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网红面包店的“无声”世界
2018-05-17陈楚红
◉编者按
自1991年开始,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被设立为全国助残日,今年是第二十八次,恰逢520。让我们走进一家网红面包店的“无声”世界,品味其中的“苦”与“乐”,感受满满的爱意。
爱早已蔓延,政府、企业、基金会、NGO,甚或是看似渺小的个体都在合作创新中努力,改变原有的慈善救济,倡导和践行着赋权赋能,共同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未来社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该只有人,而没有残疾!
一千多日夜的等候,无声店终于营业。从抖音百万赞,到各大媒体报道,广州一家只招聘聋哑员工的“无声的cake”面包店成网红。
鲜花、掌声还伴随着质疑,“无声的cake”一路走来,创办人邱俊坤、曾楠深感光环背后的不易。在这个“无声”世界里,人们大多只看到光鲜的一面,但他们有太多的艰辛从未对外“发声”。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陈楚红
2018年5月初,广州白云区一家以招聘听觉和语言障碍者(以下简称“无声人”)为主的面包店“无声的cake”(以下简称“无声店”)发出一纸声明,称网络上关于无声店加盟的信息均为假消息,无声店只做直营连锁。“无声的cake”从3月份试营业期间抖音短视频App获百万点赞量,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各媒体报道,短时间内,无声店帮助无声人就业的消息广为传播。
招聘残疾员工为主的企业逐渐被社会关注。每年五月的第三个周日是全国助残日,除了政府和公益组织在帮助残疾人就业方面做出的努力,这些年,不少企业也在发力。
一千多日夜的等候,无声店终于试营业
“我们都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无声的cake”店长徐晓英录下店员表演手语的视频,她哭了。2018年4月28日,“无声的cake”正式开业。这家店除了店长,其他都是无声人。开业盛典的手语表演,店长看着这首《和你一样》歌词对不上声音,有些心酸,“如果他们能听见,就能够及时对得上,但是,就是听不见。”
“无声的cake”的开店故事,要从创办人邱俊坤、曾楠在西点烘焙教学课上的第一个无声学生刘良州开始讲起。
2008年第一次见到刘良州时,邱俊坤告诉他:“你还是回去吧,学不会的。”刘良州执意要留下来。刘良州学习烘焙的投入和热情感染了邱俊坤。因为他听不到声音,邱俊坤时常要把黑板上的笔记在课后以手写方式跟他解释。最终,这位学生和其他人同步毕业了。
邱俊坤当时为刘良州学有所成感到开心,“他的手艺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烘焙师。”之后,烘焙学校又多收了几个无声学生。学习这门烘焙手艺,有些人为了兴趣,有些人是为了生存。
邱俊坤本以为无声学生学成之后找个好去处不难,没想到他眼中的优秀学生刘良州找工作屡屡碰壁,之后,几个无声学生陆陆续续向他反馈难找工作。
另一创办人曾楠说,“很多地方不招无声人,也有一些无声人工作一段时间,很难融入健全人的群体,辞职或被辞职。”
此后烘焙课上,有越来越多的无声学生。到2015年筹备开店前,烘焙课程就接收了五百多名无声学生。这些学生的求助让邱俊坤萌发开一家只招无声员工的面包店的念头,这样可以帮助残疾人就业。
第一批员工是烘焙课上的无声学生。邱俊坤把之前教刘良州做面包西点的经验带到课堂上,还聘请了手语老师辅助教学。虽然他们学得很慢,但产品质量能得到保障。
除了聘请手语老师,邱俊坤还提到,平常人半年可以学会的内容,无声人可能需要多花半年。
这在广州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主任孔庆彪看来,残疾人的就业培训要做到“特”,相关课程就需要根据他们自身身体、心理条件来做相应设计。
