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宝”清华轩

2018-05-18陆波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伊犁颐和园寻宝

陆波

清华轩里而不仅有石桥,有一个小小的圆湖,还有东跨院一方巨大的石制卧碑,这三样是乾隆清漪园时期留下来的文物

某些细节往往是引发好奇进而引人探索真相的滥觞。

笔者在研究颐和园山后某个村庄志的时候。发现清末民国期间有一个闻名乡里的炸糕摊档,档主人本名李振铎,外号“炸糕李”,他制作的炸糕香糯甜软,名声传到颐和园里,据说慈禧品尝后受到好评,御膳房便准发他“腰牌”(通行证)一块.凭此进入颐和园现场制作炸糕,供包括慈禧在内的住客享用。

说是他的炸糕摊子放在清华轩前的小石桥上。但笔者实地考察发现,清华轩前并无甚小石桥,而门前有小桥的是距离清华轩甚远的养云轩,这个位置离皇室及大批侍从的住地位置颇近,他置放摊子于此更为合理。

那么,清华轩里里外外。到底有什么呢?

清华轩里有“三宝”

清华轩院子里面倒是有石桥,但作为封闭的四合院,炸糕李是不可能进入这个园子的。

清华轩里面不仅有石桥,有一个小小的圆湖,还有东跨院一方巨大的石制卧碑,这三样是乾隆清漪园时期留下来的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清漪园时,小湖,石桥、石头卧碑不怕火烧,砸毁也费劲,又没啥价值,故保留了下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颐和园基本为光绪年间重建。细算起来,历史也就过去130年,而其前身乾隆所建清漪园时期的文物已寥若晨星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曾短暂居住清华轩,他注意到东跨院的卧碑,并意谀到乾隆碑文所载内容非同寻常,便指示园方一定多加保护。今天我们看到的卧碑,有碑亭罩护,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风化侵蚀,是整个颐和园体量最大、镌刻碑文最为丰富的乾隆石刻碑,文物价值及历史考据价值皆珍贵。

乾隆建造清漪园时,其核心建筑就是位于万寿山南麓中轴线起点的“大报恩延寿寺”。这是他为母亲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辰敬建。时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这座辉煌的寺院从山下一直建到山顶,共五进,最高点即为佛香阁与智慧海,历时数年完工。

当时乾隆看到寺院西侧还有空地一方,便建起了与寺院相配套的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五百罗汉的样貌是仿杭州西湖净慈寺内罗汉的样子,香面彩塑而成。罗汉大小从高30厘米至50厘米不等。罗汉堂东、南、西开三座门,南门“华严真谛”,东门“生欢喜心”,西门“法界轻微”。

慈禧建了清华轩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罗汉堂也被付之一炬。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修复了佛香阁。而没有重建原大报恩延寿寺,只是改建成了今天的山前主建筑——排云殿,在罗汉堂旧址上建起了今日的清华轩。

清华轩为二进式四合院,大门为垂花门,前檐为实塌门,后檐为四屏门。进入垂花门两侧各为八间的抄手游廊,分别与前院东西配殿相连接。

进入垂花门正对着的是小湖,在佛教上的说法是一个八角功德池,上跨单孔接引桥,池水代表佛教的“八功德水”。

走过接引桥,正对着的建筑就是“清华轩”主殿,面阔五开间,前后出廊,有时公园管理方会展出颐和园老照片,供游客参观。但并不定时,这也是清华轩时而开放、时而不开放的原因。

两侧各有两间耳房;东西配殿均为五开间,前出廊,并各有十四间游廊与清华轩主殿及后院配殿相通。

后院较前院稍小,正殿为五开间,前出廊,两侧分别有两间耳房。有东西配殿三开间,前出廊,配殿北侧均有三间拐角廊与正殿相通。

除却前后两进院落,后院还带着一个小型的东跨院,其中北房三间,房前即是三开间碑亭,坐西朝东,亭内即是卧碑,四面均有碑文,分别是乾隆御制“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记”“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和“西师诗”。

卧碑记载了什么

相对于慈禧时期,原来罗汉堂里的卧碑成了清华轩里的“前朝”文物,虽说是石头制,但当年周边建筑均为木质结构,烈火熊熊,卧碑一米厚的碑帽经大火炙烤,全都炸裂,上面的雷纹图案残损并部分消失,但好在卧碑其他部分损失不大,算是保存尚好了。

此碑形制庞大,用的是产自京郊房山大石窝的艾叶青石,长方形,高2.09米,厚1米,宽2.21米东西向坐落,碑下柬腰长方形须弥座高0.77米。碑帽顶上镌刻雷纹(有炸裂痕)。

碑身四面阴刻乾隆帝御笔。西面为与佛教相关的《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东、南、北三面则为炫耀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大捷的诗与文,东面为《西师诗》,南面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记》,北面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这四面“文章”的镌刻日期排列有序。

最初,這方卧碑就是纯粹为配合罗汉堂的,《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全文5000字,分总论和十个分论,讲述乾隆建造罗汉堂的缘起:在乾隆辛未年其南巡至浙江,看到云林、净慈等寺院皆设有罗汉堂,回京后便也造罗汉堂并依据佛经所载,给园内景致命名为祗树园、狮子窟、须夜摩洞、摩偷地、兜率宫陀、功德池、旃植林等境界。落款时记本文做于乾隆丙子(乾隆二十一年即1756年)夏六月,“五百相好成矣久矣”。五百罗汉像早已做成并安放,相关部门奏请皇帝御制文章勒石以记,乾隆于该年六月做文,转年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夏天,刻碑完工。

