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恢复汉语和写作的瑰丽之光
2018-05-18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罗芊力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罗芊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稳步推进,至2017年9月,改革终于迎来了新的重大举措——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高中“部编本”教材也在编写中,据“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透露:语文新教材对学生的母语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其中隐含着未来高考语文的改革方向。总的来说,“新课改”后有两大变化:一是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转变;二是改变课堂以往过于侧重灌输知识的面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通俗一点说就是,今后的高考语文要让15%的同学做不完题目,且对某些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非常不利!
调 查:全国高中触目惊心的“刷题现象”
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灵魂。教育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此次“新课改”语文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担任总主编,年逾古稀的他仍在地方高中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调研。
据调查发现,全国许多一直号称向“985”“211”高校贡献了众多学生的中学,它们的语文课竟是简单的“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这种现象让人非常痛心,也很无奈。“作文在高中课堂上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面对日益恶化的现状,温儒敏和众多教研专家决心在新编的“部编本”教材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据一位家长反映:“现在不少中学把阅读课的时间,甚至把上语文课的时间、语文早读的时间给挤占了。而且老师不允许孩子在教室里看散文、小说等跟学习无关的读物,结果导致孩子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非常弱。”在一个汉语有3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如今却有不少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竟不会打一张借条,更甭提写一篇像样的文章了。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主要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方法技巧上,讲怎么应付考试。比如,有老师总结出各种各样的作文技法,怎么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怎么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套入作文中,怎么联系新闻事件等。”如此学习语言,怎么能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呢?这样机械的教育方式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感和想象力呢?这般生硬、苍白的语言,如何打动读者呢?
“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作文的阅卷存在很大问题。”温儒敏认为,“语文卷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作文打分分成四等,其中二等分是42~45分,我们调查了4个省,75%~85%都是二等分,根本拉不开距离。考得比较好是42分,考得一般也是40分左右,所以老师就不爱教了,顶多教点考场上的作文技巧。”他们调查的这4个省,考入一类高校的作文成绩比考入二类高校的平均分只高出2分!
“新高考也可能带来一个问题,”温儒敏说,“学生不是在考场,就是走在去考场的路上。”高一开始等级考试,考考考,就可能造成孩子对写作没兴趣,对读书没兴趣。如今语文要给其他出分的学科让路,学生精力自然不能放在这里。
支 招:用高考指挥棒来指挥高中课堂
“新课改”实施以来,一直呼吁教师教学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时候老师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来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做学生的服务者。
针对语文教学,温儒敏进一步分析:语文为什么要给数学让路?数学突击一个月可能提高10分,而语文突击一个月搞不好还会减5分。语文考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渐进式、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此,正在着手编写高中语文教材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新的语文教材要对教师和学生有制约作用,比如要在文章后提供相关书目。这个书目不是可看可不看的,而是你必须看的,且要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估直接挂钩,所以,你不想看都不行。”
“新课改”是一个渐进式、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如今,教育部提出的“新课改”对教学有四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三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句话,旧课程与新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转变。
其中语文课程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部分。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的《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此外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温儒敏进一步指出,将来高中课堂要靠高考这根指挥棒来指挥。他透露,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就是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写作课,尤其是要有文学写作课,比如写诗等。要让学生模仿着写诗、小说、散文和戏剧,教他们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与乐趣。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创作?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而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写诗,来感觉语言的超越、变形。诗的语言是一种变形的语言,是一种不能穷尽的语言。要让孩子们懂得语言的这个特点,最终将写作变成一种情感训练和思维训练。这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披 露:未来高考语文恐怕会对某些学生不利
在揭示当下高中种种不乐观的现状之后,温儒敏话锋一转,他抛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但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变”——就阅读速度而言,以前卷面大概是7000个字,现在是9000个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个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卷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而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2016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让15%的人做不完题。”
他称:阅读面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哲学、历史、科技等类型的题目都有。2015年命制的阅读题是有关古代货币制度的。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未关心过,更没有看过这则材料,老师也没有注意过。2016年命制的阅读题与文学有关,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学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高考的阅读要求远远高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
温儒敏继续抛出炸弹:高考阅读题,应是那种思辨性和复杂性并重,对课本有相当大拓展的题目。基本上就是你想不到的,这对某些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较为不利。
因为在温儒敏看来,女生在中学时喜欢阅读文辞优美的小清新、小文艺、小励志类的文章。虽然这符合该年龄段的特点,可她们马上要上大学了,更加成熟了,就应更多地阅读思想性、思辨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文章。所以,“新课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以此推动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但温儒敏强调,这绝对不是歧视女生的意思,而是指近几年高考命题取材面在扩大,且往理性方面靠拢,对那些死读书且阅读面窄的女生可能有些不利。
温儒敏说,高考以前经常考实用文,一是文学类,一是应用类,二选一。“有一年考了刘震云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题目答题的只有8%~15%,剩下的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题。我们发现后,第二年就进行了调整。否则,如果语文课堂不讲诗、散文、小说,那么中国的文学教育最终也要崩溃。”
专 家:学好母语才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针对高中语文教育出现偏颇的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指出,“写作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学好母语才是语文教学的初衷,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创新能力很重要,并且这才是写作的常态。
他举例说:“为什么在中小学要教孩子去写一棵树、一个人?因为他毕业离开校园后,很可能再也不会去写一棵树、一个人。”此时让他去观察和感受一棵树、一个人,这对他将来进入社会、面对今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帮助就是学会观察和感受,这是写作背后的一个重要功能。
因为写作是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写作,使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锻炼。但现在的写作教学普遍忽略了这一点,看不到写作背后其实是一种思维训练。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指出,现今的公务员考试为什么考写作?真正当了公务员,其实有很多人是不用靠写作吃饭的。“我们这个民族是最强调写作的,往往通过写作判断你是不是人才,是哪种人才。在古代,我们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是考一篇文章。你可用一篇文章来阐明一个道理,阐明你对文化和典籍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如果展现出了你的才华,你就可以治理一方,领导一方。”
作为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曹文轩说:“我本人就有15年的哲学阅读史,当这些哲学文献沉入我灵魂里、血液里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它们在笔下就自然而然流淌出来了。”
曹文轩指出,中国作家输给世界上其他作家,就输在读书上。他连续发问:“你不阅读如何发现经验?你不阅读哪有生活的艳丽?你不阅读哪来的申辩能力?你不阅读哪来的想象能力?”所以,在深思熟虑后,曹文轩给当下的青少年提出了真诚中肯的建议:“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一把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