无声店的人员招募信息在其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同时公开,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学员,甚至还有从学员成为了店员。
闫宁就是其中一位。她千里迢迢从河北来到广州,作为家中独生女,父母对她独立外出颇为担心。“没办法,为了工作呗。”闫宁觉得自己太倔了,在来无声店应聘之前,她是一名舞者,2008年还参加北京残奥会表演。她说学舞蹈是为了多一些气质,但是感觉跳舞没前途,才会来到无声店应聘。
原以为一切可以顺利进行,没想到在店铺选址方面遇到困难。邱俊坤、曾楠把广州各大商场走了个遍,大多拒绝“无声的cake”的入驻,“人家觉得你没有什么品牌,不接受。”曾楠有些无奈。
最后,广州白云区安华汇商场答应“无声的cake”入驻。2017年春节,双方签订合同,预期同年7月开业,但商场因装修未完善,延期了半年。这半年时间“无声的cake”还是给员工照发工资,每人每月2500元生活费,“他们不像健全人,在这半年时间可以再找一份工作顶着”。
之所以把店名定为“无声的cake”,源于当时还找不到工作的刘良州开了一个工作室,自称“无声的西点师”。受这个提法的启发,邱俊坤决定把店名叫“无声的cake”。
2018年3月28日,“无声的cake”成为安华汇商场第一批试营业的店铺。在“无声的cake”微信公众号一篇《期待了1095天,无声的cake终于试营业!》,闫宁在推文底下留言:“这半年终于告一段落,期待开业大吉”。
百万人的点赞,走心的模式红遍网络
曾楠对第一位走进“无声的cake”的顾客印象深刻。
当时,那名顾客在店里看了一圈,见没有人理会,有些生气。他到前台结账时对店里员工说,“你们这家店的服务态度不好。”店员王灿燃看着面前的顾客气势汹汹,又听不到他说什么,于是拿纸笔写下“对不起,我是无声人,听不到您说什么”,那名顾客愣了,一时半会说不出话,在一旁的曾楠看到他眼眶泛红,对着店员说了声“对不起”。
试营业期间,店员招聘工作也同时进行。有一次,曾楠看到一名妇女站在面包店外的花坛边一直比划着。走近一看,发现她正在跟女儿视频聊天。曾楠跟她聊了才知道,这位母亲是无声人,她在视频中告诉自己女儿王盼,广州有家无声面包店,让她从沈阳过来面试。曾楠担心她的女儿来到广州面试过不了,还要回老家太麻烦,但是这位母亲觉得没关系,坚持让女儿参加面试。
后来,王盼成了店员。南方周末到店内采访时,王盼还带了老家的有听觉和语言障碍的朋友过来参加面试。
很快,这家帮助无声人就业的面包店在无声人群体中有了知名度。不少微信公众号开始传播这一消息。
曾楠说,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无声人来面包店支持店员,给他们点赞,对面包店帮助无声人就业表示感谢。
也有不少顾客从抖音上知道有这样一家“无声的cake”便从各地专程赶来。创办人邱俊坤当时随手拍了面包店一个短视频,没想到在抖音获得百万点赞量,店员范启良也成店里的网红,常有人过来店里看他。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范启良还收到顾客送的花。范启良两岁时,因高烧失去了听力导致失语,他平时爱打游戏,还是一名游戏主播,来“无声的cake”工作是由朋友介绍的,没想到成了无声店的形象代言人。
无声面包店火了。有人在网络上评论,这是利用残疾人打悲情牌。曾楠对此回应,开店初衷是带着这帮无声人一起工作一起赚钱。转正之后每月2500元工资,加上社保、提供住宿,同时每个员工享有店里15%的利润分红。他认为无声店没有亏待员工的。“有负面的评价也好,这样显得真实。”
“忽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使爱心、同情心成为购买的唯一动力,这种购买力是不能持续的。台湾的‘喜憨儿成功依靠智障朋友的专注力,生产出质量非常高的喜饼。”香港社会创业家张瑞霖在《黑暗中对话》一书中提到帮助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企业应当看重产品质量和服务。