但奇怪的是。《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并不是最早镌刻在卧碑上的。最早镌刻的碑文是卧碑南面的《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记》,刻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早于五百罗汉碑文两年。

其实。为庆祝大清帝国剿灭准噶尔部,在平叛当年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天,乾隆在热河避暑山庄为笼络没有参与叛乱的蒙古厄鲁特四部的上层贵族,大行赏赐封宫,并谕旨修建普宁寺以示纪念。两年后寺院建好,也分别树立勒刻《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记》《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的纪念碑,两碑文内容与清漪园罗汉堂内两碑记内容完全一致。

这说明什么?说明乾隆皇帝对第一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取得的胜利欣喜若狂,等不及普宁寺建寺立碑。当即便将碑文内容镌刻到了罗汉堂那方“处女”卧碑上了。这是他任性和好大喜功性格的彰显。他急不可耐地要向天下宣告自己西征叛变部落、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这的确也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绩之一。所以,《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反而被喧宾夺主,在时间排位上列到第二位。

然而,这厢热火朝天的庆功活动还泛着余温。原已降服的准噶尔部再生变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另一准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勾结沙俄再次叛乱,乾隆派兵西征,再次平定准部,据说阿睦尔撒纳逃亡俄国时只剩下八人跟随,很快便病死。于是。继《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记》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再做《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及《西师诗》。《西师诗》便是讴歌乾隆平定叛乱的征战史诗。这些文字是后人了解清朝满蒙关系以及中国西部疆域确立的一手资料。

两篇平定准噶尔叛乱的铭记均在热河外八庙之普宁寺建成(1757年)后分别刻碑,时间上晚于清漪园罗汉堂刻碑。而《西师诗》只有故宫颐和轩里的木墙上有镌刻,清华轩卧碑东侧面则是乾隆御书2546字,弥足珍贵。

慈禧再建颐和园时期,清华轩就从佛教建筑罗汉堂转变为一套四合院落,其罗汉塑像踪迹全无,只留下一面石刻碑文,而其他三面铭文更是记录乾隆帝西征平定疆土的丰功伟业,这倒使清华轩有别于其他建筑,成了历史史料之所在。

清华轩的住客

清华轩虽以四合院形制适宜居住,但其居住用途被废弃。据说慈禧太后曾经想把自己的寝宫设在排云殿,所以起初清华轩改成具有居住功能的四合院,但传闻说她在排云殿住过一夜,很不安稳,便对这曾经的前朝佛寺所在地敬而远之。

于是。慈禧的起居寝宫放在乐寿堂一直不变,其身边侍从便围绕乐寿堂而居,如李莲英住在乐寿堂东跨院的永寿斋,而出乐寿堂的西侧便有养云轩,供那些随行的嫔妃、格格、命妇,甚至宫廷女官等居住。

民国期间,颐和园向市民开放,但票价很贵,能来游览的阶层都是北平的中上阶层,普通百姓难得近揽园林景色,园方为了拓宽经营,便出租园内房产补充收入。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被日本人侵占后,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便入住清华轩,直至1949年春天离开。

袁世凯死后,是由袁克定主持分配各房遗产的,据说,他得到的东西最多,除了均分的财产,还独占了袁世凯在法国银行的存款,但经不住他揮霍奢侈,坐吃山空,财产渐渐散失。到1949年3月他被请出清华轩时,他已经付不起拖欠的租金,只得用文物作抵押。

虽说落魄,但袁克定没亏着自己,他进园子时还带着厨子、私人医生,身处皇家苑囿,享受了12年的中国顶级园林里的风花雪夜,清幽绮丽。清华轩恰是背靠万寿山,前揽昆明湖,青山碧水之间,袁大公子过了好长时间的神仙日子。

袁克定被请出清华轩时已年过七旬,老、贫、病,只剩下原配夫人和一个老佣人跟着,他的表亲张伯驹收留他住进承泽园张家花园。

后来张家也几次搬家易房:1952年张伯驹把承泽园的房子卖给了前来接收燕京大学校园房产的北京大学,搬到海淀镇里一处有花园的占地30亩的宅子去住,没多久,此处又卖给了傅作义做宅邸。

此后,一直跟着张家搬家的袁克定才与张家分手,张伯驹搬到后海住,另外给袁克定在西城买了一处房产,继续接济他,没过两年袁克定便过世了。

1949年3月,北平城还是乍暖还寒的日子,在颐和园里赁住12年的袁大公子终于被请走,他可能没有来得及看到园子里正在苏醒的春色。3月26日。毛泽东等进入乐寿堂权作歇脚,匆匆半日估计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乐寿堂初绽的玉兰。今天我们可以想象那一幅历史场景:毛泽东、袁克定一进一出颐和园,革命领袖与旧时代军阀遗族的擦身而过。标志着一个地覆天翻的新时代的开启。

猜你喜欢

伊犁颐和园寻宝
北京颐和园
伊犁放歌
寻宝
武馆寻宝
颐和园
伊犁将军长庚
打伞的人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