象高度概括、人物生动的新画风。从《泼墨仙人图》的墨表现上来看,仅是寥寥几笔,却能用笔墨表现出酣醉可爱的人物形象,可谓多一笔废纸,少一笔无趣。粗看此画,五官纠结一团,宽袍大袖的仙人袒露大肚子,形态醉意朦胧,特别是湿笔渲染的头部和左肩部,可以清晰地看出运笔的轻重与速度,运用粗阔的笔势和浓淡的水墨散逸出酒酣意发的自我,深重不失清透,粗犷中饱含内敛。看似不在意细节的水墨泼写却写尽了仙人的“醉”,生动地抓住了“仙人”的表情姿态以及飘逸的气质,将仙人超凡脱俗又幽默诙谐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梁楷摆脱了线的羁绊,以墨代线,墨色由浓到淡,由湿到干,徜徉在五彩俱备的墨海之中。《泼墨仙人图》的点睛之笔在于焦墨的腰带,巧妙的飞白和浓淡墨块使整幅画的虚实相生相依。看起来,这幅画似乎完成于瞬间,却是他一生绘画技巧千锤百炼的成果。
梁楷画如其人,从《泼墨仙人图》的用笔力度、速度,线条与墨色的连带关系上看,梁楷的运笔洒脱不仅透出了他的性格,更让我看见了他对绘画的一种态度——痴。正是因为这股痴迷艺术的劲头,梁楷才不顾社会条条框框,如此近乎狂热地追求自己的挚爱。也正是他这股子痴劲才能使他点染如儿戏一般不受法度约束,使他离开画院而不与流俗画家结党,不甘愿随俗享受皇帝的恩赐。梁楷的作品就是他精神上的契合和寄托,流露出他内心难以掩盖的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应该说,读梁楷的画实际上是一种笔墨体验,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从禅宗的角度来欣赏《泼墨仙人图》,梁楷的笔墨给人一种闲逸之气。减笔泼墨开辟了中国画中“写意”或“泼墨”之法,同时也开创了一代新型绘画艺术之风,体现出虚静空灵、自然神韵、圆融和谐的审美思想与追求。《泼墨仙人图》的仙人“嗜酒自乐”的形象则是梁楷内心的真实写照,心中的愁苦有多深,清醒时痛苦就有多大,不如在似醉非醉、半梦半醒中逃避,在酒精中寻找生活中无法得到的精神依托。挑战世俗,张扬个性,借酒的烈性尽情张扬生命的热情,以此清除内心的苦闷和压抑的情绪,犹如画中步履蹒跚、衣衫不整的泼墨仙人一样,彻悟豁达,自由解放。梁楷以“减笔”画法一扫“工笔”的束缚,追求笔墨精炼的对象神态,看似信手拈来之笔,却能捕捉到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数笔,形神兼备。正如北宋苏轼曾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梁楷这种遗貌取神的绘画技法,是绘画思想上的转变,逐渐推动了中国画从“神似”审美向“形似”审美转变的进程。这种画法对元代的颜辉、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黄慎、近代的任伯年等著名画家都有较大的影响。
梁楷《李白行吟图》,纸本水墨,81.2厘米×30.4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