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
2018-05-18张翘楚
张 翘 楚
(辽宁大学 商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的商业银行构成了多方面的冲击,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金融变革,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整体规模、发展导向等均面临着市场压力和相应的挑战。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放开,政府信用背书因素的弱化,持续压缩着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因此,商业银行应通过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并购重组等方式来应对市场竞争。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互联网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包括所有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金融活动,例如在线支付、在线银行等;狭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则专指金融中介服务,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网络销售等金融中介服务以及P2P、众筹等网络投融资模式[1]。21世纪以来,搜索技术、云计算、移动支付、指纹识别、移动社交等技术手段飞速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搭建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信用监管成本不断降低,人们开始尝试在虚拟场景下开展资金融通业务,形成了有别于传统金融手段的全新金融运行机制。其特征为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信息透明度更高、支付场景更加灵活、交易模式更加集约。
(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早。由于法律制度、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有其独特的本土特征,正在迎头赶上,其中,在移动支付方面已经走到了全球的前列。随着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经过几年的发展,庞大的市场体量被激发出来,根据Sachin Mittal[2]等人2016年的数据统计,在金融服务领域中国消费者金融科技渗透率已领先亚太地区(见图1),一大批基于移动社交、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场景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走向成熟。其主要模式有如下四大类:一是第三方支付模式。由非银行的第三方独立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资金交易服务,代表企业有支付宝、银联在线、财付通、快钱等,电商行业的发展,助推了此种模式的发展[3]。二是P2P网贷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满足传统信贷部门服务不足的个人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代表企业有陆金所、人人贷、拍拍贷贷、宜信贷等平台,主要是通过激活民间闲散资本来实现融资,发展势头迅猛。三是众筹融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筹资人得以向公众募集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或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顺利推进拟开展的项目。四是金融网络销售。包括在线理财平台、在线保险和在线经纪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强大的信用背书向社会发售金融理财产品,并按期支付利息以及销售保险、基金等。代表企业有余额宝、活期宝、理财通、百发(百度)、京东金融等。利息高、变现快等特点,使这种模式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4]。
图1
(三)互联网金融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是一场不可逆的金融革命,其发展方向是金融自由化,这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20世纪90年代,同样的金融竞争和金融风险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这些银行通过并购重组,重塑了世界银行业的整体布局,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效率远高于传统模式,使得中小企业、个体户乃至个人,无论资金规模有多大,均有机会参与进来,获得同等的金融服务,这就填补了传统模式下形成的服务空白区,也对民间借贷构成了有效的引导[5]。这种创新不但盘活了民间资本,而且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众筹融资模式还对某一领域内的资金供需搭建了精准渠道,为众多商业项目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会。
互联网金融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模式创新偏离市场的情况较为多见,甚至还会触发资金安全问题,近年来的P2P跑路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行成本远低于传统金融模式,在灵活性和便捷性等方面更是一种革命性的飞跃,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管理资金,开展借贷业务[6]。这类业务和商业银行的现行业务高度重叠,弱化了商业银行固有的市场地位,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由此产生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也体现了我国金融领域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涉及商业银行资产端、负债端和中间业务等诸环节,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是对大型银行资产端的影响。在资产端,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国有性质,国家信用起到了后盾作用,资产规模和历史惯性带来了强大的安全感,因此,资产端相对稳定。但由于传统模式下运行成本高,所以大型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和大客户合作,而互联网金融则是针对达不到贷款标准的中小客户[7],因此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与此同时,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和银行信用卡业务是一种替代关系,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网络消费信贷产品与银行信用卡功能、费率等相似,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是对大型银行负债端的影响。在负债端,互联网金融具有存在便捷、灵活、收益高等特点[8],所以对大型商业银行构成了一定的替代关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钱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这些网上理财业务挤占了银行的存款业务,致使银行缺少资金时必须以同业拆借的方式来完成融资,大大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
第三是对大型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在中间业务方面,第三方支付和金融产品的网销业务导致大型商业银行的结算及代理业务均受到挤压,各项手续费收入呈下降趋势,这类费用主要包括理财产品手续费收入、委托代理基金类产品手续费收入、银行手续收入等。由于大型银行网点分布密集,交易规模大,客户量大,运营成本高,所受到的冲击更大。在理财产品销售方面,大型银行则可凭借信誉保障和良好的认可度来维持客户黏性,获得网络理财产品领域的优势地位。总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客户将大批资金积淀在余额宝等平台上,对大型银行的利差收入构成了巨大冲击。此外,很多中小银行先后推出余额宝类的理财产品,进一步压缩了大型银行的利差收入空间。这些因素改变了大型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
(二)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
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限,业务内容单一,客户较为集中,创新能力不足。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同样给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了存款锐减、中间业务收入萎缩等影响,还对其风险定价优势和原有市场格局构成了冲击。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互联网金融削减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优势。中小型商业银行聚焦于信用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这部分企业虽然融资利息高,银行收益大,但是受限于信用风险和贷款规模,往往无法通过大型银行获得金融服务[9]。而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可利用灵活的经营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依托风险定价方面的优势来规避风险,获取高额收益。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搭建起了完善而高效的征信体系,使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同时也促进了金融领域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使中小型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定价优势受到显著的削弱。