在“无声的cake”购物时,顾客自选面包,前台结账通过纸笔或手语跟店员沟通,过程会花费一些时间,但店员都会保持礼貌微笑,而前来消费的顾客大多都有耐心等待。
有时,面包店的店员会喊累、想偷懒。他们会把面包残次品放上玻璃橱窗内,也会弄混果汁的某一道程序。对此,曾楠也会指出来,只有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才能做好“无声的cake”的品牌。
面包的口感使得“无声的cake”累计了不少粉丝,附近的居民大多成了回头客。
“无声店”模式受关注 拒绝虚假加盟的声明
面包店火起来之后,58同城、百度等都出现了有关“无声的cake”招募品牌加盟的信息。5月7日,“无声的cake”在其公众号上发布声明:“无声的cake”不做任何形式的加盟及代理,只有直营连锁。该声明书中还提到,“我们会争取在全国开设更多的分店,满足所有喜欢‘无声的cake的粉丝”。
曾楠说,如果一家店解决了12名残疾员工的就业,那100家店就解决了1200人的就业困难。“我相信无声人比我们更需要工作岗位。”
黄凤霞带着从湖北过来的有听觉和语言障碍的侄女到无声面包店,得知员工已招满时,有些失落。她和侄女喜欢无声面包店的环境,“在无声人群体工作,会比较稳定,也容易融入这个环境。”
在店里,曾楠需要跟店员学习手语,以便与他们沟通,“现在反而是我要融入他们的群体,去学习他们的语言。”
看到女店员工作时脸上露出了笑容,黄凤霞就想起侄女之前找工作被骗的情景,她觉得这种面包店可能是侄女最好的选择。“不期望大富大贵,家人只求她可以找到一份稳定又持久的工作,但这太难。”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周娜介绍,由于公众对残疾有种种不同的认知,残疾人仍然是被边缘化最严重的群体。劳动是人们谋生的基本手段,劳动权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尊重残疾人的劳动权,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
“无声的cake”店面内有一面留言墙,上面挂满店员的照片。有些顾客会在自己消费的小票上写下祝福和支持的话语,贴在墙上。
顾客安占峰在“聋友之家”公众号上看到“无声的cake”的信息,特意从河南过来体验“无声的cake”,看到这种帮助无声人就业的店铺出现,他很开心。“因为无声人找工作太难了”,他通过微信打字告诉南方周末。自己也是一名无声人,亲身感受无声人就业不易,那天他和太太在面包店从开店待到下午才离开,当天连发四条朋友圈称赞面包好吃。他想学习无声面包店这种帮助听觉和语言障碍者就业的模式,以后资金足够,也要在家乡开一家无声店铺。
据中残联统计,中国现有8500万残疾人,3200万残疾人处在就业年龄段。目前,招聘残疾人为主的企业让残疾人就业多了一项选择。
店员王盼曾在沈阳、重庆和深圳的刘一手心火锅店工作。这是一家主要聘请听觉和语言障碍者的火锅连锁店,这些工作经历让她顺利通过“无声的cake”的面试,成为其中一员。
早在2015年,广州市残联联合肯德基在广州东风东路开了一家“天使餐厅”,招聘无声人当员工。该市残联还提供一笔经费去改造餐厅的炉具、点餐台,以适应无声人的使用习惯,比如炸鸡用的器材发出“滴滴”声表示已煮熟,改造后是被亮灯闪烁替代,“把听觉转为视觉”。
这项改造使无声人可以适应店内任何一项工作。当时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过去体验无声店的环境;不少大学生特意在“天使餐厅”办文化沙龙;店员还定期开展免费手语教学活动,据广州市残联及肯德基统计,店内订单有增无减。
“无声的cake”没有寻求政府的帮助,创办人邱俊坤称从开店到现在,都是自己一步步摸索出来的。现在,邱俊坤最大的愿望是之后可以多开几家连锁店,解决更多无声人就业。而已经开业的第一家、第二家“无声的cake”只是一个开始。