二是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国家实行的是严格的准入限制,并对准入的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形成了一个稳定、有序的金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商业银行都能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同时,国家的信息担保也给很多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依赖性。2015年5月,《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这项制度的出台,使选择破产成为可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崛起,加速了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或破产,也必将改变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目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规模庞大、网点多、体系完备等优势变成了劣势,造成了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可通过出售外设部门、精简分支机构、分流冗余人员等方式来提高效率和产出,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中小型银行具有规模小、业务不健全的先天劣势,因此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更为严重。但中小型银行处在规模经济递增阶段,可以抱团取暖,实现规模扩张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易言之,破解大型银行规模不经济困局,这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目的意义的体现之一。
再者,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目的意义还体现在全面适应金融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整体思路,是逐步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利润将成为商业银行至关重要的经营目标。在市场竞争中,并购和重组是优化市场格局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可以将竞争对手直接收在自己旗下,优化业务版图,重塑品牌影响力。在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下,并购将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从国际范围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必将造成金融行业的离心现象、脱媒现象,也带来了国际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浪潮,中国商业银行也应在此过程中实现华丽转身,在日益全球化的金融领域打响自己的品牌。
另外,大规模银行并购会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稳定性带来挑战和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监管难度高。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体系在强化监管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提升监管水平来应对风险。政府应该为金融业创造规范、平等、公正的政策和法律环境,而不是介入并购活动,或者主导银行间的并购重组。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策略
基于这样的目的意义,在新时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并购重组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优化组织架构,调控银行规模。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风险。在管制政策逐步放松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权力得到释放,只要在法律框架内,基本上有权根据市场形势、企业发展状况、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去作出经营决策和管理,但在同时,银行的经营状况受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互联网金融刺激了客户对金融服务水平的要求,而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和物理网点带来了诸多限制,使其丧失了成本优势和信息优势[10]。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可通过自发重组来优化产权制度,形成多元股权结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与新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信息管理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效率均比较高,且更加注重客户服务质量,关于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提升服务水平,规模经济方面也显著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可通过并购扩张规模,以充分提升技术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在规模报酬递增范围以外,则有可能加大内部治理成本和边际成本,则要相应地控制规模。
第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培养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优势在于卓越的客户体验,商业银行应该首先培养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拓展金融边界和用户需求,欧洲大型银行在并购和升级方面有着诸多成功经验。例如,在并购以后多渠道全方位地整合客户端,全面调整IT基础架构,对银行的产品、渠道和流程都进行系统化改造,基于客户现实需求开发产品功能,例如当客户查询房贷方面的信息时,会自动记录并提示呼叫中心在下一次的电话交流中,重点推荐房贷方面的产品,并再次记录客户的询查内容,用智能软件分析其真正的兴趣点,定向推送客户最感兴趣的信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借并购之机作一个全面升级。
第三,寻求和第三方支付的合作,谋求共赢。即改变对抗的思维定式,努力做第三方支付的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人性化的金融产品,提升支付体验,共同打造共赢的合作模式。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资源是电子商务平台、网络支付入口、客户信息资源[11],商业银行的资源是各行业龙头企业客户资源,双方通过资源共享,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交叉销售。例如,国华人寿和淘宝之间的合作,催生了万能险团购产品;交通银行则携手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了交通银行淘宝旗舰店;华夏银行则将高度重视移动端支付通道的建设,将手机银行列入华夏金融重要的发展战略,相关产品正在研发中。这种深度合作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并购,但是金融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最后,优化人才队伍,深挖数据价值。并购重组开始后,要对人才队伍作一个梳理,侧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打造IT技术班底,加强对金融人才的业务培训。要求核心技术人员集金融知识、市场营销、网络技术等技能于一身,把金融业务知识和互联网工具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加贴近市场的金融产品。更要统一两方的数据库,通过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开发来对接目标客户群[12]。在阿里金融,传统银行里的服务岗位仅有100人左右,而IT技术开发人员和数据分析师就各占了100人。可见,互联网金融相当依赖技术进步。他们通过电商平台掌握的客户交易信息,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高效、精准地筛选出目标商家,既能控制信贷风险,又能节省信贷工作人员的劳动量[13]。
五、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网络、信息、云计算等要素的结合,极大地简化了金融业务流程,扫码购物和商业贷款都变得立等可取。互联网化是商业银行未来主流的发展方向,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倒逼着传统商业银行走上变革、并购之路,更是在商业银行并购的问题上,提供了升级改造、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机遇。银行并购和互联网化改造,是传统商业银行同时面临的两大问题,需要将这两大问题通盘考虑,在战略上作好规划布局,在战术上从客户的现实体验出发,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硕,李强.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研究及对商业银行转型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5(5).
[2]Sachin Mittal etc.The Rise of FinTech in China-Redefining Financial Services[J].2016, DBS Asian Insights.
[3]邱冬阳,肖瑶.互联网金融本质的理性思考[J].新金融,2014(3).
[4]吴晓灵.互联网金融应分类监管区别对待[J].IT时代周刊,2013(21).
[5]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6]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4(7).
[7]雷思远.互联网金融发展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探讨[J].市场论坛,2016(9).
[8]洪娟.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14(3).
[9]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7).
[10]孙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模式的借鉴意义——基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思考[J].农银学刊,2016(1).
[11]侯文瑾.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2014(2).
[12]戚娜.大数据下的数据分析技术在商业银行海量数据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4).
[13]王辉.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挑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